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鵬:師組肥筆類卜辭中的“王”字補釋
在 2009/5/21 21:22:18 发布

組肥筆類卜辭中的“王”字補釋

(首發)

 

趙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組肥筆類卜辭中“”的排比,認為此字形當釋為“王”。

關鍵詞:肥筆類     考釋

 

”是殷墟王卜辭組肥筆類[1]中的一個字形,或釋“示”、或釋“王”。《甲骨文編》把作為未識字收錄在附錄上一二二[2],把 ”收錄在“王”字條下《續甲骨文編》將與“”并收錄在“王”字條下[3]。《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未收錄“”“”字形,但在“王”字條下收入“”辭例[4]《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5]未收錄此兩字形。《殷墟甲骨文字表》將收在字條下[6],未收錄“”字形。《綜類》將放在其他類中[7]未加隸釋。

 “”字,白于藍的《校訂》[8]和《釋文》都把它釋為“王”,應該是正確的。甲骨文字形勾勒輪廓與填實無別,該字形也作“”。

1)才(在)六月壬子卜,貞:才(在)

19946 正反[肥筆]

2)甲申至于     20582 [肥筆]

以上兩條卜辭(1)是六月壬子王在 氒地的占卜。(2)卜辭殘缺,可以證明 “”為“王”,而(1)中的“”確是字,二者是王字字形相同,填實與勾勒輪廓不同表現方法的不同。

 

在殷墟甲骨文中主要出現在以下辭例中:

3寅,[9]曰:祖辛。           19858[肥筆]

4a)丙子卜,:妣。

4b)己巳卜:(憂)[10]     20463 正反[肥筆]

5)癸未卜,:卜用一、二、三。[11]      21405[肥筆]

6                   21442[肥筆]

7)貞:,擒雨。            22274+[12][肥筆]

8a)貞:天(大?)。不用 一

8b)貞:(有)虫(,害)[13]。 一

8c)壬子貞:虫(,害)。 二

8d)戉至(憂)。 一         《屯南》643[肥筆]

《釋文》將(3)中的“”釋為“示”[14]。(4b)中的“”隸釋為“(王)”,這說明釋者對這種釋法是有所傾向又有所保留的。(5)(6)中的“”徑釋為“王”。(7)中的“”釋為“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釋文》把“”和“”分為兩字,傾向于把“”釋為“示”,而對於“”的釋法則在“王”與“示”之間舉棋不定。《摹釋》[15]把(3)中的“”釋為“示”。(4a)中的“”釋為“王”,(4b)中的“”釋為“示”。(5)(6)中的“”釋為“示”。(7)中的“”釋為“王”。(8”未釋。這說明《摹釋》的編者對”的釋法傾向于“示”,但同樣也猶豫于“示”、“王”之間的。《校釋》[16]把(3)的“”釋為“示”。(4a)中的“”釋為“王”,(4b)中的“”釋為“示”。(5)(6)中的“”釋為“王”。(7)中的“”釋為“王”。(8)中的”釋為“示”。同樣《校釋》的編著者對“”這個字形的釋法是遊移不定的。《小屯南地甲骨·釋文》[17]將第(8)片背甲考釋為:

[1]貞:[18]?不用。(一)。

[2]貞:?(一)

[3]壬子貞:□[]?(二)

[4]戉亡至?(一)

《屯南·釋文》未釋該字。

我們贊同范毓周先生的觀點,將 ”隸釋為“王”[19]

首先我們從以上的第(8)例談起。《屯南·釋文》對 8b)(8c)中”字的隸定是有問題的。此當是“”與“虫”兩個字,《屯南·釋文》將其誤為一字。“虫”即是卜辭中常見的“”字,我們贊同裘錫圭先生將其釋為“害”。這種用法又見於以下兩條卜辭:

9)戊申:又其新,子虫進[20]             22384[圓體]

10□□卜:子虫禦妣庚牢。       22428+22296[21][婦女]

9)(10)中的“子虫”即見於 組小字類(20050)、賓組一類(4209)、典賓類(《英藏》1105)、子組(《綴新》438)中的“子”。

”在卜辭中作族地名。

11)壬寅卜:侯弗(翦)[22]          6839[]

12)癸[][](翦)。不。     3367[]

13)侯[(翦)]                  3368[]

14)癸[未卜],王:侯[][(翦)]。不。

5379[]

15)癸亥卜,(翦)      6840+3375[23][]

16)貞:侯                    6841[]

17(翦)                 《英藏》617[]

18(翦)                       3403[]

19)癸卯卜,貞:雀宓[24],亡(憂)   22317[]

20)壬子卜,,貞:白(伯)      3401[賓三]

 

以上這組(11)至(18)卜問“侯”——這個侯可能就是“侯”——是否會戰勝“”,(19)卜問雀戒鎮撫“”沒有憂患吧。(20)中有“伯”。我們可以看出在武丁中期“”是商王朝以外的一個以“伯 ”相稱的外族。

21)壬辰卜,才(在)           24249[出組]

22*才(在)                  24250[出組]

23)癸巳卜,行,貞:王亡尤。才(在)

24252[出組]

24*[才(在)]卜。                 26246[出組]

25a)戊戌貞:王于己亥步[]

25b)丙申貞:王步,丁酉自。  《屯南》2100[歷二]

26)王其呼防于,方出于之,(有)(翦)

28012[無名]

從以上這組卜辭我們可以看出在祖庚祖甲以後“”已經成為商王朝的一個軍事要地。

8b)(8c)應該是卜問“”是否會有“”所帶來的災害,也可能是卜問“”是否去施害于“”。

27)癸卯卜,,貞:甫呼令沚(害)方。七月。

6623[賓三]

27)卜問讓甫呼令沚去施害于方嗎,應該就是讓沚發動對於羌方的軍事戰爭嗎。黃天樹師認為這裡的“害”應該讀為《尚書·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有命曰割殷”中的“割”,《戰國策·齊策》注曰“取也”,即有攻取之義。由此,我們認為(8b)(8c)是武丁中期卜問“”與“”戰爭的卜辭,“”、“”應該是卜問“”是否去攻取

從以上的(3)—(8)我們可以看出“”是組肥筆類卜辭中一個重要的人物,卜辭既有對其憂患的占卜,也有其以貞人身份進行占卜的證據,同時他也與”族之間有戰事發生。

其次,我們來看《合集》19812各條卜辭中“ 王”字的寫法。

28a)壬申卜,(侑)祖乙。

28b)甲戌卜,:祖甲(侑)。

28c)丙子卜,(侑)。

28d)辛巳卜,:上甲十豕,鼓止,丁令,大乙惠止。用。

28e)丙辰卜,(侑)祖丁。

28f酉卜,(侑)示癸。

28g)庚辰卜:(侑)亥一牛。

28h)甲戌卜,(侑)祖辛。

28i)壬午卜:(侑)壬。

28j)癸卯卜,(侑)癸一牛。

28k)戊寅卜,(侑)外壬。

28l)己酉[](侑)   19812正反[肥筆]

從以上這組卜辭中的“王”字形來看,有作上面稍作出頭的“”,也有未出土的“”“”“”等形,兩種字形共見於一版,而且都是“王”以占卜者的身份出現,所以我們認為白于藍《校訂》、《釋文》將其釋作“王”是完全正確的。28j)中的“”與(28l)中的“”其字形基本界於(28c)的“”和(28h)的“”之間。28d)中的“”兩側的斜筆靠在一起,(28h)和(28k)中的“”兩側的斜筆則間隔一點距離,這與(4)(5)(6)(7)中的“”的形體已經基本一致,再美化一些也就寫成了(8)中的 “”形。而下面一筆若再稍長一些,就寫作(3)中的 “”了。

另外,組肥筆類卜辭中的“示”字均作“”形(可參看19812 反、19813反、19946 正)。

綜上,組肥筆類卜辭中“王”字的寫法主要有:

a.[25]   b.[26]   c.   d.   e.   f.   g.

王字“本象斧形”,林澐先生對此有精闢的論述[27],讀者可以參看。 據此以上(3)應該是為王舉行禦除疾病或災禍的祭祀于祖辛。(4b)卜問王沒有憂患吧。(5)是由王親自占卜,卜問用第一、二、三次的占卜嗎。(6)為殘辭,意義不明。(7)卜問王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吧。(8a)的意義尚不能詳,(8b)(8c)當是卜問王與“之間的戰事。

*組甲骨文中另有一字形為“”之字,出現在記事刻辭中。

29*入。                         9376[]

《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將其歸在“”部下[28]《殷墟甲骨文字表》[29]將其歸在解釋說或是王字。齊文心先生認為,應為“王”字之變體,這是*國之王向殷王入龜的記載[30]。鑒於組肥筆類卜辭中“王”字的各種寫法,我們認為齊文心先生的看法應該是正確的。卜辭中關於“某王”這種人名結構的還有王、邑王等。

29丁酉卜,,貞:惠戍木(?)令比 6[賓三]

30惠邑王酓。            3234532344同文)[歷二]

有學者認為這種“王”是“在野之王”。王國維說:“世疑文王受命稱王,不知古諸侯於境内稱王,與稱君稱公無異……蓋古時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自有稱王之俗……苟知此,則無怪乎文王受命稱王而仍服侍殷矣。”[31]張政烺說:“周時稱王者皆異姓之國,處邊遠之地,其與周之關係若即若離,時親時叛,而非周室封建之諸侯。”[32]劉雨認爲是“在野稱王”。[33]我們比較贊同這一觀點。

初稿20081210

終稿200918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519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521

 



[1] 關於殷墟甲骨文的字體分類,參見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灣文津出版社199111月。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附錄上一二二, *甲九五七(鵬按:即《合集》21442),中華書局,1965年9月第1版,2004年1月北京第6次印刷。

[3] 金祥恒:《續甲骨文編》,第1824頁,藝文印書館,19939月。

[4]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第1259頁,中華書局19891月第119984月北京第3次印刷

[5] 沈建華、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年。

[6]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第107頁,第1170號,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裘錫圭。

[7] []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汲古書院,196711月初版,19717月增訂,19771月增訂版第2次印刷。

[8]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月。

[9] 陳劍:《柞伯簋銘補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9年第1,第50-53頁;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1-7頁,綫裝書局,20074月。

[10] 裘錫圭:《說*》,《古文字論集》,第105頁,中華書局,19928月;《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第70-76頁。

[11]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認為 “卜用”可能除“”之外還有其他卜人,不過未在前辭中出現,並將該辭隸釋為“癸未卜,卜用。一 二 三”。 參見第6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月。

[12] 蔡哲茂:《甲骨新綴二十七則》,第十八組綴合,將此片綴以五片無號碎甲abcde。並將此條卜辭隸釋為“貞:王亡禽延雨。”說明蔡哲茂先生也認為此片卜辭中的 “”應該釋作“王”。參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感謝蔡先生為作者提供綴合圖版。

[13] 裘錫圭:《釋》,《古文字論集》,第11-16頁,中華書局,19928月。

[14]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15]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中華書局,19882月。

[16]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2月。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下冊第一分冊釋文部分,第884頁,第643條考釋,認為此片屬於武丁組卜辭,中華書局,198310月。

[18] 原釋文指出:第(1)段辭之字上半部殘,全形不明。這一點應該是正確的。

[19] 范毓周:《釋“”》,《西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第88-89頁。

[20] 黃天樹師認為此卜辭意思為:侑祭用新黍之類祭品,由子 進獻好嗎。參見黃天樹:《非王卜辭中圓體類卜辭的究》,《出土文獻研究》,第五,第46頁,科學出版社,19998;後收入《黃天樹古文字論集》,第106頁,學苑出版社,20068月。

[21]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第16組綴合,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

[22] 陳劍:《甲骨金文字補釋》,《古研》,第二十五輯,第40-43頁,中華書局,200410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99-106頁,綫裝書局,20074月。

[23] 方稚松:《甲骨綴合十組》,第七組,《北方論叢》,2006年第2期。

[24] 裘錫圭:《釋》,《古研》,第三輯,第7-31頁,中華書局,198011月;後收入《古文字論集》,第17-34頁,中華書局,19928月。

[25] 筆者統計了師組肥筆類卜辭中的“”形主要出現在:《合集》197611980419812198291987119929199301994419946199612001520017200882009420244202782030220306+21173203732046220464反、205472057720980正、212052114121217等版卜辭中,共計出現 37次。

[26] 筆者統計了師組肥筆類卜辭中的“”形主要出現在:《合集》19777203042030520306+2117320309204622130521471 反等版卜辭中,共計出現10次。

[27] 林澐:《說王》,《考古》,1965年第 6期,第311-312頁。又見於《林澐學術文集》,第1-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2月。

[28] 同注5,第113頁。

[29] 同注6107頁,第1170

[30] 齊文心:《商殷時期古黃國初探》,《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第142頁,中華書局,198510月。姚孝遂認為“”當為人名,釋“王”不可據。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姚孝遂按語,第四冊,第3449頁,中華書局19965月第1199912月第2次印刷

[31] 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觀堂集林·別集一》,第四冊,第 1152-1153頁,中華書局,19596月第1版,19996月第7次印刷。

[32] 張政烺:《夨王簋蓋跋——評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古研》,第十三輯,第179-180頁,中華書局,19866月;後收入《張政烺文史論集》,第706-714頁,中華書局,20044月。

[33] 劉雨:《金文中的王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第29頁。

点击下载附件:

0421師組肥筆類卜辭中的“王”字補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严维权 在 2009/5/23 14:38:28 评价道:第1楼

    “王國維說:“世疑文王受命稱王,不知古諸侯於境内稱王,與稱君稱公無異……蓋古時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自有稱王之俗……苟知此,則無怪乎文王受命稱王而仍服侍殷矣。”[31]張政烺說:“周時稱王者皆異姓之國,處邊遠之地,其與周之關係若即若離,時親時叛,而非周室封建之諸侯。”[32]劉雨認爲是“在野稱王”。[33]我們比較贊同這一觀點。”

       《汉书》、《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等皆谓“文王受命”,然其“受命”,也仅是纣王对其在羑里七年的一种撫慰,决非让其称王,天无二日,国无二王,文王为臣,岂敢犯上!即使后来有了征伐权,三分天下有其二,然也只是如古所曰:不王之王。名义上仍是西伯昌也!如若“昔在文王,商周并立”文王已称王,则后史中则不应再有所谓“追谧”之词,后之追,正好否认了前之成!

  • jiaguwen1899 在 2009/5/24 7:48:00 评价道:第2楼

    27)癸卯卜,宾,貞:惠甫呼令沚害羌方。七月。6623[賓三]

    “害”字女士解释为“施害”,又引先生说读为“割”,“取也”。

     

    感觉先生说较女士说更好。这里再提出另一种可能,供女士参考:“害”是否可能读为“遏”?《合》6667“令望乘暨□遏虎方”,“遏”字为刘桓先生释读(《古研》27辑论文)。66236667辞例相类,读为“遏”文义亦通。6623字体属宾三,6667属典宾,既不同类,有可能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

     

     

  • 布衣山水 在 2009/5/27 11:08:03 评价道:第3楼

    非常感謝上面兩位先生提出的意見,我一定會再審慎考慮。首先是關於卜辭中“某王”、“王某”的問題。從卜辭來看把“某王”、“王某”看作人名應該不會有問題,卜辭中這一類結構類型的人名一般出現在武丁或祖庚祖甲時期,當時的國家性質應該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所以,其性質究竟為何,一定在今後的研讀中再加斟酌!第二是關於“害”的問題。我認為黃老師的解釋很好,但隱約感到《尚書·多士》“割殷”與卜辭所說的“害羌方”,“割”與“害”語義輕重上可能會有所不同。先生所提到的是否讀為“遏”,我會再加考慮。師組肥筆類與賓組三類都用“害”字,“害”應該還是有其具體所指的,也就是說不能用“不同类,有可能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來對其進行解釋。謝謝!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