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敦煌写本S.6557中的“鬓局”
石立善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
一
敦煌写本S.6557现藏大英博物馆,是唐代禅僧神会(684―758)语录的一个新写本,由日本学者入矢义高(1910―1998)于1957年秋首先发现[1]。敦煌写本S.6557是继P.3047与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后所发现的第三个神会语录写本,也是神会及唐代禅宗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入矢义高根据此写本卷首所载编者刘澄《序》以及日僧圆仁(794―86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的记载,考定这一部神会语录的原名为《问答杂徵义》,并于1959年4月将自己的发现与考证结果用书简报告给胡适(1891―1962)。其后,胡适则根据入矢提供的资料与线索,修改补充了自身早年的神会研究[2]。
S.6557卷首所载刘澄《序》,不见于P.3047及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此《序》残缺,仅存后半部分135字,兹录全文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教弥法界。南天绍其心契,东国赖为正宗。法不虚传,必有所寄。南阳和尚,斯其盛焉。禀六代为先师,居七数为今教。响恋如归父母,问请淡于王公。明镜高悬,鬓局 怀丑。海深不测,洪涌澄漪。宝偈妙于贯花,清唱顿于圆果。贵贱虽问,记录多忘。若不集成,恐无遗简。更访得者,遂缀于后。勒成一卷,名曰《问答杂徵义》。但简兄弟,馀无预焉。前唐山主簿刘澄集。
此写本中的“鬓局”二字,胡适《神会和尚遗集:胡适校敦煌唐写本》 [增补本]辨认为“须眉”[3]。入矢义高于1959年4月8日写给胡适的书简中迻录此文,则写作“鬓局”[4]。说明胡适并未采纳入矢的辨识成果。
经笔者检核S.6557的照片,发现此二字确作“ 鬓局”无疑。大概由于“鬓”与“须”字形相似,而“局”的异体字“”又与“眉”字形相近,遂令胡适产生了误读。而最近杨曾文整理的《神会和尚禅话录》,抄录此文时即承袭胡适的误读,其释文亦作“须眉”[5]。可见胡适的误读影响渐大,亟需是正。
二
敦煌写本S.6557所见“鬓局”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入矢义高虽然辨认出此二字,但注云:“此句费解,疑有误”[6]。入矢因“鬓局怀丑”一句费解,以至怀疑写本有误。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鬓局”一词作过解释。因此笔者拟略作考察,试解其义。
按:写本所见“鬓局”一句无误。“局”,卷也,“鬓局”即鬓卷也。《诗·小雅·采绿》云: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首章第三句“予发曲局”,《毛传》云:“局,卷也。妇人,夫不在则不容饰。”《郑箋》云:“礼,妇人在夫家笄象笄。今曲卷其发,忧思之甚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则谓:“解所以曲卷者,礼,妇人在夫家,当笄此象骨之笄。今曲卷其发,则去其笄而不用,是忧思深也。”“予发曲局”,意为夫出未归,其妻忧思,头发卷曲而不加容饰。
又,《诗·小雅·正月》第六章首四句云: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不敢不局”,《毛传》云:“局,曲也。”《郑箋》云:“局蹐者,天高而有雷霆,地厚而有陷沦也。”由此可知,“局”古训卷曲也。
“鬓局”一词,又见于六朝江淹《悼室人十首》之五[7]。其诗云: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
结眉向珠网,沥思视青苔。
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
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
江淹诗中所吟“鬓局”二字的用法,与刘澄《序》完全相同。“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形容作者哀悼亡妻,无心修饰容貌,以致鬓发卷曲将成蓬乱丛生的杂草一般,衣带亦自然宽减,身材消瘦。唐人陆龟蒙《寄远》诗云[8]:
鬓乱羞云卷,眉空羡月生。
中原犹将将,何日重卿卿?
“鬓乱云卷”之喻意与“鬓局”异曲同工。总之,古代诗文常以鬓发卷曲蓬乱,来描写容貌憔悴不整或无心修饰。由此可知,《问答杂徵义》的编者刘澄不仅是一名佛教信徒,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古典素养。刘澄《序》云“明镜高悬,鬓局怀丑”,意为明镜高悬在前,若头发卷曲、容貌不整,即刻会映照出自身的丑态。
关于前一句“明镜高悬”,因镜鉴物而无私,故古人常以镜喻道,譬如《韩非子·观行篇》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另一方面,镜子是佛教中重要的法器之一,而且具有明澈写像的物理性质,故佛教各宗派典籍均喜以镜为喻,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执明镜,自见面像”等等,其例不胜枚举。仅就唐代佛典而言,玄嶷《甄正论》卷上云“明镜高悬,物来斯鉴”,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十住品》亦云“悬镜高堂,万像斯鉴”,此两例与刘澄《序》的用法可谓如出一辙。
下两句“海深不测,洪涌澄漪”,则是“明镜高悬,鬓局怀丑”的对句,意为佛法深奥如海,难以尽知,而洪涛汹涌可见如清波一般的妙谛。此二句是形容南阳和尚乃佛法的代言人,及其说法的妙用。
总体而言,刘澄以“明镜高悬,鬓局怀丑”之语,来赞扬南阳和尚神会的说法开示如同高悬之明镜,令人当下警醒而知美丑、明是非。此正是神会自身所谓“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旨见”之意(独孤沛撰《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P.3047)。
结语
唐宋禅宗典籍的序文多以四六骈文写就,不仅用典繁杂,广涉儒释百家,而且文白相间,词藻声律并重。貌似简易,实则难读。通过上述对敦煌写本S.6557所见“鬓局 ”一词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在阅读禅宗典籍之际,有时运用古典训诂进行解读是行之有效的。
[1]参照入矢义高著,石立善译《回忆胡适先生》(《胡适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胡适研究会,2008年8月)。
[2]参照石立善《胡适与入矢义高——写在书简上的一段中日学术交涉史——》(《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所收,第277―327页,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9月)。
[3]第426页,台北:胡适纪念馆,1968年12月。
[4]参照石立善《入矢义高致胡适的十封书简》(《胡适研究论丛》第一辑,第316―317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5]第5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版。
[6]参照石立善《入矢义高致胡适的十封书简》,第317页。
[7]《四部丛刊》本所收《梁江文通文集》卷四。
因技术限制,原文所加着重号在网页上均显示为下划线。原始格式请参文末所附WORD稿。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