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銳: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疏解
在 2009/8/11 21:44:13 发布

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疏解

(首发)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之中,《慎子曰恭俭》一篇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在李朝远先生筚路蓝缕的考释工作基础之上[1],学界主要对字词考释和竹简编联、思想研究三大方面进行了讨论。思想方面,笔者已经有过专文讨论[2],现在主要讨论本篇的字词和竹简编联的有关问题,敬请大方之家教正。

 

 

关于字词考释,笔者旧曾作有释文[3],当时注重于思想研究,限于体例,未作详细注释(已列出参考文章),且此后时贤续有新见当从者。今新作释文、注释如下。常见通假字或诸家多无异义者(如“慎”字之考释),不再一一标注。凡有得于时贤之意见,均一一标注。时贤意见可供参考者,亦择要标注。

 

慎子曰:恭俭以立身[],坚强以立志,忠(中)(实)以反俞(渝) [],逆(择)友以载道[],精法以巽(顺)(势)[]1

襄(尚)得用于世[],均分而广施,时(恃)德而方(傍)义[],民之……4

干(焉)[],恭以为履俭,莫(偏)干(焉);信以为言[],莫(偏)干(焉);强以【为】庚(赓)志 [],【莫偏焉】……2

禄不累其志,故曰强[]。首(戴)茅芙(蒲)[十一](撰)筱(莜)执[十二](遵)畎服(亩)[十三],必于……5

察今,为民之故,仁之至!是以君子向方知道不可以矣(已) [十四],临……6

物以坏(丕)[十五],身中处而不皮(颇)[十六],赁(任)德以),故曰青(精)[十七]。断室(?)……3 

慎子曰恭俭3

 

注释:

[]:“恭俭以立身”,郭店简《缁衣》中有佚诗“吾大夫恭且俭,靡人不敛”,表明恭俭之效用。类似强调“恭俭”之语句,古书多见。《慎子》佚文有:“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对比简2“信以为言”,恐当将“恭俭以立身”之“身”读为“信”,才能更符合上下文文脉,详后文。当然,“身”和“信”不仅古音相近常通假[4],而且紧密相关,《国语·晋语八》记叔向说:“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子思子·累德》有“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意,忠也。”

[]:“忠(中)疐(实)以反俞(渝)”,疐(实)”、“俞”从何有祖先生说[5]

“忠”,李学勤先生改读为,训为中心[6]。林志鹏先生从之,指出:此字指内在而言,可径以心说之,疑当读为字虽可训为中心,但简文此处宜破读,因慎子有反忠之主张,如《慎子·知忠》: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忠盈天下,害及其国。[7]

“俞”,疑读为“渝”,《尔雅·释言》:“渝,变也。”“中”、“忠”为通假字,本文特意读为 “中实”,防以今日之意义遮蔽古义。马王堆帛书《经·五正》阉冉答黄帝曰:“后中实而外正,何患不定?”《慎子》佚文有:“外物不累其内”。

黄人二先生读为“忠质以返输”,引《老子》第41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为证,读“渝”为“输”(《广雅》:“输,愚也”)[8]。但其文虽引蒋锡昌之说,而未取蒋氏最终义。蒋锡昌读为“渝”,并引《说文》为证:“渝,变污也。”今从蒋说。尔雅·释言》:“渝,变也。”“中实以反渝”,指修内而可不变本,实包举前两句“恭俭以立身,坚强以立志”,皆为修身立本之方,而后则论交友处世。

[]:“逆(择)友以载道”,“逆友”,李学勤先生读为“却宥”。“ 载”字李先生指出可依《诗·大明》训作“识”。

按:“逆”疑读为“择”,二字声素古通[9]。“择友”,《大戴礼记·主言》记孔子言有“上亲贤则下择友”;《新序·杂事一》:“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 。“载”,李先生说可从。然若联系下文“向方知道不可以已”来看,疑可解释为“成”,《小尔雅·广诂》:“载,成也。”

[]:“精法以巽(顺)(势)”,“精”字李学勤先生指出应依《淮南子·修务》注训为“专” 。林志鹏先生指出:诸家多从整理者说如字读,则当训为

按:“精”之义当为明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指出:“静,审也。从青,争声。按:从清省,经传皆以精为之。”[10] 《战国策·魏策四》:“无精于此者”,鲍彪注:“精,犹明。”黄人二先生云笔者读“精”为“循”,并指出韵部稍远。然笔者似未有此说。

“巽”字笔者旧读为“顺”,李学勤先生亦有此读。二字声素古有相通之例证[11],黄人二先生以为“巽”与“顺”不若“巽”与“循”古音近,此似以近世归纳之音理斥古书之例证,恐不可从。读为“循”或可谓好意见,有《慎子·因循》可为辅证,《淮南子·泰族》亦有例证:“水之性,淖以清,穷谷之污,生以青苔,不治其性也。掘其所流而深之,茨其所决而高之,使得循势而行,乘衰而流”。但是“循”之常义即是顺,如《说文》:“循,行顺也。”慎子之因循即是因顺[12]

“势”字,刘洪涛先生已读出,但是又加问号,表示不确定,后来才明确读为“势”[13]。笔者旧说即读为“势”。

[]:“襄(尚)得用于世”,“襄”古音心纽阳部,可读为尚(古音禅纽阳部)[“襄”古书有训为“上”者,《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孔传:“襄,上也。”《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简282有“鼠襄户”,即鼠上户,《白泽精怪图》有“(鼠)上树”[14],“上”与“尚”音同,古多通用]。《左传·昭公十三年》:“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

黄人二先生读“襄”为“乡”,有通假依据[15],但是所举《汉书 ·五行传》之例“乡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国其良绝矣”,较为少见(古书多“乡使”连用),且“乡”字附带表示过去时间,今不从。

[]:“均分而广施”,《庄子·天下》言慎到等之行为:“公而不党,易而无私。”

“恃德而傍义”,从陈伟先生读。陈先生指出:《史记·商君列传》引《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论衡·答侫》:“思虑远者,必傍义依仁,乱于大贤。”可以为证[16]范常喜先生读为“持德而秉义”,并举《盐铁论·本议》为证: “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7]可参考。

按:陈先生所云《史记·商君列传》之引《书》,《史记索隐》以为《逸周书》佚文。又《新书·道德说》有:“ 德生于道而有理,守理则合于道,与道理密而弗离也,故能畜物养物,物莫不仰恃德”。

[]:“干”读为“焉”,从刘洪涛说。

[]:“信以为言”,参《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也,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强以【为】庚(赓)志”,“为”字据前文文例补。“庚”,李朝远先生指出其意为“续”,今据之读“庚”为“赓”。

[]:“禄不累其志,故曰强”,“禄”从何有祖先生释。“累”字从陈伟先生说。“禄不累其志,故曰强”,对应“坚强以立志”之“强”。《慎子》佚文有:“外物不其内”。

[十一]:“首(戴)茅芙(蒲)”,“”,刘建民先生读为“戴”[18]。“茅蒲”,指簦笠,从何有祖先生释。

[十二]:“(撰)筱(莜)执樝(鉏)”,“”,从刘洪涛先生释。旧作读为“撰”,陈伟先生后有补充,其义为持。“筱”,刘建民先生读为“莜”,并指出:《说文·艸部》:莜,艸田器。《论语》曰:以杖荷莜。’” 今《论语》作“樝”,刘建民先生读为“鉏”,并指出:《说文·金部》:鉏,立薅所用也。

[十三]:“(遵)畎服(亩)”,从刘洪涛、沈培、陈剑先生说[19]。沈培先生指出:此段文字跟《晏子春秋》“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中的一段话里的部分词句可以对照: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简文“首戴茅蒲,(撰)筱执柤(鉏)”相当于“戴笠衣褐,执铫耨”,“送(遵)畎备(服)亩”相当于“蹲行畎亩之中”。简文的“亩”泛指农田。“服亩”即“服田”,“服田”或“服田亩”的说法见于古书,《尚书·盘庚上》说:“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同篇又说:“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遵畎”当是沿着田间小水沟之义,其中“遵”的用法犹《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的“遵”。上引《晏子春秋》“以蹲行畎亩之中”,吴则虞说:《御览》七百六十五引无“蹲”字,“中”下有“也”字。《韩诗外传》十作“立乎畎亩之中”。在田中“蹲行”确不可解,颇疑本也当读为“遵行”,或是“遵而行之”的意思。

[十四]:“是以君子向方知道不可以矣(已)”,“向方知道不可以矣” 作一句读从陈伟先生;陈先生还指出:矣,可能如李(朝远)先生所说读为,也可能读为

按:此处“矣”疑可读为“已”,二字古通[20]。《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此处论“向方知道”,疑与“择友以载道”有关,其后文或有“故曰载(?)”云云。

[十五]:“物以坏(丕)”,“坏”,今从陈伟先生读为“丕”:《汉书 ·郊祀志下》:“丕天之大律”,颜注:“丕,奉也”。或连下“身”字为读,失韵,今不从。

按:此处论及“物”,当为慎子之物论。《庄子·天下》论慎子等之行为为:“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 …”上简末或可能与“齐物”相关。

[十六]:“身中处而不皮(颇)”,“颇”字从陈伟先生读[21]

按:此句或与《庄子·天下》说慎到等行为相关:“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 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由下句“任德以竢”来看,《庄子·天下》篇或过于汪洋恣纵。

[十七]:“故曰青(精)”,“精”字旧读为“静”,今据前文“精法以顺势”读为“精”。“身中处而不颇,任德以竢”,当是求得“精”的方法。

 

 

对于《慎子曰恭俭》的竹简编联,诸家意见纷出,种种编联顺序如下:

李朝远:123456

  伟:124356[22]

李锐(1):145623

  剑:135……246

林志鹏:125463[23]

黄人二:135642(黄先生将简4残损处补字,故与简2相连)

李学勤:123(李先生仅讨论了这三简,认为其编次可信)

郭梨华:1235……46[24]

李锐(2):142653[25]

单育辰:12、凡275346[26]

李锐(3):142563

最近,上博七公布,内中的《凡物流形》篇,有简27,字形似与其它不类,笔者曾怀疑非属《凡物流形》篇。单育辰先生补充指出:“此简的编连情况也是与《凡物流形》甲本不同的……故此简没有疑问应该剔出《凡物流形》甲本。”并认为从竹简形制看,凡甲27上博六《慎子曰恭俭》相同,此简应归入上博六《慎子曰恭俭》,并可与3连读(引者按:据其编联意见,当为简5)。单先生释读此简简文为“墙而礼,屏气而言,不失其所然,故曰(坚)。和凥和气,令声好色”,指出“故曰坚”在句式上与《慎子曰恭俭》的简35相近。然而单先生也指出:凡甲27的字迹与《慎子曰恭俭》的字迹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字迹不同并不能成为凡甲27可归入《慎子曰恭俭》的反证……随着上博藏简的陆续公布,把凡甲27归入《慎子曰恭俭》的说法或许可以得到验证或补充。

先生的意见值得重视,但是因为一定的考虑,笔者暂时还不接受将《凡物流形》简27归入《慎子曰恭俭》,待考。

笔者排序2有变化的原因在于,简 3释读出的“故曰精”,按照简1的顺序,应该在简5所说“故曰强”之后。简3后调,势必要考虑此简为靠近篇末之简,而 26似乎上下文当还有不少内容,不能再放于其后;且其中简2似乎对于简1还有所复述,而叙述方式和简53不同,故将简2放于简14之后,而简6为暂时放置。排序3将简6置于简3之后的原因,在于怀疑“向方知道不可以已”与“择友以载道”有关,其后文或当有“故曰载(?)”云云。

如此编联之后,全篇的逻辑层次由此而清楚:开篇称引慎子之语,包括日常修为(又包括修身立本与交友处世两个层次)和出仕之后的目标两部分,是慎子之学的学术修养——政治实践的大纲,是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的老传统;之后围绕日常修为进行解释,谆谆告诫“莫偏焉”;再次论述何为强、何为载(?)、何为精,层层展开。

又简1“志”、“渝”、“道”古音为之、侯、幽部,谐韵;而简1“势”与简4“世”属月部字,简4“施”、“ 义”属歌部字,歌月谐韵。篇文谐韵,旧作已经提到[27]。此篇简2“俭”为谈部字,“”从卞声,“卞”、“干(焉)”、“言”为元部字(“”读为“偏”,“偏”为真部字,真部与元部关系密切),谐韵。简5“强”为阳部字,“蒲”、“鉏”为鱼部字,谐韵。简3“坏”(“丕”)、“竢”皆属之部,押韵。而“丕”与“皮”古有通假之例(“鉟”通“铍”)[28],这或说明简3的“坏”(“丕”)、“颇”、“竢”也可以谐韵。

以上排序,以12相连为最多,13相连为其次,以14相连为最少(如果仅计笔者一次意见)。12相连,明显是出于其文义的相关性,但是12中间肯定有缺简。13相连,其中间也可能有缺简;如果认为不缺简,就需要认定简1下端残缺一字,这还有待考察竹简整理情况。在当前无法考察竹简出土情况的条件下,只能稍作推论。

陈剑先生13相连之说,下启黄人二、郭梨华先生的意见,比较重要,兹引其说如下:

 

《慎子曰恭俭》篇的归简和排序颇有疑问。从内容看,简13和简5当为一组。简1以“慎子曰:恭俭以立身”开头,接下来都是“某某以某某”的句式;简3开头是“勿(物)以坏(培)身”,“勿(物)”字上面当还缺一个动词,其句式与简1相同;简3后文接着说“中处而不颇,任德以,故曰青(静?)”,与上面讨论的简5“不累其志,古(故)曰强”句式相同。简1整理者说是全篇唯一的完简,但从图版看其下端是呈残缺状的。进一步推测,如果在简1末补上一字,简1甚至有可能当直接与简3连读。这样考虑还有一个好处,连读后简3背面的篇题变成位于第2简简背,更靠近全篇之首。

2、简4和简6应当排在简135之后。而且,这3简的内容跟前3简不能紧密联系上,其字体风格(尤其是第6简)与135简也颇有不同,它们甚至都有根本就不属于此篇的可能。

 

先生后一段的意见非常值得重视。不过当前由于我们对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所知甚少,而第6简的“以”字、“道”字、“不”字,和简135相关字形还是比较接近,所以暂时仍将这些简排在一起。若然,以简 13直接相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慎子曰”的部分就包括了“故曰”了,那就应该是慎子本人解释什么是“青(静)”,很可能是解释先哲之言,这和他开头说“恭俭以立身” 的文脉恐不相合。简5“故曰强”对应“坚强以立志”,简3的“故曰青”似也当有所对应,故笔者读为“故曰精”,对应“精法以顺势”。简3如果没有对应,或者是解释先哲的话,似不应当和“故曰强”相连且在其前面。如果认为“故曰青” 、“故曰强”皆无可对应者,则或没有必要和简1相连。

当然,《慎子曰恭俭》残缺过剩,目前的一些编联,应该说都只是一种推测。如笔者所作编联,也有困惑之处,如简2首字“干”字如何释读,就仍然有待研究。以上只是就现有情况,聊作比较、分析,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出土简帛古书的学派判定研究》(07CZS0005)成果。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3282页。

[2] 拙作:《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管窥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3] 拙作:《〈慎子曰恭俭〉学派属性初探 》,Confucius2000网,200779日,下引旧说皆出此文,不另注。

[4] 参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82页。

[5] 何有祖:《〈慎子曰恭俭〉札记》,简帛网,200775日。下引何说皆出此文,不另注。有关 “疐”字的讨论,参陈伟:《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初读》,简帛网,200775日;胡琼:《〈慎子曰恭俭〉中的“陟”》,简帛网,200788日;刘洪涛:〈说文〉“陟”字古文考》,简帛网,2007922

[6] 李学勤:《谈楚简〈慎子〉》,《中国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10月)。下引李说皆出此文,不另注。

[7] 林志鹏:《论楚竹书〈慎子曰恭俭〉“去囿”及相关问题》,简帛网,200856日。下无特别说明者,均据此文。

[8] 黄人二:《上博藏简第六册慎子曰恭俭试释》,台湾大学“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2007111011日。下引黄说皆出此文,不另注。

[9] 参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434页。“逆”字的释读还可参高佑仁:《谈〈慎子曰恭俭〉简1逆友以载道》,简帛网,20071016日。

[10]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60A

[11] 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945页。

[12] 参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第177页。

[13] 刘洪涛:《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校读》,简帛网200776日及11日补记。下引刘说皆出此文,不另注。

[14] 参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鼠襄户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6768页。

[15] 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 第483页。

[16] 陈伟:《〈慎子曰恭俭〉校读》,简帛网,2000775日。下引陈说无特别说明者皆出此文,不另注。又可参陈伟:《〈慎子曰恭俭〉初读》,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7页。

[17] 范常喜:〈上博六〉札记六则》,简帛网,2007725

[18] 刘建民说出刘洪涛文所引,下同,不另注。有关字形考释,可参沈培:《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简帛网,2007717日。

[19] 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简帛网,2007720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简帛研究网,2007720日。下引陈说皆出此文,不另注。

[20] 参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第391页。

[21] 陈伟:《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初读》,简帛网,200775日。又可参陈伟:《〈慎子曰恭俭〉初读》,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

[22] 陈伟先生在简帛网《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初读》(注17)中指出:“4号简大概应该与1号简前后相连。在正式出版的《〈慎子曰恭俭〉初读》(注12)一文中则是作“4号简大概应该与2号简前后相连。两文排序同。

[23] 林志鹏:《上博楚竹书慎子曰恭俭重编及释文》,转引自黄人二文。

[24] 郭梨华:《〈慎子曰恭俭〉与慎子研究》,中山大学简帛研读会论文,广州,200811213

[25] 拙作:《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管窥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26] 单育辰:《占毕随录之九》,简帛网,2009119日。

[27] 篇文谐韵,黄人二先生亦有此见,并云承林志鹏先生奉告此篇可能为先秦有韵之文

[28] 高亨、董治安:《汉字通假会典》,第434 页。按:此书“鉟”作“钚”,为“鉟”字俗体。

 

 

收稿信息:本文是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613-14日)的論文。

 

点击下载word版:

0469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疏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lht 在 2009/8/12 0:15:48 评价道:第1楼

  • 李锐 在 2009/8/12 10:56:10 评价道:第2楼

    抱歉,版主发的这个是提交给会议的版本,《简帛》第三辑有刘洪涛、刘建民文章,尚未得及添加意见,此外有

    上博楚簡『慎子曰恭倹』の文献的性格

    竹田 健二 《中国研究集刊》第45,p108120 ,2007/12,未见。还望各位同仁多提供新见研究文章。

  • 林文華 在 2009/8/12 22:44:44 评价道:第3楼

    提一些個人淺見:

    []:“忠疐(實)以反俞(渝)”

           “忠實”即忠也。反渝,反變也。盡忠則能反變,可與《郭簡‧忠信之道》相參,《忠信之道》云:“大久而不俞(渝),忠之至也。”“至忠無詭”“忠,仁之實也。”此“不渝(變)”乃“忠”之至也,至忠無詭,詭乃詭變也。因此,可說“忠實以反渝(變)”也。

    [九]:“強以庚志” [十]:“祿不累其志”

         竊以為“庚”應通“康”(庚、康相通古書多有其例),有廣、盛之意,《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郝懿行義疏:“康,有廣大之義,故五榖並登謂之康年,五途並出謂之康衢。”《淮南子‧天文》:“十二歲一康”,高誘注:“康,盛也。”因此,“強以康志”乃謂堅強可以廣志,如上文“堅強以立志”。

        又“祿不累其志”,陳劍先生斷句為“彔,不累其志”,並認為“累”當讀爲“羸”。畾聲字與“羸”相通習見,高亨、董治安先生《古字通假會典》第540~543頁收有多條例證。羸,弱也,正與“強”相對。(參《讀上博(六)短札五則》)按:陳劍之說應可從也,簡文“不累其志”乃“不羸(弱)其志”,不弱其志正可謂“強”也,也與“堅強以立志”、“'強以庚(康)志”意思相合。

    又此“堅強以立志”、“'強以庚(康)志”亦可與《老子》三十三章:“強行者有志”相參。

     

  • 林文華 在 2009/8/12 23:19:38 评价道:第4楼

    再提一個意見:

          關於簡2的“逆”字,陳偉先生認為楚簡逆字所從屰的橫筆都不是平直的,而是或多或少帶有弧形。這個字辵旁之外的寫法其實更像是楚簡中的“干”,可能是用作動詞的“干”。干有求的意思。《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 孔傳:“干,求也。”干友,即求友、結交朋友。(參《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

    按:個人認為陳偉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此處“逆”,應改定為“干”,“干”有求之意。簡文“求友以載道”,意謂多交益友有利於進德修道,如《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周易‧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其次,簡7-9,或可斷讀為“干恭以為禮囗,莫偏;干信以為言,莫偏;干強以庚(康)志,【莫偏】。”意謂當修養求得恭、信、強等德行以作為禮囗、言、志,而不要有任何偏差。

  • 佑仁 在 2009/8/13 19:45:33 评价道:第5楼

    這個所謂的「逆」字,還真是個疑難字,原考釋者之所以不釋作「干」,

    我猜想主要還是在它與本簡「干」字有別:

    293×196

    前三例「干」字第二橫筆較短,最後的待考字則較長,

    幾個秦文字或許可充參考:

    107×85(秦系「朔」青川牘˙何琳儀摹《戰典》頁513),

    睡虎地簡的「逆」與「朔」,(分別是日甲44與日乙104)

    169×85

     

  • 林文華 在 2009/8/14 11:26:51 评价道:第6楼

    陳偉先生認為楚簡逆字所從屰的橫筆都不是平直的,而是或多或少帶有弧形。

    《慎子曰恭儉》這個辵旁的字橫筆顯然都是平直的,和楚簡“逆”字判然有別。

    另外,從文義來看,“干(求)友”也較“逆友”來得明白通暢,不需要再輾轉求解。

  • 佑仁 在 2009/8/15 12:36:47 评价道:第7楼

    謝謝林老師的指正!

    各自著重點不同,鄙見聊供參考耳。

  • 林文華 在 2009/8/15 16:14:52 评价道:第8楼

    佑仁兄不用客氣,指正就不敢當,彼此各抒己見罷了,都還有再探討的空間!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