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年福:甲骨文形同形似字考釋二則
在 2009/7/4 19:42:08 发布

甲骨文形同形似字考释二则

(首发)

 

陈年福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一、释“𪗡”“齧”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6664正片有字作下揭二形:

甲申卜[]贞:[][]/

[甲申]卜殻贞:不隹[][]/

乙酉卜争贞:隹父乙降/

贞:不隹父乙降

上举为相同内容的两组对贞辞,其中的“”、“”二形,皆从𠚕从又作,应为同字异体。《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以下简称《摹释总集》)将前两辞“”误摹为“”,将后两辞“”误摹作“,而误为从口从又作。《甲骨文字诂林》(以下简称《诂林》)按语即据其误摹之形,举上揭第三辞谓“”字当为灾咎之义(916页)。而《甲骨文合集释文》(以下简称《合集释文》)则将二形幷释为“齿”字。

今按:《合集》6664正即《殷墟文字丙编》114片,后者甚清晣(见文后附图),第2辞“”字下部笔划边缘稍残,但仍可准确辨认,此字二形实皆从 𠚕(齒)从又作,古文字偏旁“又”与“攴”可相通用,故字当释为“𪗡”。《说文》无“𪗡”字,释“齩”为:“啮骨也。”段《注》:“俗以鸟鸣之咬为齩齧。”《字汇补》:“𪗡,音义与齩同。”《康熙字典》:“𪗡《龙龛》同齩。”《集韵·巧韵》:“齩,也作嚙、咬。”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汉书·食货志》云:‘易子而齩其骨。’齩与 同。今俗语犹云‘齩骨’矣。”是𪗡”即“齩”、“”字,亦即今天的“咬”字。在构形上,“”字从𠚕从又,且“又(手)”在齿中,正是以牙齿咬手指会意。从词义上说,“咬”有伤害义。上揭卜辞“父乙降𪗡”,正是“父乙降下伤害”的意思。卜辞有“降 𡆥(咎)”(《合集》808)、“降𦰩(熯)”(《合集》10188、“降𢽝(摧)”(《合集》13737)、“降疒(疾)”(《合集》13855)等,幷皆疾祸灾咎之不祥,《诂林》按语释为“灾咎”义,正为比勘辞例而得来,其释义大致未误,惜未能对照清晣拓片,而失释字形。

以下释“齧”。

卜辞又有“来齒”、“来入齒”及“ 降齒”文例。例如:

…降?十三月。(合集17298,乙6511)

…禾帚…(合集17297)—— “”字下部适残,也有可能是“”字。

辛巳卜,争贞:其/贞:亡来/曰:“吉。亡来。”(合集17301

,其?(合集17078

癸未卜,争贞:旬亡𡆥?王曰:“求(𡆥)。”三日乙酉夕丙戌,允来入(合集17299)

上揭数例由辞例可证,“齒”皆用为不祥之义。但“齒”在传世文献中并无此类用法,这让人颇不得其解。姚孝遂先生曾在《诂林》按语中举上揭后三例解释道:“‘亡来齒’为‘吉’,‘来齒’曰‘’,曰‘祟(引按,今释求)’。《汉书·枚乘传》:‘腐肉之齒利剑’,注:‘谓当之也’。《文选》注:‘犹触也’。齿之用为齧、为齩(今字作咬),引申之为触犯之义。‘来齒’、‘来入齒’当指外族前来侵犯而言。”(2150页)笔者以为,此说恐难成立。检视卜辞可以发现,“齒”用为不详义之例并无关涉方族来犯之辞,故以“齒”义为侵犯不能证实。“齒”用为不详之伤害、祸孽义,其实不必曲从齒之用为齧、为咬来解释。甲骨文这类表示不详之义的“齿”字很可能用为“齧”字。如同甲骨文“卜”用为“外”、“女”用为“母”,古文字确有一字同时记录读音不同的两个词之例。而“齧”与“孽”古音相同,若以为卜辞中这类用为不详之义的“齿”实际上是“啮”字,当读为“孽”,就完全可以解释通了。再如:

丁亥卜争贞:王梦,⾫?(合集11006

…梦,隹(齒)?(合集17457

贞:王梦,隹之孽?二月。/贞:王梦,不隹之孽?(合集13507

…梦,不隹孽?(合集17465

上揭四例皆为卜梦辞,比较可以发现,“齒”与“孽 ”适对文同义,似可以作为“齒”字释为“齧”字之旁证。

或云,既获释“𪗡”字,且同有“降齒”、“降𪗡”之文例,为何不直取“齒”用为“𪗡”说,而不烦辛苦迂曲释“齒”为“齧”而读“孽” 。此亦有说。“齒”自可为“齧”,不可为“𪗡”,因其“齧”“𪗡”动作之不同也,正如可以说“咬牙啮齿”,但不可以说“啮牙咬齿”也。

二、释“垁”

《合集》33871片(拓片图见后)有下揭卜天气辞:

丙寅卜,丁卯其雨?/

丁卯卜,今日雨?夕雨。/

戊辰卜,己启?不。/

己巳卜,庚启?不。/

庚不启?/

庚午卜,雨?/

乙亥卜,今日其,不雨?/

乙其雨?/

乙其雨?

此例“”字,《摹释总集》释同为“ 至”,《合集释文》也释同为“至”,但将前一辞漏释为:“丙寅卜,丁卯其左。”将后一辞释为:“乙亥卜,今日其至不晕雨。”

今按:“”字从倒矢从土作,而甲骨文 “至”字作“”,从倒矢从一。两字虽形似,但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字显然不能释同为“至”。其实,此字从矢从土,可径隶释为“垁”。“垁”即“城雉”之“雉”的初文。古代城高与长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垁。也泛称城墙。扬雄《太玄·闲》:“次六,闲黄垁,席金第。测曰:‘闲黄垁,以德固也。’”俞樾《诸子平议·扬子〈太玄〉》:“樾谨按:……上文‘次六,闲黄垁,席金第’,王曰:‘垁,古雉字,谓城也。’”

上揭“”字一般释“𡭴”,《诂林》姚先生按语谓:“此与‘晕’字有别,《合集》33871辞云:‘乙卯卜,今日其至不𡭴雨’。用为副词,《说文》训为‘际见’,‘𡭴雨’犹今言‘阵雨’。”(1098页)此字释“𡭴”甚是释“𡭴雨”为“阵雨”也极有见地。

细察全辞,知“垁”字用为动词。占卜的日子从丙寅到乙亥共10天,全是围绕着要进行“垁”这个活动而占卜天气是下雨还是天晴。故知“垁”应是某种户外活动。而特意占卜是否下“𡭴雨”,又说明“𡭴雨”对“垁”这项活动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是占卜者所希望的天气。由此推断,“垁”非筑城莫属。

我国古代筑城的具体技术古书记载十分有限,考古发现的夏商古城墙一般为用土分段分层版筑夯打而成。笔者来自赣南农村,亲自见过版筑土墙的方法,其用土一般是需要用水的,或直接取用有一定水份的生黄土,这样才有利于将散土夯打结实,干土肯定不行,因为没有粘性。古代筑城是一项大工程,需取用大量含有水份之粘土。而“𡭴雨”后,取用含有水份之土就变得十分方便了。这应该是上揭卜辞因“筑城”而占卜“𡭴雨”的原因。行文至此,忽悟甲骨文“垁”字作 “”从倒矢从土之构意。其实,甲骨文“垁”溯义正是夯土筑城,“矢”为夯打之具,倒“矢”于“土”则象用夯具打土。而以“矢”为夯打之具,是因为“矢”为整字的声符。实际上“”又是一个笔者所称的声符形化字(参拙著《甲骨文词义论稿》第二章“用‘声符形化’造字规律释字例”一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知晓了“垁(雉)”初义为筑城后,我国古代用“雉”为城墙度量单位也就不难理解了。让我们先引用一段文字,了解一下度量单位“雉”的含义。

《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髙一丈。”孔颖达疏:“《定十二年·公羊传》曰:‘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何休以为堵四十尺,雉二百尺。许慎《五经异议》、戴《礼》及韩《诗》说:‘八尺为板,五板为堵。一堵为雉,板广二尺,积高五板为一丈;五堵为雉,雉长四丈。’古《周礼》及《左氏》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一堵之墙,长丈、髙丈;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髙一丈。’以度其长者,用其长;以度其高者,用其高也。诸说不同。”

据上引,先撇开何休说,有“三堵一雉”及“五堵一雉”两说,由板的长度有对应的一丈、八尺两说,故雉的长度也有三丈、四丈两说。板广即一板的高度无异说,皆为二尺,故雉高一丈。许慎等说的“一堵为雉”正是就雉高而言,故后面又有“五堵为雉”一说。何休说可能有问题。所谓“五板而堵”是说积高五板而成一堵,何说“堵四十尺”显然是接连五板(板长八尺)的长度,所以他说的“ 雉二百尺”等于说二尺高、二百尺长为一雉。这一计算可能不太符合实际。这里就不讨论了。

我们知道,考古发现的夯土古城墙一般是分段分层进行的。以雉长三丈说推断古代筑城时很可能是以板长一丈长分为一段,筑至一丈高后就叫做一堵。笔者见过的版筑土墙实际上是一版一版的进行,筑好一版往往要待夯土干后再加版往上筑。而筑城当然也要一版一版的进行(相当于分层),三堵同时轮换进行,也就不至于歇工,且又利于已筑好的前一层(板)夯土干燥变硬。这样轮换推进,三堵完成后就成为一雉。故古书说三堵为一雉。“雉”用为城的度量单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若我们的考释无误,则上揭甲骨文弥足珍贵,因为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夯筑技术。

200971日写于东京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72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74

点击下载word版:

0446甲骨文形同形似字考释二则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wenyin2222 在 2009/7/4 23:55:47 评价道:第1楼

    先下載,再好好拜讀

  • lihang 在 2009/7/5 0:12:11 评价道:第2楼

             古文字不敢说是中国的国粹,但它确实是我国特有传统文化,然而如今能认识古文字特别是大篆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社会上已有很多“检汉索篆”的工具书,可几千来不知为何没人编撰“检篆索汉”的工具书。我虽不才,却愿做此事,并已动笔起步。尽管我深知此举的艰巨,但最关心此举是否可行、是否有用,万望各方圣贤予以指教!

  • marc 在 2009/7/9 0:14:19 评价道:第3楼

    齒字考證前魯實先先生有說,陳先生可以參考

    囓孽同音的確可為一說

    至於築城,先生恐誤,殷墟考古,至今沒有夯土城牆遺跡

    甲骨文有築城紀錄,城墉字直接做為動詞

    我以為當時並無土城,而是木城,也就是寨,今釋城墉不確

  • 陳年福 在 2009/7/27 13:14:32 评价道:第4楼

    關於“齒”字又爲“齧”字讀爲“孽”之說,再補充一個旁證,《合集》18138有一從齒從𥩭(去口)之字,此字陳漢平先生曾釋爲“齧”。拓片僅此一字,不能據文辭判斷用義。現在看出,此字也有可能爲“孽”字。汗!文中有幾處“不祥”誤打成了“不詳”。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