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單育辰:說“麇”“廌”——“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五
在 2009/9/23 12:31:58 发布

說“麇”“廌”

——“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五

(首發)

單育辰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九、說“麇”

 

甲骨文中的“麇”有以下二型:

Ⅰ型:(《合》10386)、(《合》10260)、(《合》10391)、(《合》37455)、(《合》37456)、(《花東》395)、(《花東》395)、(《合》10392);

Ⅱ型:(《合》4596)、(《合》4601)、(《合》6511甲)。

Ⅰ型:[1]

1)戊午卜,貞:我(狩)[2](擒)?之日(狩),允(擒)。隻(獲)虎一、鹿(四十)、百六十四、麇百五十九、友二,赤***    《合》10198  賓組)

2*之日王(往)于田,从(從),允隻(獲)麇二,雉十七。十月。     《合》10921  賓組)

3*多子逐麇,隻(獲)?                          《合》10386  賓組)

4) 甲午卜,貞,令執麇?十二月。                 《合》10389  賓組)

5) 壬子王卜,貞:田(往)來亡(災)?王占曰:引吉。茲孚。隻(獲)(四十)、麇八、兕一。                                 《合》37380  黃組)

6) 乙子(巳)王卜,貞:田(往)來亡(災)?王占曰:吉。茲孚。隻(獲)鹿四、麇一。                                         《合》37408 黃組)

7) 辛未卜,貞:王田于(往)來亡(災)?茲隻(獲)十又一、鹿四、麇五。                                                      《合》37411 黃組)

8) 戊申王卜,貞:田(往)來亡(災)?王占曰:吉。才(在)九月。茲孚。隻(獲)鹿一、麇三。                                (《合》37426 黃組)

9) 辛未卜:其(誕)麇?

          辛未卜:入麇,其?用。

癸酉卜:子其(擒)?子占曰:其(擒)。用。四麇、六兔。  (《花東》395+548    花東子組)

Ⅱ型:[3]

10*貞:告曰:方由今春凡(興),受又(佑)?      (《合》4596  賓組)

11) 丙□□貞:令(?)□犬□□望(?)□方?(《合補》6511  賓組)

Ⅱ型之字首先由羅振玉釋爲“麇”,學者均無異辭,它在辭例裏是作人名用的;[4]Ⅰ型之字,在辭例中皆用爲動物名,目前有很多學者仍然從羅振玉舊說釋爲“麑”,[5]這是不正確的,唐蘭先生首先把Ⅰ型也釋爲“麇”,[6]他說:

卜辭有字,及字(單按,如《合集》37467之“”、《合集》37468之“”等字),羅氏(單按,指羅振玉)併釋爲麑。其說云,“象鹿子隨母形,殆即許書之麑字。《說文》訓麑爲狻麑,而別有麛字,訓鹿子,然麑之爲字,明明從鹿,會合鹿兒之誼,正是鹿子矣。卜辭以有角無角別鹿母子,故卜辭中之字,似鹿無角,緣是亦得知爲麑字矣。”[7]羅氏誤認從見之字,以爲兒字,故有此說,所謂卜辭以有角無角,別鹿母子,亦其所臆測也……以字形論之,蓋鹿屬而無角者……《說文》以麇爲從鹿囷省聲,籀文作麕,《詩》,野有死麕,《釋文》作,云“本亦作麕,又作麇,”囷與君皆聲,固無可疑,然《說文》以從禾爲囷省聲,則失之。殷世已有麇字,而麕之字發生,尚在其後,又安得因而省之哉。余謂麇字實從禾聲,稛或穮之本字也。《春秋公羊》哀十四年傳云,“有 而角者,”則麇本無角,其證甚明;《說文》:“麇麞也。”“麞麇屬也。”《考工記注》云, “齊人謂麕爲獐。”則麞即獐,而今之獐固無角也。則麇之本字,以麋鹿例之,實當作。以無角別於鹿,亦象形字也。

唐先生所言大致可信,下面我們再做些補充:

一、目前所見甲骨文中的動物如豕、兕、象等,都沒有用字形來區分大小,如果單說“鹿”以有角無角之形來區別大鹿小鹿,顯然是不合適的。並且在鹿科動物中,除了馴鹿(此動物不見於殷墟)外,母鹿也都是無角的,所以羅振玉所言“卜辭以有角無角別鹿母子”,更是不可信的。附帶說一句,在甲骨文中,動物的公母是可以用字形來區分的,那就是在動物旁加“”“匕”,如“牛”分“牡”“牝”、“羊”分“”“”、豕分“”“”等。[8]

二、在中國古代,鹿科的動物中,最大的三群就是“麋”、“鹿”、“麇” (又稱麕、麞、獐在安陽殷墟動物群中,遺留下來的麇的骸骨數量也是很大的,據《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9]這兩種動物骨骼鑒定報告顯示,殷墟動物群鹿科動物中,以麋的數量爲大,其次則是麇和鹿,二者數量相仿(參看文末所附表一)。如果我們把Ⅰ型動物釋爲“麇”,則不僅和殷墟動物骨骼鑒定結果完全吻合;也和動物學史上記載的鹿科最大三群是“麋”、“鹿”、“麞(麇)”完全吻合。但如果我們把Ⅰ型動物釋爲鹿子義的“麑”,則那時數量很大的“麇”在甲骨文中完全沒有了蹤影,這是沒有可能的。

在古書中,談到捕獲的動物,多麇(又稱麕、 麞、獐)、鹿連言,或多與豕、兔、雉等並稱,這也和甲骨文中田獵所得的動物種類十分吻合:

12 《穆天子傳》卷五:“仲冬丁酉,天子射獸,休于深雚,得麋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乃祭于先王,命庖人熟之。”

13 《呂氏春秋·士容論·士容》:“此良狗也。其志在麋豕鹿,不在鼠。”

14 《焦氏易林·蒙》:“復,鹿雉兔,群聚東囿。”

15) 《禮記·內則》:“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脯,麋、鹿、田豕、麇,皆有軒,雉、兔皆有芼。”

16) 《周禮·天官冢宰·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 鄭玄注:“鄭司農云:‘六獸,麋、鹿、熊、、野豕、兔……’玄謂獸人冬獻狼,夏獻麋。又《內則》無熊,則六獸當有狼,而熊不屬。”此文所言的六獸“麋、鹿、(狼)、麕、野豕、兔”,都應是甲骨文中最大宗獸類獵物,其中“麋、鹿、(狼)、野豕、兔”在甲骨文中都已有對應字,而把Ⅰ型動物釋成“麇” ,則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缺。

三、目前中國的野生動物資源接近枯竭,人們對 “麇()”這種動物的瞭解也不多,這裏我們依照《中國經濟動物誌·獸類》把麞的特征描述如下,其形参文末所附的图一、图二:

麞,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又稱牙獐、獐、河麂、老章,麞是一種小型的鹿,體重約15公斤,體長約1米,肩高與薦高大致相等。雌雄都沒有角,雄性上犬齒發達,向下延伸,曲成獠牙,突出口外。尾極短,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毛粗而長,身體背面及側面的毛色爲棕黃色,幼獸身上有白色斑點,縱行排列。麞棲息於有蘆葦的河岸或湖邊,亦有在山邊、耕地或有長草的曠野,善於隱藏。冬季草枯萎後,經常發現它們在開闊田野的窪凹地及洞穴內。植物食性,或以青草爲食。性喜水,能游泳。行動輕快,跑起來一竄一跳的兩耳直立姿態,頗象野兔,性情溫和,感覺靈敏。繁殖力強,爲鹿類中最能繁殖的一種。麞肉能食,味美,麞的毛皮亦可製革。[10]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甲骨文Ⅰ型動物似鹿,無角,短尾的特征都是與“麞”完全一致的。

附帶說一下,在古書中也有“麇(麞、獐)”的一些特殊的形狀及習性的記載,如:

17) 崔豹《古今注》:“有牙而不能噬,鹿有角而不能触。 ”

18) 《呂氏春秋·不苟論·博志》:“使疾走,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時顧也。”

17)是說獐雖有有突出獠牙,但卻起不到什麽實際作用;(18)是說獐有邊跑邊回頭望的行為,容易被獵人捕

四、Ⅱ型“禾”上所從的動物與Ⅰ型完全相同,Ⅱ型是“麇”字,從而推知Ⅰ型那個動物也是“麇”。[11]

 

金文中也有“麇”字,現依甲骨文的兩型排列如下:

Ⅰ型:(《集成》4957.1  (《集成》4957.2  (《集成》1870  (《集成》10841.1  (《集成》1112);

Ⅱ型:(《集成》7312

    其中Ⅰ型是商周圖形文字中的“麇”,不過此形和商周圖形文字的“馬” 很難分辨,總的來說,馬頸多畫有馬鬣,且馬尾長,尾末有分叉者,不過有些“馬”的簡省形就變的和“麇”非常接近了。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把甲骨文中“麇”的識別特征總結如下:1、有頸;[12]2、多有短尾;3、腹朝下。

 

甲骨文從“麇”之字並不多,依我們檢索,只有一個 “”字[13]

Ⅲ型:(《合集》6)、(《合集》4606)、(《合補》6511乙)

Ⅳ型:(《合集31997)、(《合集31997

19) 丁酉卜,貞:(惠)戍令比、王?                

貞:(惠)戍令比、王?六月。               (《合》賓組)

20) 壬寅卜,貞:今日至?十月。                   (《合》4606  賓組)

21) 貞:今日不其至?                             (《合》4605  賓組)

22 貞:****                     (《合補》6511  賓組)

23**                   

**八千人?                           (《合》31997  歷間類)

Ⅲ型“攴”在“麇”下,Ⅳ型“攴”在“麇”右,但此二型都應爲“”之異體。Ⅲ型的“”都用爲人名;Ⅳ型卜辭殘缺過甚,其意義難以得知。[14] 以往學者多把“”釋爲“牧”,在辭例如此之少的情況下,也難有說什麽可靠的證據。

”亦見於商周圖形文字:

(《集成》9745  (《集成》6842  (《集成》10712[15]

這些金文“攴”上的“麇”形與甲骨文相比,要更爲象形些。

此外,“麇”下還有加“火”旁或“皿”旁後,再於其右加“攴”者:

(《集成》4811  (《集成》485  (《集成》3101[16]

金文這六個字都用爲郭沫若先生所謂“族徽”。

 

在晚些時候的金文中,還有一些以“麇”爲偏旁的字,不過甲骨文表示麇首的“目”形則演變成了“無角之鹿首”形,且其長頸已不顯,這就爲後世“麇”之從“鹿”的訛變開了先河:

(《集成》2831《九年衛鼎》“金麃(鑣)”)

(《集成》9456《裘衛盉》“(?)兩”)

 

九、說“廌”

 

    甲骨文裏“廌”的字形較單一,沒有什麽變體,作下形:[17]

     (《合》5658反)  (《合》28420  《屯南》附1  (《花東》34  (《花東》132  (《花東》149 (《花東》237  (《合》10470反)

    1) 尞(燎)東黃廌?                              (《合》5658  賓組)

2*卜,*叀(惠)*于西□廌?                  (《合》10470  賓組)

3) 其(次)(?) *                        (《合》28420  無名組)

3(惠)(?)*亡又(有)大雨?          (《合》28422  無名組)

4(御))鼎犬,豚?               (《屯南》附屯西子組)

5)辛卯卜:子宜,(惠)幽廌用?               (《花東》34  花東子組)

    6) 庚戌卜:辛亥歲匕(妣)廌、牝一,匕(妣)[18]?用。   (《花東》132  花東子組)

    7)己卜:(惠)廌、牛匕(妣)               (《花東》139  花東子組)

8)甲戌:歲且(祖) 牢、幽廌,且(祖)侃子?用。     (《花東》149  花東子組)

9)乙亥:歲且(祖) 牢、幽廌、白(又)二鬯      (《花東》237  花東子組)

葉玉森首把此字釋爲“廌”,他說:

《說文》:“廌,獬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按驅獸殺人非法,《師虎》(單按,《集成》4316)“灋”字偏旁作“”,亦不象一角形。《後編》卷下第三十三葉(單按,《後》下33.4=《合集》28420)之“”,與“”相似,當即“廌”字,或本有兩角也。[19]

葉玉森說十分可信,不過葉玉森所引的《師虎簋》中的字不是特別清楚,現把金文中更爲清晰的“灋”字摘引於下:

(《集成4288.2 (《集成》4289.1  (《集成》4199  (《集成》2836[20]

這些金文中的“灋”,無疑是從“廌”的,而其所從之“ 廌”與甲骨文那個字同形,所以甲骨文的那個字也是“廌”。

下面我們談談“廌”應該是哪種動物。按《說文》卷四下:“(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从豸省。”後人均從《說文》一角獸之說無而異辭。然而,這種獨角獸狀的動物只存在於傳說中,不是現實所有的。以往發現的卜辭大都殘缺,且多數的“廌”字應理解爲人名或地名(不過現在看,例1是應解釋爲動物的)。所以,把“廌”理解爲神獸,似乎還可以勉強說通。然而,由於花東子卜辭的發現(例5-9),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廌”曾和“牛”“豕”一起用來祭祀祖先,可見“廌”絕非傳說中的動物,而是明確無疑的真實的獸類。那麽,“廌”到底是什麽呢?我們從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到,此動物牛身,首部有雙長角,分明就是牛科羚羊類動物之形,[21] 羚羊類動物中,和甲骨文字形接近者,有黃羊(又名蒙古瞪羚)、鵝喉羚(又名羚羊、長尾黃羊)、藏原羚(又名小羚羊、西藏黃羊)、藏羚羊等,“廌”具體這四種的哪一種,則不好說清,或許古人就沒有把這幾種動物區別開也未可知。

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迄今未見有獵獲“ 廌”的記載,這是和上舉四種動物的棲息地相符的。現今,黃羊多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形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區;鵝喉羚多棲息於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在丘陵和高山活動;原羚和藏羚羊棲息於高原地帶。[22] 我們可以猜想古時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也差不太多,而殷墟已經屬於黃河以南地區,和它們的活動範圍並不一樣,所以迄今發現的卜辭裏尚未見到有獵獲“廌”的記錄。即使以後發現的甲骨文中或許有記載的話,它在整個卜辭捕獲動物的種類裏,也應該占很小的比例。我們還要注意,這裏所說的動物棲息環境絕不是絕對的,在數千年前的殷墟,不排除有小規模羚羊類種群的活動而爲殷人捕獲;即使當時沒有小群羚羊類種群的活動,殷人也可以通過交易從西北部落獲得。

那麽,這種具有雙角的牛科動物爲什麽會被後人傳爲一角獸呢?這是因爲,有些羚羊類動物的雙角平行,如果從側面遠望,很象只有一角,比如藏羚羊(藏語音Zu)的別名即叫一角獸、獨角獸(參看文末所附的圖四)。據傳說,當動物爭鬥時,藏羚羊會跑過來,用角把它們隔開。這樣,古人爲什麽稱“廌”爲獨角獸,以及“灋”爲什麽會從“廌”,也就不難理解了。[23]

下面我們看看甲骨文中從“廌”諸字:

一、

(《花東》198

10) 辛卯卜:(惠)口(曰)宜□(?)、牝,亦(惠)牡用。

       辛卯卜:子宜,(惠)幽廌用?

       壬辰卜:子宜,又(右)、(左)(惠)廌用,中(惠)用?

       壬辰卜:子亦宜,(惠),于(左)、又(右)用?    (《花東》198  花東子組)

《花東》中的“”是公廌的意思。

 

二、[24]

(《合795 (《合795

11)貞:其孚

貞:不其孚?                                    (《合》795  賓組)

*”造字之義應該表示母廌,可對比上舉“”代表公廌。但卜辭中“*”的意思不是很明白,不知它是作動物名還是作人名用。[25]

 

三、[26]

(《合補2330甲)

12) 戊申**戎東迺*自西比*于之執?  (《合補》2330  賓組)[27]

*”像以矢貫穿“廌”身之形,甲骨文中與其造字方法相類的,有“彘”字,但這裏“*的意思也不是很明白。[28]

 

四、[29]

(《合》35594  (《合》35624

13)甲午卜,貞:王(賓)小甲,亡尤?             (《合》35594  黃組)

14)己未卜,貞:王(賓)雍己,亡尤?             (《合》35624  黃組)

15)甲寅卜,貞:王(賓)且(祖),亡尤?      (《合》35906  黃組)

16)丁酉卜,貞:王(賓),亡尤?                 (《合》38439  黃組)

    于省吾先生言“”字象奉廌首於几案之形,廌首爲“廌”的省形,可讀爲“薦”,而金文中亦有“薦”字,作下形:

A(《集成》597  B(《集成》4621  C(《集成》3634

其辭例爲:[30]

《鄭登伯鬲》:“登白)乍(作)A鬲。”

《叔脘簠》:“擇其吉金,自乍(作)B(簠),以(炰)稻粱。”

《卲王之諻簋》:“王之諻C(薦)(簋)。”

于先生又說:“《周禮·羊人》:‘祭祀割羊牲登其首。 ’……《禮記·郊特牲》:‘用牲於庭,升首於室。’……此周制與殷禮可互證者……薦字从艸爲苴藉,字从皿爲進獻,字象共牲首於几上,爲祭登牲首之專名。自以苴藉之薦爲薦進,而 廢矣。周代登牲首之禮雖存,而祭爲牲首之專名亦廢矣。”其言頗確,這裏就不贅述了。[31]

 

五、慶:[32]

    (《合集》24474  (《合集》24474[33]  (《合集》36550

17) 乙未卜,貞:王其田,亡巛(災)?才(在)二月,才(在)卜。

丙申卜,貞:王其田,亡巛(災)?才(在)  (《合集》24474  出組)

18) 乙亥**今夕*                           (《合集》36550  黃組)

此字於金文有對應形體,作:

(《集成》4293 (《集成》4443.2 (《集成》4502.1

郭沫若先生由此釋出甲骨文之字亦爲“慶”,甚確,不過郭先生認爲其上從“鹿 ”省,誤,此上所從爲“廌”,與“鹿”形了不相關,金文中的“鹿”作“”(《集成》4112.1)、“”(《集成》4112.2)、“”(《集成》5409.1)等形,表示角上有枝叉之狀,是從甲骨文的“鹿”作“”(《合》10263)、“”(《合》10274)形演變而來的;[34]先生又認爲金文“慶”下從“文”省,則更誤,金文“慶”下之形是“廌”尾。又,“慶”字小篆作 “”,古文字的“廌”首訛爲已“鹿”首[35],“廌”尾已訛變爲“”。[36]

17)的“慶”,是用作地名。(18)的“慶”,據與之對貞的卜辭:“癸卯卜,才(在)貞:王今夕亡猧(禍)?”推知,亦用爲地名。

 

六、覊:[37]

(《合28156  (《合28159  (《屯南2499  (《合28163

19又一覊? 

       中宗三覊?                                  (《合》27250  無名組)

20*卜:才(在)五覊?                       (《合》28152  無名組)

21) 貞:覊*五覊、牢,王受又(有)又(佑)?       (《合》28156  何組)

22至三覊?                

   至于二羈,于之若,王受又(有)又(佑)?            

至三覊?吉。                               (《合》28157  無名組)

23) 二覊,王受又(有)又(佑)?                (《合》28159  無名組)

24) 丙寅卜,五覊,卯(惠)羊,王受又(佑)?   (《屯南》2499  無名組)

此字葉玉森釋爲“覊”[38] ,屈萬里並言:“此即《說文》之韀字,而其義則當爲覊。”葉說或可信。爲了方便起見,這裏暫轉寫爲“覊”。這裏的“覊”大概是一種祭祀用的犧牲。

甲骨文中有一字和此字造字的方式一樣:

(《合34675  (《合34675  (《合34674

上三字象以束帶縛綁於牛身之形,宋鎮豪先生釋之爲“牽 ”,甚是。[39] 而“覊”字則象用束帶(或橫木?)縛綁於羚羊角之形,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爲了防止羚羊用其角傷人,由此亦可見它們已在一定程度上作爲家畜供古人使用了。

“牽”字的辭例爲:

25)戊子卜:品其九十牽?

□丑卜:品其五十牽?                          (《合》34675  歷組)

26)戊子卜:品其九十牽?

*品其百又五十牽?                            (《合》34674  歷組)

    從上揭辭例看,這些“牽”字,大概也同“羈”一樣,是作爲犧牲用的。

 

六、[40]

(《合26847  (《合28360  (《合30154

27) 貞:不**                                   (《合》26847  出組)

28) □申卜,王(惠)辛焚彔(麓),亡(災),侃王?  (《合》28800  無名組)

29)貞:,其雨?     

貞:(惠)先田,亡巛(災)?                (《合》29360  何組)

30) □壬王迺田,不雨湄(彌)日?                (《合》30154  無名組)

這些“”,都是做爲地名的。[41]

另外,在金文中,亦有“”字,作:

(《新收》819觶》)  

其辭例爲:“乍(作)父己彝”,銘中是用爲人名的。

 

七、[42]

《合》37363

31) 戊申卜,貞:田(往)來亡(災)?王占曰:吉。茲孚,隻(獲)兕六、一。         合補11288=37363+2.39.4+明後2760  黃組)

此字左旁所從之“”,《類纂》、《詁林》把它摹成“木”,是不正確的。此處之 “”,亦用爲地名,可能與上舉“”是一字之異。[43]

 

(圖一 麞)  (圖二 麞的頭骨)

(圖三 黃羊)        (圖四 藏羚羊)[44]

 

表一:19361949年鑒定的殷墟哺乳動物種類[45]

 

已知種類

新加種類

估計總數

 

已知種類

新加種類

估計總數

 

家犬

 

100以上

 

 

犀牛

10以下

 

 

10以下

 

 

100以下

 

 

100以下

指貉

腫面豬

 

1000以上

一種家豬

 

100以下

 

 

100以上

 

烏蘇裏熊

 

10以下

 

 

100以上

 

 

100以下

 

鹿

 

100以上

屬梅花鹿

 

100以下

 

四不象鹿

 

1000以上

指麋

 

10以下

 

殷羊

 

100以上

一種家羊

 

10以下

 

山羊

 

10以下

 

 

10以下

 

 

扭角羚

10以下

 

黑鼠

 

100以下

 

 

100以上

 

竹鼠

 

100以下

 

聖水牛

 

1000以上

 

 

田鼠

10以下

 

 

10以下

 

 

10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 Ⅰ型的辭例可参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麑”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40-641頁。

[2] 爲清晰起見,我們把卜辭中的人名和地名加波浪線表示,下同。

[3] Ⅱ型的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麇”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41頁。

[4] 參看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收入《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1月,第442頁。“麇”字的考釋又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73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80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麇”條,中華書局, 199912月,第1648-1649頁。

[5] 舊釋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74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81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麑”條,中華書局, 199912月,第1647頁。

[6] 唐蘭:《獲白兕考》,燕京大學歷史學會編輯:《史學年報》第四期,19336月,景山書社,第121頁。

[7] 單按,羅說見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收入《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1月,第442頁。

[8] 參看丁驌:《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第二十一冊,19669月,第239724002448-24492552-2553頁;毛樹堅:《甲骨文中有關野生動物的記述——中國古代生物學探索之一》,《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第73頁。

[9] 德日進、楊鍾健:《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中國古生物誌丙種第十二號第一冊),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國立北平研究院地質學研究所印行,19366月;楊鍾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冊(中國科學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十三),商務印書館,194912月,第145-153頁。

[10] 参看寿振黃主編:《中國經濟動物誌·獸類》,科學出版社,196212月,第445-448頁。

[11] 陳秉新:《釋及從之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7月,第61-64頁。

[12] 以有頸、無頸這樣的字形特征區分 “麇”、“兔”可參看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11月,第49-50頁,但姚先生把“麇” 誤釋爲“(麑)”。

[13] ”的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41頁;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41頁。按,同人所編的《甲骨文字詁林》姚孝遂先生按語已言“”、“”二字應合併。

[14] ”考釋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0443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101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648頁。

[15] 相關圖形可參看王心怡編,高明、王寧、季旭昇審訂:《商周圖形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710月,第311頁。

[16] 相關圖形可參看王心怡編,高明、王寧、季旭昇審訂:《商周圖形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710月,第675-677頁。

[17]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廌”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32-633頁。

[18] “侃”字從裘錫圭先生釋,參看裘錫圭:《釋“衍”、“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文字學會編:《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36月。

[19] 參看葉玉森:《殷契鈎沈》,《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第二十一冊第191頁,20014月,(影印北平富晉書社 1919年本)。又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66號、第4650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79頁、第499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廌”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611頁。

[20] 參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灋”條,中華書局,19857月,第679-680頁。

[21] “羚”,漢代時候寫作“麢”,《說文》卷十上:“麢,大羊而細角。从鹿、霝聲。”《爾雅·釋獸》:“麢,大羊。”郭璞注:“麢羊,似羊而大,角員銳,好在山崖間”。《集韻·青韻》:“羚,亦作麢”。

[22] 有關黃羊、鵝喉羚、原羚、藏羚羊的描述可參看寿振黃主編:《中國經濟動物誌·獸類》,科學出版社,196212月,第487-498頁。

[23] 很多人已經談到,古代傳說中的動物一角獸“廌”的原型很可能就是 “藏羚羊”,如譚邦傑:《中國的珍禽異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3月,第74-76頁;程起駿:《從遠古走來的藏羚羊——結識雪域生靈系列之二》,《中國土族》2005年冬季號,第17-18頁等文章。

[24]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33頁。

[25] 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0080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7-28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611頁。

[26]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633頁。

[27] 《合補》2330甲的釋文參照同文例的《合補》2330乙寫定。

[28] 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68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79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611頁。

[29]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364頁。

[30] 參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薦”條,中華書局,19857月,第679頁。

[31] 参看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第八冊第266頁,20014月,(影印一九四四年五月石印本);又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3410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440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薦”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951-952頁。

[32]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慶”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708頁。

[33] 據同片的“慶”(參第一字)可知此字缺“廌”角,是訛字。

[34] 郭沫若:《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36月,第525-526頁;又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4081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474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慶”條,中華書局, 199912月,第1876頁。

[35] 《說文》小篆“鹿”作“”,“廌”作“”,二者頭部已變得沒有區別。

[36] “慶”在小篆中的訛變情況,可參看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慶”條,[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3月,第2531-2533頁所述。又可參看周法高、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金文詁林》,第1380號“慶”條,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第6234-6247頁,其中以高鴻縉所言較確;周法高:《金文詁林補》,第1380號“慶”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七,19825月,第2822-2823頁。

[37]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1137頁。

[38] 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69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79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羈”條,中華書局, 199912月,第2976-2977頁。

[39] 宋鎮豪:《甲骨文牽字說》,《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月,第65-83頁。又可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4409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490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3212-3214頁。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1231頁。

[40]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572頁。

[41] 參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第1167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3月,第279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481-1482頁。

[42] 辭例可參看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條,中華書局,19891月,第522頁。

[43] 《詁林》所摹參看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條,中華書局,199912月,第1415頁。

[44] 圖一、圖二、圖三、圖四採自《中國經濟動物誌·獸類》。

[45] 此表根據《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二文繪製,“已知種類”指《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一文所鑒定的種類;“新加種類”指《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一文所鑒定的種類。

点击下载附件:

0503說“麇”“廌”— —“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五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