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汪少華、王華寶主編;[清]俞樾著,王華寶、喬秋穎、傅傑、王博、張曉青、金鈺整理《弟一樓叢書》出版
在 2022/1/17 10:29:04 发布

汪少華、王華寶主編;[]俞樾著,王華寶、喬秋穎、傅傑、王博、張曉青、金鈺整理《弟一樓叢書》出版

 

汪少華、王華寶主編;[]俞樾著,王華寶、喬秋穎、傅傑、王博、張曉青、金鈺整理《弟一樓叢書》由鳳凰出版社於202112月出版,定價180元。以下是該書書影、前言。

 

書影

 

前言

王華寶

 

《弟一樓叢書》是清代著名學者俞樾(一八二一—一九〇七)多部雜著圖書中的一種,共三十卷,收書九種。該叢書內容不僅涉及《易經》《論語》《春秋》《說文》學,還有自課文和兩部包含內容龐雜的讀書筆記《讀書餘錄》《湖樓筆談》,以及訓詁學著作《古書疑義舉例》。《弟一樓叢書》雖然作爲叢書不太受重視,總體上研究該叢書的論著罕見,但是成書在《群經平議》《諸子平議》之後,爲俞氏學術研究前期的精心之作,特別是包含了俞氏的代表作之一《古書疑義舉例》,其學術特色、學術成就等不應被忽視。

一、關於書名與成書情況

該叢書的書名來源、出書原由、總體規模、成書經過、資助情況等,較爲清晰。俞樾在《弟一樓叢書序目》中說明:“著述之事,其殆將輟筆乎?然篋中叢殘舊稿尚頗不乏,若遂焚如棄如,亦不免曹公雞肋之歎,於是竭炳燭之明,稍稍編緝薈萃成書,凡三十卷,釐爲九種,而命之曰‘弟一樓叢書’。弟一樓者,余年來主講杭州詁經精舍所寓樓名也。其地在孤山之麓,背山臨流,西湖之勝畢效於前,春秋佳日倘佯其上。此九種之書雖不皆成於斯樓,大率皆於斯樓寫定者也。夫人生皆寓也,豈獨茲樓之爲吾寓哉?姑借勝地以名吾書。”由此可知,是俞樾將寫定於弟一樓的文稿,以樓命名而刊刻成書。據序文可知,此時俞氏“行年五十有一”,因“早衰多病”,此前又大病三月有餘,而有即時成書以傳後世之焦慮,因據舊稿多加整理,匯編成書,時在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由友人資助刊行。其後長銷不斷,《古書疑義舉例》有多種整理本或校注本傳世,《湖樓筆談》《讀書餘錄》也與《九九銷夏錄》(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版,崔高維點校)一併整理問世,近時《春在堂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全部收入了《弟一樓叢書》九種,更加方便讀者查核。

二、主要內容及其學術文化價值

所收書九種,多數有序言,且《春在堂全書錄要》已有精當概括,可以參閱。

其一《易貫》五卷,其二《玩易篇》一卷。俞氏《易貫序》說:“孔子稱:‘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夫卦象,不過陰陽奇偶而已,聖人於何觀之而各系以辭哉?曰:機之所觸,象即呈焉。今日觀之如是,明日觀之或未必如是矣。聖人之辭亦姑就所見者而系之耳。然而‘輿說輹’、‘臀无膚’又一見再見,何也?曰:此聖人示人以端倪之可見者也,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則‘輿說輹’、‘臀无膚’又豈止此兩卦哉?其不必皆同者,機之所觸無一定也。其不妨偶同者,使人得由此而測之也。若並無此一二卦之偶同。則聖人之情不見於辭矣。樾憂患餘生,精知學《易》,隨其所得筆之於書,一以貫之,請竢異日。”《易貫》本“設卦觀象”之義,“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分條列舉《易》辭之同者分疏之。《玩易篇》分爲《始畫八卦篇》《八卦成列篇》《重卦篇》《剛柔相易篇》和《變卦篇》五篇,取卦位卦變分爲十六圖,以明動則觀變之義。《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俞樾傳》,稱:“樾於諸經皆有纂述,而《易》學爲深,所著《易貫》,專發明聖人現象繫辭之義。《玩易》五篇,則自出新意,不拘泥先儒之說。復作《艮宦易說》《卦氣值日考》《續考》《邵易補原》《易窮通變化論》《互體方位說》,皆足證一家之學。”對俞氏的易學成就多所肯定。就易學而言,俞氏不僅僅以文字訓詁治《易》,還發展了象數之學。林忠軍《論晚清俞樾對於漢易的整合與闡發》認爲:俞樾沿襲乾嘉易學之學風,從象數和訓詁兩個層面對漢易做了深入的探索。就象數而言,整合了荀爽、虞翻升降說和旁通說,提出了窮通變化說;通過解構漢易卦變說,提出了“非反對則旁通”的剛柔相易說與“八純卦和八交卦”的變卦說;發現漢代卦氣說存在的問題,並予以辨析和修正;秉承了漢易的思路,以象解《易》,貫通經文。就訓詁而言,他以“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爲解經要旨,將文字訓詁運用於解《易》之中,提出不同於前人的解釋。俞氏易學迎合了晚清經學漢宋兼采的特點,折中漢宋象數之學,重建以訓詁兼象數的漢代易學。俞樾成爲乾嘉以後漢易研究最有成就的易學家,對於後世漢易傳承和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二〇一四年第四期)此二書推求易理,觸類引申,標志著俞樾由《群經平議》卷一、卷二兩卷主要從訓詁角度商討《周易》,走向了漢宋兼采、以訓詁兼象數整合漢易並重新闡發的、具有強烈個性化色彩的易學之路,完成了對乾嘉漢易的繼承與發展。

其三《論語小言》一卷,“雜論名理,似子家,而每條之末引《論語》一句以證之”(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語)。此書非專門闡釋《論語》之大義,而假借經文,發揮己意,“雜引古語古事,證以詩詞”,用以證成《論語》之義,此又似另類之訓詁。關於《論語》,俞氏尚有《何劭公論語義》一卷,《論語鄭義》一卷,《續論語駢枝》一卷,《論語古注擇從》一卷,《論語平議》二卷,學人或當合併以探討俞氏的《論語》學及儒學觀念。

其四《春秋名字解詁補義》一卷。古人有名與字,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義多相應,有的字義不明之字正可利用古人的名字加以考察,東漢許慎已明此理,其《說文解字》每每引古人名字以詮發字義。清代王引之本許氏之旨意,著《春秋名字解詁》兩卷,收入《經義述聞》,鉤沉索隱,觸類引申,並闡發文字假借,就音以求義,創見頗豐。俞樾意猶未盡,校補其書,作本書一卷,洵爲高郵王氏功臣。又有胡元玉、錢馥等人之作。黃侃先生亦有《春秋名字解詁補誼》一文,刊於《國粹學報》。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匯釋》則全錄王書,匯以各家之說,並附個人考釋,收集成之效。

其五《古書疑義舉例》七卷。《清史稿·俞樾傳》載:俞氏“生平專意著述,先後著書,卷帙繁富,而《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尤能確守家法,有功經籍。……又取《九經》、諸子舉例八十有八,每一條各舉數事以見例,使讀者習知其例,有所據依,爲讀古書之一助。”對《古書疑義舉例》評價極高。古今學者對此書推崇備至,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評論“析疑正誤,貫穿洞達,往往足發千載之蒙,此於經籍,深爲有功,不可不讀”。後有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馬敘倫《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姚維銳《古書疑義舉例增補》多種補續之作,或補俞氏之未盡,或正俞氏之失誤,一九五六年中華書局匯爲《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校點排印,便利讀者。今人評論該書在中國訓詁學史上佔有極爲重要地位,它既總結了傳統訓詁學,又開啟了近現代訓詁學之先聲。許威漢、金甲著《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評注》(商務印書館二〇一二年版)高度肯定俞氏的學術建樹,揭示特色有四:一、治學謹嚴,務實切要,精益求精,不曲從;二、充分佔有資料,畫龍點睛;三、方法論納入科學軌道;四、不爲成習膠固。此書分析歸納古書疑義數百例,分爲八十八類例,前四卷重在訓詁,後三卷重在校勘,而訓詁與校勘又相輔相成,誠“發蒙百代,梯梁來學”(馬敘倫語)。

其六《兒笘錄》四卷,八十條,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近百個漢字,從字義訓釋、字形分析與部首歸併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觀點,“想要解決一些《說文》中的疑難問題”(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語),也體現出俞樾的文字觀和文字學方面的成就,如他認爲“字義與字體,皆考證文字所宜先”。俞氏總體上肯定和維護許慎《說文解字》,儘管對漢字起源、漢字構形理論、文字系統性等缺乏整體性認知,主觀性較強,時有誤用“聲近義通條例之處,但是俞氏學術根柢較強,也有一些新的視角與方法,對許慎的一些不周全之處有所補充和糾正,對清代“《說文》學”有所裨益。如對“雁”“鴈”的考釋,與段玉裁等學者觀點不一,而王力先生等贊同俞說。俞氏具體考證之說,似得失參半,學術界利用其成果時,需要重新論證甄別。

其七《讀書餘錄》二卷,其九《湖樓筆談》七卷。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學術筆記叢刊》之《九九銷夏錄》,後有《湖樓筆談》《讀書餘錄》《達齋叢說》三種,以其皆爲讀書劄記也。崔高維先生所撰“點校說明”稱:“這四種學術筆記,著眼點也都在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明古義上。俞氏的見解雖不免有穿鑿之處,有的議論也難免失當,但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精於小學,考證多有根據,有些還是發前人所未發,可資借鑒之處是不少的。《九九銷夏錄》和《達齋叢說》著重在對《易經》《詩經》《四書》的考校疏義上,也兼涉一些雜事,如琴棋書畫、文房四寶、漢瓦京磚、文人軼事等。《湖樓筆談》則側重于史書、詩文、小學的考辨。至於《讀書餘錄》,則專門考證疏解《內經》《鬼穀子》《新語》《說苑》和漢碑。這些考證疏解文字,不但有助於我們讀懂這些難讀的古籍,對於我們搞好古籍整理工作也大有裨益。”《讀書餘錄》正可補《諸子平議》之不足。《湖樓筆談》談古論今,經、史、子、集、小學、釋教等無所不包,不少文字簡潔優美,頗富哲思,如《湖樓筆談》卷六:“蓋詩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顯出。入之不深,則有淺易之病;出之不顯,則有艱澀之患。”李慈銘對俞氏批評之語不少,而對《湖樓筆談》評價超過人們一直重視的《春在堂隨筆》,認爲“其書甚可觀,遠出《隨筆》之上”,“《談史漢》二卷,考證多密;《談小學》一卷,尤爲精緻;《談詩文》一卷,亦多解頤之言”。

其八《詁經精舍自課文》二卷,皆俞氏主講杭州詁經精舍時所作自課之文,篇中解經,多有創見。《自課文》《湖樓筆談》中,有一些篇幅可顯示俞樾經學思想傾向於公羊學,如《自課文》卷二“《春秋》所書,皆孔子所立素王之法”,《湖樓筆談》卷一,談素王之法不得不有所托,而“托王於魯”,稱孔廣森篤信《公羊》而不信“托王於魯”是“買櫝還珠”,都值得研究者關注。

三、本書整理情况

本叢書收書九種,由多人分別整理,具體分工如下:《易貫》,喬秋穎整理,王華寶復校;《玩易篇》,喬秋穎整理;《論語小言》,金鈺整理,王華寶審訂;《春秋名字解詁補義》,喬秋穎整理;《古書疑義舉例》,傅傑、王博整理;《兒笘錄》,喬秋穎整理;《讀書餘錄》,王華寶整理;《詁經精舍自課文》,張曉青整理;《湖樓筆談》,王華寶整理。王華寶通讀全稿,並撰寫《前言》。

本次整理,參考了蔡啟盛《春在堂全書校勘記》和已出相關各種整理本,查核了相關古籍的引文,努力吸收當前的學術研究成果,對明顯的俞氏誤記、古籍誤刻或明顯版本異文等出校說明,有的做了改動;至於一些明顯的手民之誤、版刻之異,則徑行改正;對一些異體字,除十分必要者外,一般不改。

感謝傅傑教授、喬秋穎教授和張曉青博士等的信任,我們有機緣共同完成本書的整理工作!因涉及較多古字、俗字及卦圖等,書稿編輯與排印工作非常艱難,感謝相關人員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限於水準,整理中難免疏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修訂完善。

 

王華寶

二〇二一年十月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