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年会
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
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19日至23日在福建武夷山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文字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110余篇。
会议于8月20日上午开幕。开幕式由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铁琨教授主持。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致开幕词;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教授致欢迎词,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支持。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古文字研究”、“传世汉字研究”、“现代汉字研究”、“汉字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大会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教授主持,曾宪通教授、黄德宽教授、陈炜湛教授、李家浩教授、张振林教授、张涌泉教授、王铁琨教授、高岛谦一教授先后做了大会报告。之后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报告和讨论。本次会议适逢中国大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发布,与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于8月21日上午闭幕。闭幕式由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张涌泉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林志强教授作大会总结。大会决定增补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为学会常务理事,增补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志强教授为学会理事,并就学会刊物《中国文字学报》的有关情况作了说明。下届年会承办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代表作了发言,张涌泉教授致闭幕词。
本届年会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汉字学各领域的研究状况,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会议图片(一)
会议图片(二)
中国文字学会秘书处供稿
附会议论文:
曾宪通(中山大学) 谈谈怎样考释古文字
黄德宽(安徽大学) 汉字规范的现实回归—从《规范汉字表》到《通用规范汉字表》
陈炜湛(中山大学) 花东卜辞字形说
李家浩(安徽大学) 仆儿钟铭文新释
张振林(中山大学) 释“辨()”
张涌泉(浙江大学) 简化字与古同形字
费锦昌(教育部、徐莉莉) 简繁字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王铁琨(教育部)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几点说明
高嶋谦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坐)字試釋
罗卫东(北京语言大学) 金文余释二则
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 五年琱生簋铭文补议
陈英杰(首都师大) 金文字际关系辨正五则
邓 飞(西南大学) 铭文考辨两例
王长丰(中国科技大学) 《盉》铭文考释
商艳涛(华南师大) 金文释义二则
吴国升(贵州师大) 金文“”字补说
朱其智(中山大学) “蔑”新说
李国英、周晓文(北京师大) 历史汉字的字料库建设
郑振峰、于峻嵘(河北师大) 汉字构形方式的演进
朱歧祥(台湾东海大学) 说新、折
谭步云(中山大学) 说“朱”及其相关之字
叶玉英(厦门大学) 再谈“讹混”
闫 华(大连理工大学) 西周金文字词关系例证
萧 毅(武汉大学) 古文字中的栏线借用
李冬鸽(河北师大) 说“智”“知”
赵平安(清华大学) 释花东甲骨文的“㾕”和“稽”
邵文利、杜丽荣(山东大学) 中日韩计算机用汉字形体规范异同考
何华珍(浙江财经学院) 中日汉字关系研究
韩 琳(中央民族大学) 章、黄“变易”、“孳乳”等相关问题考察
胡长春(安徽大学) 读书札记二则
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 国外文字研究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江学旺(苏州大学) 段玉裁和王筠改篆之比较
唐英敏(北大方正公司) 全汉字整理系统中的单字图自动提取技术及其实现
方国平(浙江财经学院) 日本古辞书在近代汉字研究中的价值
詹鄞鑫(华东师大) 汉字音化和意化
党怀兴、陶生魁(陕西师大) 从小学与经学的关系论述看清代小学研究的渊源与发展
陶生魁(陕西师大) 仓颉造字与仓颉崇拜及其它
范常喜(中山大学) 《上博二·容成氏》简36补议
郝士宏(安徽大学) 读《上博简(七)》札记三则
禤健聪(广州大学) 楚简“丧”字补释
杨泽生(中山大学) 《上博七》补说(四则)
苏建洲(台湾彰化师大) 《上博楚竹书》字词考释三则
俞绍宏(大连大学) 《说文》中易误读小篆字形简说
张素凤(唐山师院) 谈书写对古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蔡哲茂(台湾中央研究院) 甲骨缀合十则
黄天树(首都师大) 甲骨文中的变形声化
巫称喜(韩山师院) 甲骨卜辞命辞语言本质研究
齐航福(河南社科院) 殷墟非王卜辞宾语前置句研究
蔡英杰(云南大学) 《说文》从寸字说解献疑
张 标(河北师大) 章太炎《文始》的历史地位与研究
刘风华(郑州大学) 历组无名组残辞校读廿则
陈伟武(中山大学) 简帛占验术文的产生与字词形音义
刘乐贤(首都师大) 谈秦汉文献中“所”字的一种用法
黄文杰(中山大学) 银雀山汉简异构字探析
杨志贤(集美大学) 谈战国简牍同源通假现象
胡志明(福建师大) 谈战国文字异体关系的认定
徐在国(安徽大学) 论陈介祺的古陶文研究
师玉梅(首都师大) 说“防卫”
吕 浩(上海大学) 论《字样》正字
林志强(福建师大) 汉字行废现象琐议
王铁琨(教育部) 珍爱和保护中华语言资源的语言规划尝试——以“语言生活监测研究”和“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为例
陈 燕(天津师大) 论《说文解字》转注是早期汉字部首排序法
李艳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敦煌字书《碎金》与《白家碎金》比较研究
王蕴智(郑州大学) 中原出土商代玉石文及其释读
郑贤章(湖南师大)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録》所引《郭氏经音》俗字字音笺识
梁晓红(日本南山大学)、陈五云(上海师范大学) 《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俗字研究
井上幸(奈良文化财研究所) 日本古代文字资料中草书楷化字形的使用情况
程 燕(安徽大学) 敦煌《诗经》俗字考释四则
叶正渤(徐州师大) 《说文》部首字解释类型研究
吕永进(鲁东大学) 形声字意符的表义方式及其义域分析
吕志峰(华东师大) 东汉买地券、镇墓文异体字研究
陈 枫(陕西师大) 形声字构形中的转喻认知模式
蓝碧仙(集美大学) 从《六书略》看郑樵对中国文字学的贡献
李洪智、高淑燕(北京师大) 唐代以来草书字形变异现象初探
陆锡兴(南昌大学) 九叠篆的来龙去脉
李 发(西南大学) 关于甲骨文中的“师”
张玉金(华南师大)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连词“斯”和“此”
赵小刚(西北大学) 试说现行简化字与历代简体字的关系
雍淑凤(安徽巢湖学院) “非”及《说文解字》中“非”族字解析
吴文文(漳州师院) 今文字演变举隅
任 平(文化部) 汉字在书写中演变
张学城(南通大学)、王恩建(淮海工学院) 《说文》古文新证(四则)
董 琨(中国社科院) 《闽都别记》与汉字文化
张显成(西南大学)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字释读订误
张世超(东北师大) “”“秀”形义新探
张金霞(山东师大) 关于汉字简化的几点思考
陈家宁(天津大学) 说“大”、“太”和“天”的关系
邓章应(西南大学) 中国文字学观念的时代演进及研究对象的变迁
张振谦(河北大学) 新泰陶文陈怛考
刘婧文(教育部语用所) 郭店楚简异体字例释
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 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
程 荣(中国社科院) 从应用层面看《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梳理
连登岗(南通大学) 论文字五种定义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毛远明(西南大学) 异写字也应是异体字
李晓静(商务印书馆) “异说”词语的整理规范与辞书编纂
谭学纯(福建师大) “家-国”修辞关联: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模式话语行为分析
朱 玲(福建师大) “高速度”义位的“快”及其参构的语词与当代中国人心理模塑
张书岩(教育部) 异体字问题再认识
史建桥(商务印书馆) 《辞源》修订本的异体字问题
刘敬林(安庆师院) 释“考老”说“转注”
罗宝珍(福建中医学院) 释“疛”疾
姜 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浅述傅山的文字训诂之学
李春晓(福建师大) “汉字全息工程”是真“全息”吗?
赵志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试论汉字演变中的类化现象
喻遂生(西南大学) “酉阳天书”解说
何景成(吉林大学) 试释“䚦”
汪中文(台南大学) 媵器铭文所见周代女子名号例
吴良宝(吉林大学) 新见韩兵屯留令戟考
杨 琳(四川大学) 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徐时仪(上海师大) 《一切经音义》俗字考
章秀霞(河南社科院)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校重
陈斯鹏(中山大学) 楚系简帛中字形的习用读法和词的习用字形
沈 培(香港中文大学) 清华简《保训》释字一则
朱昌春(中国地名研究所) 战国时期传世县名字义研究
高玉军等(北京大学) 一种面向古今汉字的专业化文字信息组织方法
说明:以上论文目录据会议日程安排表整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