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3“色不察”
在 2009/4/14 8:23:50 发布

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3「色不察」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13曰:

*(色)[1]不△,出言不(忌)[2](見)於君子,大爲毋(懾?攝?)[3];此與(邪)民[也。□□][4]

可見「色不△,出言不忌」是邪民的作為。「△」字作:

李銳先生釋為「僕(樸)」,陳劍先生從之。

  謹案:「△」釋為「僕」可疑。首先,楚簡目前確定釋為「僕」者,皆作「」形,[5]底下有個「臣」旁。不過,《上博二極先[6]》簡1有字作:

廖名春先生隸作,讀為「樸」。[7]《上博文字編》從之。[8]李零先生指出:「(此字)乃楚簡察、竊、質、淺、帶等字的聲旁,字形隸定還值得研究……疑讀為質。」[9]季師旭昇、裘錫圭先生均同意其說。[10]其次,《上博七吳命》簡7亦有相近字作:

曹錦炎先生釋為「」,讀為「僕」。[11]趙平安先生改釋為「業」,讀為「寡君之業」。[12]應該是對的。可見「△」釋為「僕」恐不能成立。

其次,「△」字右旁形體亦見於下列字形:

(《上博六用曰》簡20(《郭店語叢一》68

(《包山》183   (《珍秦齋藏印戰國篇》140號)

(《包山》145    ~(察)後〇(伺)昃(側)(《上博五融師有成》[13]6

《用曰》20:「有但(袒)之深,而有弔[14]之『淺』」,由文例來看《用曰》該字形釋為「淺」絕無問題。其次,《語叢一》68張光裕先生曾隸定作「」,[15]其誤釋同「△」字。裘錫圭先生按語指出:「此簡第一字(引案:指字),與《五行》當讀為『察』之從『言』之字基本相同。不過右旁下部有從『又』從『廾』之別,疑亦當讀為『察』。」[16]今由《用曰》簡20的「淺」來看,下部從「廾」者也是「察」一系列的字,李守奎先生釋為「」近之,[17]簡文可讀為「『察』天道以化民氣」。[18]第三,李守奎先生釋《包山》183[19]吳良寶先生贊同其說,進一步認為應讀為「蔡」,文例是楚地名「蔡陽」。[20]由《用曰》的字形來看,李、吳二先生之說可信。此地名亦見於第四例楚國璽印,原整理者釋為「」,讀為「濮」,[21]其誤釋同「△」字。現在看來應讀為「蔡陽信璽」。第五,李守奎先生釋《包山》145為「菐」,底下附註說:「此字也可能與戔相關,並非菐字。」[22]後說無疑是對的,此字應該釋為「戔」,文例是「郙客困『戔』」,是人名。第六,整理者曹錦炎先生釋為「」,讀為「蹼」。[23]《上博文字編》從之,[24]其誤釋同「△」字。禤健聰先生改釋為「察」,[25]字形上是可信的。但是簡文恰好在殘斷處,曹錦炎先生的拼合尚有疑義,[26]簡文文義如何釋讀待考。

  綜合以上,「△」不能釋為「僕」,依其形體可以暫時隸定作「」,左旁「人」形較為特殊,陳劍先生已有討論。則上列六形亦可依序隸定作:「[27]、「」、「」、「」、「」、「」。當然若將「△」直接釋為「」也未嘗不可。

  再看文義:「樸」或「質樸」似未見比喻人的顏色容貌,而多用來形容人之性情,如:

《白虎通德論三教》:「民有質樸,不教而成」。

《春秋繁露實性》:「非情性質樸之能至也」。

《漢書元帝紀》:「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

《漢書董仲舒傳》:「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

古籍惟有「色莊」、「顏色齊」、「顏色和」等等的說法,可見就文義來看釋為「樸」亦有疑問。「△」的釋讀應該往「察」、「竊」、「質」、「戔」等一系列詞來思考,筆者以為「△」應讀為「察」。古籍有「察言觀色」、「察色」、「察顏色」、「觀察顏色」的說法,如:

《論語顏淵》:「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韓非子八姦》:「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東觀漢紀傳一和熹鄧皇后》:「太后念欲下掖庭考問之,恐有無辜僵仆者,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閱問,察其顏色,開示恩信。」

《後漢書皇后紀上》:「乃親閱宮人,觀察顏色,即時首服。」

《後漢書張法滕馮度楊列傳》:「雄每行部,錄囚徒,察顏色,多得情偽,長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綬去。」

既然文獻有「察色」的說法,則簡文讀為「色不察」是可以的。如同文獻常見「變色」(《說苑臣術》、《說苑敬慎》、《說苑奉使》、《韓詩外傳卷四》)一詞,又有「顏色不變」的說法(如:《莊子大宗師》、《鶡冠子世兵》、《管子小問》、《淮南子精神訓》、《韓詩外傳卷十》)。簡文「色不察」者,指邪民不會察顏觀色。

而善於觀察顏色來作相應的事情一般而言是正面的,除上面《論語顏淵》所記的「達者」外,又如:

《論語季氏》:「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漢書東方朔傳》:「朔雖詼笑,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為屈。」

《白虎通德論諫諍》:「窺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則復前,以禮進退,此禮之性也。」

《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說,知於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危曰:『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先後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然不悅,形於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

其次,簡文下一句讀為「出言不(忌)」正確可從。「其」聲讀為「忌」,楚簡材料已有。[28]另外亦可參見:配兒鉤鑃(《集成》00426)「龔威」即邾公華鐘(《集成》00245)、邾公牼鐘(《集成》00149-00152)的「畢龔威忌」。[29]郭永秉先生也指出:[30]

從用字習慣考慮,“無”、“不”之“(或)”,似更可能讀為“忌”。春秋金文多見“畏忌”一詞,王子午鼎(《集成》1828189218941897)、王孫遺者鐘(《集成》261)、配兒鉤鑃(《集成》426427)“畏忌”之“忌”皆作“(或)”,應該是較早時代用字習慣的遺留。湖北襄陽王坡春秋墓地出土鄧公孫無鼎(《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下簡稱“《新收》”—1231號)、鄧子仲無戈(《新收》123212331234號),學者已指出“無”、“無”皆應讀“無忌”。《集成》2606號曾孫無鼎的“無”與上舉諸人同名,也應讀“無忌”。《集成》16482號子可戈,“子”是男子的美稱,“可”之“”舊多讀為“期”,疑亦應讀為“忌”,“可(何)(忌)”與戰國時代梁伯可忌豆的“可(何)忌”(《近出》543)同名。“何忌”猶“無忌”、“弗忌”(與人名“何傷”、“奚傷”、“胡傷”猶“無傷”同例),是古代習見的人名(春秋時魯有仲孫何忌,齊有苑何忌,楚有司馬公子何忌)。古代以“無忌”為名者很多,晉韓厥之子名無忌,楚有費無忌。比盨銘文所見“内史無忌”,似是目前所見最早以“無忌”為名的人。

簡文「色不察,出言不忌」是說邪民不會察言觀色,說話無所忌諱,講話時機不恰當,正與《論語季氏》:「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相同,也與上引《漢書東方朔傳》、《白虎通德論諫諍》所說正好相反,可以證明我們的釋讀是可以成立的。此外,《論語顏淵》:「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何晏《集解》引馬融說:「常有謙退之志,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念慮常欲下於人。」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者,言心存敬畏,不敢忤慢人也。」[31]可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也是謙退之人,自然說話不會肆無忌憚。此亦可說明「色不察,出言不忌」是邪民的行為。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41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414



[1] (色)」依李銳說,見氏著:《〈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20078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3。底下所引李銳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2] 」字之釋從陳偉(2007b)說,見氏著:〈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7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2。「」讀爲「忌」則是李銳之說,見上引文。

[3] 見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67

[4] 見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67。底下所引陳劍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5] 李守奎:《楚文字編》156-157;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頁36129

[6] 「恆先」改讀為「極先」,參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11.1011)頁5

[7]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清華簡帛網,2004.04.16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sbcczshxjs.htm

[8]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頁443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頁288

[10]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10)頁206-208

[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頁319-321

[12] 趙平安:〈釋《吳命》7號簡「業」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1.1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2

[13] 原篇名是《融師有成氏》,此依單育辰說改為《融師有成》。見氏著:〈上博五短札(三則)〉,簡帛網,2006.04.3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3。後以〈上博竹書研究三題〉發表於《簡帛研究二OO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9)頁47-48

[14] 「袒」、「弔」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07.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15] 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頁716

[16]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20015

[17]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145

[18] 陳偉武先生以為此句句義亦見於:《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聖人)和五聲以導民氣。」又《五帝德》:「治氣以教民。」參氏著:〈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論文,芝加哥,20081031日至112日。

[19]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408

[20] 吳良寶:〈楚地「昜」新考〉《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頁430

[21] 蕭春源輯:《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頁99

[22]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15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頁233亦釋為「菐」,不確。

[2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頁324-325

[24]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頁129

[25] 禤健聰:〈上博楚簡()零札()〉,簡帛網,2006.02.2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_ftnref11

[26] 參劉洪濤說,2007.08.10http://www.bsm.org.cn/forum/viewtopic.php?t=1030&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0

[27] 參蔣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學位論文,2008)(指導教授:陳劍先生)。亦刊登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08.02

[28]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25-26

[29] 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5.1一版二刷)卷中頁11、《金文形義通解》頁934

[30] 郭永秉:〈商周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4.0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41

[31] 二說並見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頁1125-1127

点击下载word版:

0396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3“色不察”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天 在 2009/4/14 9:46:49 评价道:第1楼

    剛才李銳先生來信告知,《孔子見季桓子》簡13「△」字形釋為「僕」是整理者的說法。李說是,見《上博七》頁211。筆者失於徵引,謹向讀者致歉。

  • 李锐 在 2009/4/14 11:23:06 评价道:第2楼

    无论如何,在下失于详考,惭愧惭愧!

    《光明日报》昨日刊登了李学勤、赵平安先生关于清华简《保训》的文章,同仁可以关注!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4/18 7:07:41 评价道:第3楼

    《語叢二》簡19“及生於欲,A生於及。”字A劉釗先生讀為“㥇”。此字亦是从人从此聲符。

  • 子居 在 2009/4/18 13:49:39 评价道:第4楼

    一上是说这段?

    [quote]

    http://www.jmlib.net/zj/news.asp?id=265

    及生於欲,D生於及。【19】
    “及”字簡文本从辵从及,爲“及”字繁文,李零先生讀爲“急”。劉釗先生引《說文》“急,褊也。”訓“急”爲“狹隘”。D原文作 ,整理者和李零先生都未作隸定,劉釗先生釋作“僕”,讀爲“ ”,義爲“狠戾”或“嫉妒”。
    按:“汲”與“及”通。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19]”所以“及”在簡文中可讀爲“汲”,義爲“急切追求”。《莊子·盜蹠》:“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僞事也。”《漢書·揚雄傳上》:“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劉先生釋D爲“僕”是正確的,然此字不必改讀。《詩·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景命有僕。”毛傳:“僕,附也。”孔穎達疏:“以僕御必附近於人,故以僕爲附。”簡文正用此義。
    人爲欲望、名利所吸引,去拼命追求,即所謂“汲汲于名利”,就會“附”于名利,成爲名利的奴僕。
    [/quote]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4/18 16:01:57 评价道:第5楼

    是这个。不过不是读为“僕”,而是与“僕”形近的另一个字。

  • 子居 在 2009/4/18 17:07:08 评价道:第6楼

    哦,懂了,多谢一上

  • 海天 在 2009/4/18 20:25:53 评价道:第7楼

    《語叢二》簡19“及生於欲,A生於及。”的A字,裘錫圭先生已說是從人從戔的字了,見古研22輯  頁225。寫作拙文時想說與主題不太相關,就略過沒有提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