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家在珠江:也說《保訓》篇的“咸順不擾”
在 2009/8/13 18:50:54 发布

也說《保訓》篇的“咸順不擾”

 

(首發)

 

家在珠江

广州

 

 

清華簡《保訓》簡 6

陰陽之物,咸順不

 

李學勤先生讀為“陰陽之物,咸順不擾”[1],末字讀為“擾”,實以釋字為“誥”立論[2]。李守奎先生則認為此字 右半從“屰”3],學者多從之。房振三先生則認為字從生,隸作“”,乃“請”之省,在簡文中讀作“成” [4]

按,此字右半的上部確與楚簡生字的某些形體相近,其中形最肖者,當為以下的寫法:

(包山簡209  (上博《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 3

而非房文所列字例。

但細審簡影,《保訓》此字右旁的豎筆實際上是穿過最下一橫畫的,只是墨蹟殘泐,略顯模糊而已。李守奎先生等認為是“屰”,當亦持此論。房振三先生將字形處理作,未能盡顯原貌。由此可知,此字不能釋為“”。

此字左半的上部與“屰”亦有相似之處,我們看一組“逆”字:

(上博《性請論》簡 4(上博《容成氏》簡 52

(上博《三德》簡 6(郭店《性自命出》簡10

諸字所從的“屰”,第二、三橫筆以向上彎為多,楚簡似還未看到一例是二、三兩橫筆皆作平直之形的,更不會有下彎的寫法。這是“屰”與我們所討論的字形的區別所在。

我們懷疑此字右半乃“求” 字。楚簡“求”字有這樣一類寫法:

(新蔡簡乙四143)、(上博《恒先》簡 3

(郭店《緇衣》簡 18

“求”字的典型寫法是上部向左傾斜,下半從倒毛,如 (上博《緇衣》簡 10);其變形,則有傾斜之勢減弱,如(上博《恒先》簡 3),甚或不傾斜,如 (上博《孔子詩論》簡 11)字所從;又有倒毛拉直,甚或變作橫畫,如上揭諸例,依李守奎先生說,就是“倒毛簡化為兩橫”[5]。《保訓》此字右半所從,與這類“求”字的寫法相同,字釋為“”當可成立。

《保訓》篇另有“救”字作 (簡4),所從之“求”的寫法與此略有差別,這大概是因為偏旁佈局和簡中位置不同所致,不足為奇。包山簡“救”字作(簡228)、(簡239),亦作(簡226);上博《周易》“求”字作(簡16),亦作(簡24)。皆其例。

字見於馬王堆帛書,作 馬帛《五行》302,原文引《詩經·長發》“ 不競不絿,不剛不柔”作“不勮不,不剛不柔”,此句馬帛《五行》又作不勮不救,不剛不柔 (馬帛《五行》 205-206),郭店《五行》簡 41不強不梂,不剛不柔 絿、救、梂為異文, 無疑皆從求得聲。

依《保訓》文義, 似仍可從整理者讀為“擾” 。楚簡求、柔相通,郭店《老子》甲組簡33“骨弱筋柔而捉固”,“柔 ”字從矛從求,實為雙聲符字。文獻中從憂與從柔之字多有相通之例[6],柔、擾古音皆屬日母幽部。求、柔相通,柔、擾相通,故可假讀為擾。簡文“擾”與 “順”相反成文。

 

 

注釋:

1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網,2009413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9-04/13/content_908294.htm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4頁。

3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網,2009629

http://www.gmw.cn/content/2009- 06/29/content_941637.htm

[4]房振三:《清華簡《保訓》篇“咸順不成”解》,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552009-7-25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15)》,413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6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713745頁,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813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813

点击下载附件:

0470也說《保訓》篇的“咸順不擾”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天 在 2009/8/13 20:24:50 评价道:第1楼

    《成之聞之》32「逆」的字形可以參考

  • 海天 在 2009/8/13 20:29:37 评价道:第2楼

  • 林文華 在 2009/8/14 10:49:34 评价道:第3楼

    個人認為這個字還是以李守奎先生所釋為確,右半應從“屰”,本文作者認為楚簡“屰”之橫筆不會有下彎的寫法,但上面跟貼海天兄已經指出《郭簡‧成之聞之》簡32的例子,第三筆顯然下彎。另外,從“屰”的“朔”字,《包山‧文書》簡63亦有橫筆下彎之例;楚金文《楚公逆鐘》的“逆”字橫筆亦下彎。因此,《保訓》此字仍以從“屰”為宜,讀作“逆”,和上文“順”相對,簡文“咸順不逆”文從字順,意義明確。

  • 家在珠江 在 2009/8/14 23:23:50 评价道:第4楼

    谢赐教。

    原文表述可能不是太到位。

    楚简的“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写法,一类见于上博《三德》简6、包山63、75等,上承金文写法,象倒人,最下横笔多有平直甚或下弯之形;另一类是原文所举的1、2、4例及郭店《成之闻之》简32的写法,中间是一竖笔下来。我们所讨论的字形实际上是跟后一类的“屰”形近。原文作比较时,实际只关注了后一类。

    另外,原文讨论横笔的上弯下弯时,原意本是“楚简似还未看到一例是二、三两横笔皆作平直之形的,更不会皆作下弯的笔势”。

    这样分析有点鸡零狗碎。个人仍然认为,我们讨论的字形二、三两横笔都有下弯的笔势, 整体感觉上,不像

  • dong.b 在 2009/8/15 15:31:57 评价道:第5楼

    吉林大学李守奎教授对简文的一些字的释读提出自己的看法:1、第3支简缺而未释的字,李守奎教授认为可能应读为“人”;2、第1支简“不瘳”之“瘳”,楚简中经常出现,应是字,楚简的“余”字下面都有一撇,与该字写法相同;3、第6简原释为“诰”的字,根据图版,右半部是“屰”,左半部是否“言”尚看不清,但从字形上看释“诰”不太合适......这是李先生的意见,看来李先生在字形分析上更谨慎些。 2009-06-29 07:43 光明日报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