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全面的学位授予制度 营造不拘一格的培养环境
近日上海众多主流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一位38岁、仅有高中文凭,但具有古文献研究天赋和钻研精神的三轮车夫,经过20年的自学成才,由我校裘锡圭教授与校外两名教授联名推荐,敲开了我校博士生招生考试的大门。
在既有的学制下,无论蔡伟的学术造诣达到何种高度,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中年人,连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学习都很难被破格录取,更别谈博士研究生了。一般而言,考研需要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而博士生的培养又与本科、研究生不同。它的招生由教育部统一选拔,大学并不具有完全的招生资质。
然而,2009年春天,出于求贤若渴之心,复旦为成才之路别具一格的蔡伟敞开了大门。这也充分显示了我校在高学历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上的多层次和全面性。
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当今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和高等教育所处的形势来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同时,在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学校博士生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转变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生选拔方式改革尤其是博士生招生改革,直接关系到我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学校招生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生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大学需以恢宏的气度招收各类人才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还无法允许各类杰出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遇。如钱钟书数学不及格却被清华破格录的故事,曾经引发了许多争论。
大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的人,能够敲开大学之门?这涉及到高校的办学理念。
只有高中学历却就读复旦并不是没有先例。改革开放初期,数学系、历史系都曾招收过类似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今日都是非常出色的专业人才。但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前情况下,国家为了培养高学历人才,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学位授权制度。是不是还允许类似的特例存在,就要看一个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气度。”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表示。
招生制度是各类人才的“挖掘机”
2000年,复旦的院士们联名提出,现有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只解决了一方面的问题,即一般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但对于特殊人才,还是没有一个制度来解决他们的招生问题。所以,2000年我校向教育部写了一个报告,两院院士、优秀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全国百篇学术论文的指导教师,他们可以通过申请,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招考的科目不变,但方式由专家自己来定。调查显示,研究生自主招生实行后,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我校的博士生平均水准要高于统一考试进入我校的学生。
进入2007年,上海医学院博士生招生在全国率先实行“申请—考试”制。这是“申请—考核”制的最初模式。经过一年的试点,医学院的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博士招生增加了学科和导师的自主性,博士生考试不再注重书面考试,而是向着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核转向,这符合博士生培养规律。从2000年的自主招生试点到2007年的“申请—考核”制度试点,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正卖出坚实的步伐。
我校将逐步建立更全面的学位授予制度
据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今年我校试点博士生招生改革的院系已覆盖十个单位,超过50%的博士新生将通过申请———考核制度走进复旦。据悉,明年试点将进一步推广,经过若干年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全面施行。同时,学校本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将进一步创新培养机制,为这些人才度身定制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课程计划。
辽宁人蔡伟,他是我校校史上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博士的学生。“校方接受这样一名报考者,完全是出于对这个人才的爱惜。”校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表示。
蔡伟自幼对中国古代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的20年,他自学不辍。
刘钊教授介绍道:“读过蔡伟的文章之后,我们一致认为:他的研究路子非常正。在复旦临时聘用的近一年期间,我们发现蔡伟在古文字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博士水平。”因此有了“第一个”的纪录。
尽管按照博士的标准招进来的,学校对他的培养却是采用分段培养。他要先完成硕士学位,才能真正进入到博士学位。同时,学校会度身定制适合他个人特点的课程计划。
“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时候,大学应该有包容度,能够接纳他,培养出来。”顾云深表示。
文/李莹张文静
新闻背景
2007年9月19日我校审议通过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该方案包括四部分:
明确导师责权。通过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赋予导师在招生、培养、科研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改革招生机制。扩大硕士生复试差额比例,加大复试力度。完善免试生选拔机制。博士生逐步过渡为“申请—考核制”并最终实行“申请制”。改进和完善本科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等选拔办法。
创新培养模式。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硕士2-3年、博士4年为主的弹性学制,基础学科以5年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为主。
构建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复旦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
新闻·链接
我校启动“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博士生培养和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是资助重心
本报讯为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力度,日前我校启动了“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该计划共包括6个资助项目,所有项目实行“自由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择优资助。
这6个资助项目分别是:复旦大学重点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计划、复旦大学交叉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计划、复旦大学博士生短期国际访学资助计划、复旦大学推免生暑期科研训练资助计划、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资助计划和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资助计划。
其中,前4个项目的资助对象是校内研究生,包括“准研究生”。包括全国或上海市重点学科已开题且开题优秀的博士生;校985基地、平台已开题且开题优秀的博士生;全国重点学科、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或国家工程中心以及校985平台基地的博士生;以推荐免试方式被复旦大学录取,并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的研究生。
第5个资助项目是针对暑期期间来我校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的全国在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第 6个资助项目则为吸引优秀生源来校参加学术交流,物色优秀大学生来复旦大学深造读研而设立。
所有项目将以“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挑选。专家评审由各专项评审委员会组织实施。校研究生院负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说明,以及运作过程的中期检查与监控。
文/盛晓蕾 包晓明
转载自《复旦》,2009年4月22日。
链接:http://10.49.11.111/show_more.php? tkey=&bkey=&doc_id=2695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