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五紀》“??(眉)”字獻疑
——兼解北大漢簡《妄稽》之“蟻黎?管”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台
清華簡《五紀》中言“黃帝既殺蚩尤,乃饗蚩尤之躳”之後,以其身體殘餘的部分作了很多東西,其中一條是:
“以亓(其)??(眉)須(鬚)爲(蒿)。”(簡110)[1]
其中之“”字楚簡中習見,用爲“勞”,然讀爲“蒿”聲紐差遠。劉釗、李聰兩位先生認為“‘勞’或可讀為‘蓼’。‘蓼’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辛菜。其味辛,可作調味用。”[2]汗天山先生也讚成劉、李兩位先生說,[3]應該是對的。
最主要的是那個被釋為“??”的字,原字形作“”,整理者括讀“眉”而無注解,簡帛網-簡帛論壇上的《清華簡〈五紀〉初讀》討論帖中諸家也有所討論,撮錄之如下:
蜨枯:可釋為“??”讀爲“鬄”。[4]
潘燈:“”的右部非“易”,其實它是“”左部的簡省寫法。也就是說,“”當是“”的異體,原文中釋“??”,讀“眉”,可信。[5]
王寧:簡110那個被釋為“??”的字蜨枯先生釋“??”可能是對的,即從禾易聲,不過在文中疑讀為“髭”。[6]
此諸說似都有疑而難定。此後袁金平先生有《清華簡〈五紀〉“眉”字補釋》一文,[7]分析此字為從目、利聲,隸定作“”,讀爲“眉”。一個重要根據是北大漢簡《妄稽》中有“蟻犂?管”一句,其中之“蟻犂”二字ee先生讀“蛾眉”。袁先生說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如汗天山先生即將此句校讀為“以亓(其)[目利](眉)須(鬚)爲勞(蓼)”,[8]當是從袁先生說,但此說筆者認為亦非無疑。
北大漢簡《妄稽》簡22之“犂”字,簡文字形如下:
其左旁從“黍”,準確隸定當作“??”,《說文》云:“??,耕也。从牛黎聲。”段注:“俗省作‘犂’。”典籍中通用“犂”字。《說文》又云“黎”字是“履黏也。从黍,??省聲。??,古文‘利’”。“??(犂)”、“黎”乃一字之分化,典籍中“黎”、“犂”常通用無別。[9]簡文中是用為黎黑之“黎”,故釋文當作“??(黎)”。“黎”古訓“黑”者習見,[10]後起專字是“黧”或“?”。“黎”(來紐脂部)、“利”(來紐質部)與“眉”(明紐脂部)韻部相近(脂、質陰入對轉)而聲紐差遠,讀“眉”甚感勉強。北大漢簡整理者釋以“蟻犂(黎→黧)”訓“黑色”、“?(睫)”指睫毛均是也;[11]但是釋“?管”為“蓋謂睫毛象管一樣細長”則非,因為“管”字沒得到正確解釋,故致諸家的誤識。
此“管”當讀為“??”,與“管”影見旁紐雙聲、同元部疊韻,音近可通。《說文》:“??,好也。”段注:“按今人所用‘娟’字當即此。”此字還有另一個義項是指“眉”,《龍龕手鑒》卷二《女部》:“??,於權反。娥眉貌。”《廣韻·下平聲·仙韻》:“??(於緣切):娥眉。《說文》曰:好也。”《集韻·平聲三·二僊》:“??(縈元切):眉貌。一曰好也。”簡文中很顯然是用爲“娥(蛾)眉”或“眉”義,“睫??”即“睫眉”,亦即古書常言之“眉睫”之倒語。簡文不用“眉”而用“??”並倒語之,為與上下文之“卵”、“轉”、“兌(兗)”、“冤(婉)”等字同元部為韻也。“蟻黎”猶後言之“烏黑”、“漆黑”、“墨黑”等等,格式相同,“蟻(螞蟻)”、“烏”、“漆”、“墨”皆黑色之物,本身即有“黑”義,又言黑色似之,也可以說是同義連用。《妄稽》云:
“兆(眺)目鉤折,蟻??(黎)?(睫)管(??)。”(簡22)[12]
“兆”整理者括讀“眺”,“眺”《說文》訓“目不正也”,非簡文之意。當讀作“窕”,《方言》二:“窕,美也。陳、楚、周南之間曰窕。”“窕目”即“美目”。此二句是說虞士美目彎折如鉤,睫眉黎黑如蟻,言其美也,文意已經很圓通;若必讀“蟻犂”爲“蛾眉”,則此二句言美目彎折如鉤,蛾眉、睫管,文義並不那麼諧暢;且“蛾眉”固通,“睫管”又不可解,若如整理者所釋則當云“蛾眉管睫”或“眉蛾睫管”,而簡文又非,其扞格如此。故竊意“蟻犂”實不得強讀爲“蛾眉”。
《五紀》中此字,袁先生隸定為“”,甚是;然又指出與後世字書中的“睝”字無關,實可不必,此字當即“睝”字,只是非用其本義。簡49之“利奴”筆者指出當讀“劣帑”,是與“良幣”為對者,[13]哇那先生回復拙帖認為“讀‘劣’很好,音很近,則《鄭子家喪》‘利木三寸’即‘劣木三寸’亦頗通。”[14]可見楚簡用來紐質部之“利”為來紐月部之“劣”非此一例;傳世文獻中有“利”、“厲”(來紐月部)通假之例,[15]蓋同來紐雙聲、質月旁轉疊韻相近;“劣”、“厲”均來紐月部字,則“利”可通“厲”,亦可通“劣”也。《集韻·平聲一·六脂》中“睝”與“黎”音同,而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利”、“黎”通假,[16]則此“睝”在簡文中可讀爲“鬣”,二字亦同來紐雙聲、質月旁轉疊韻相近。
“鬣”可指須(鬚),《左傳·昭公七年》:“使長鬣者相”,杜注:“鬛,須也。”孔疏:“吳楚之人少須,故選長鬛者相禮也。”《國語·楚語上》:“而使長鬣之士相焉”,韋昭注:“長鬣,美鬚髯也。”段玉裁於《說文》“儠”字下辯之云:“《左傳》昭七年十七年、《國語·楚語》皆云‘長鬛’,鬛者,儠之假借字也,韋昭、杜預釋爲美須?,誤。”汪遠孫亦有是辯,[17]是知杜、韋、孔三家乃望文生義,不知此“鬣”之本字當作“儠”為“長壯”義,然古語中必有稱須為鬣之事,注疏家方得有此說,不然胡能取信於人。《玉篇·髟部》:“鬣,長須也。”《慧琳音義》卷八十二有“須鬣”,《廣韻·入聲·葉韻》:“鬣:須鬣。”均以“鬣”有“須”訓。唐成表微《唐故太子洗馬博陵崔府君墓志銘(幷序)》云:“伯仲五人,皆美鬚鬣,麗容貌”,[18]是唐代猶用此語。
蓋“鬣”、“須”皆指鬍鬚而有所不同,段玉裁於《說文》“之”字下注曰:“‘之’有訓爲‘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鬛是也。’”是“須”為頷下下垂者,“鬣”為臉頰兩側之上出者,二者區別如是,渾言之則曰“須鬣”,故《五紀》簡文亦連用曰“睝(鬣)須”,其語正倒無別,均指鬍鬚,亦古語如是——此皆與“眉”無關也。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中西書局2021年,第128頁。
[2] 劉釗、李聰:《清華簡〈五紀〉訓釋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21/12/8.
[3] 《清華簡〈五紀〉初讀》(下簡稱《初讀》),210#,發表於 2022-1-1.簡帛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94&extra=&page=2
[4] 《初讀》11#,發表於 2021-10-22.
[5] 《初讀》12#,發表於 2021-10-23.
[6] 《初讀》22#,發表於 2021-10-28.
[7] 袁金平:《清華簡〈五紀〉“眉”字補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21.12.19.
[8] 《初讀》205#,發表於 2022-1-1.
[9]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538頁。
[10] 宗富邦等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626頁。
[1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4頁注[一四]。
[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第63頁。
[13] 《初讀》163#,發表於 2021-12-24.
[14] 《初讀》164#,發表於 2021-12-24.
[15] 《古字通假會典》,第537-538頁。
[16] 《古字通假會典》,第538頁;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24頁、第825頁。
[17]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第495頁。
[18] 《欽定全唐文》卷723,《續修四庫全書》第164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8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1-23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1-24
点击下载附件: 2267王寧:清華簡《五紀》“【禾蔑】(眉)”字獻疑————兼解北大漢簡《妄稽》之“蟻黎【目夾】管”.docx
下载次数:108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