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房振三:新見墓誌釋文句讀芻議
在 2009/9/25 8:40:39 发布

新見墓誌釋文句讀芻議

(首發)

房振三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

 

《文物》2009年第8期刊有謝飛、張志忠兩位先生《〈王康墓誌〉〈向氏墓誌〉〈張氏墓誌〉淺釋》一文,介紹了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繼王鬷墓誌、江氏墓誌之後又陸續發現了有關北宋時期河北臨城縣王氏家族的墓誌,這次徵集的墓誌計有三方。這三方墓誌詳細記載了王氏家族成員的生平事蹟以及子女的任職和姻親關係,再結合謝、張兩位先生前此撰寫的另一篇關於王氏家族墓誌的文章1 ,則北宋時期王氏、蘇氏這兩大家族之間以及和其他貴族之間的關係便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了,這對於豐富歷史記載、認識當時的社會歷史自然有著重大的意義。

謝、張兩位先生文中詳細介紹了這三方墓誌的形制,由墓誌可知,志文的撰寫、書丹、篆蓋皆為當時朝廷重臣和官員,文中附有拓清晰片,楷書工整謹嚴,篆蓋圓勁有力,當為書法史上的佳作。兩位先生所作的釋文,對於解讀這三方墓誌的歷史價值功不可沒,但繹讀墓誌,其釋文句讀尚有數處似覺可商,故不揣翦陋,草成此文,請方家賜教。

 

《向氏墓誌》,志蓋為青石質,覆 形;志石為青石質,方形,志文楷書, 33行,滿行33字,共900字,記載了向氏生平事蹟。向氏系豪門望族,自幼聰穎,17歲嫁王蘧為妻。孝順公婆,體貼丈夫,慈愛晚輩,為人謙遜自律,雖為皇后堂姐,從不自矜誇。志文在記敍向氏相夫一節,有如下一句:

嘗病力猶自絮羹中饋樂軄如此

謝、張兩位先生的釋文斷句如下:

嘗病,力猶自絮羹,中饋樂職如此。

按,“力猶自絮羹”頗不成句。絮,猶調也。《禮記·曲禮上》“毋絮羹”鄭玄箋;陸德明《釋文》、孔穎達疏、《集韻》同之。2 所以“絮羹”即“調羹”。“猶自絮羹”語意清晰明瞭,自不待言,若加一“力”字,則扞格難通。其實“力”字當屬上讀,“病力”乃古人用語,見《漢書》及《新唐書》等文獻。

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複收之。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力(師古曰:“力,謂甚也。”),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漢書》卷五○)3

久之,以疾辭職,詔給常俸就第,醫候之使道相屬。會病力,詔皇太子就問,帝親至其家,撫之梗塞。及未亂,擢其子左千牛構兼尚舍奉禦。薨,年四十六,帝哭為慟,贈開府儀同三司。(《新唐書》卷九六)4

由上引《漢書》顏師古注可知,“力”是 “甚”,也就是“很、重”的意思,“病力”就是“病重”、“病得很厲害”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引《漢書》原文亦於“病”字下斷句,以“力”字屬下句,可謂置顏注於不顧了,今據以訂正。

“中饋”一詞有“食”意,如:《文選· 曹植〈送應氏詩二首〉“中饋豈獨薄”呂向注;有“酒食”意,如:《後漢書·王符傳》“婦人不修中饋”李賢注引鄭玄注、《古經解鉤成》卷二下《易·家人》“在中饋”鄭注;有“酒食之事”意,如:《文選·張華〈女史箴〉》“虔恭中饋”李周翰注。5 志文“中饋”當為“酒食之事”的意思,和前面的“絮羹”構成並列結構,都是“婦人之道”。

向氏曾經病情嚴重,但仍然親自調羹準備酒食,足見其相夫之情,也足見其婦德婦功,所以志文選取這一生活細節對其大加讚賞,並感慨其“樂軄(職)如此”。准此,該段志文當作如下斷句:

嘗病力,猶自絮羹中饋,樂職如此!

《張氏墓誌》,志蓋為青石質,覆 形;志石為青石質,方形。志文楷書, 32行,滿行33字,共908字,志文記載的張氏乃王蘧續妻。她生於殷實之家,其父早亡,後隨母劉氏改嫁望族樂氏之門。據志文記載,張氏出生時有異氣,過者皆為駭歎,十九歲時嫁與王蘧,並伴蘧為官二十四年。張氏在家勤儉率下,有禮有節,善待親人,教子有方。晚年學道習經,吃齋念佛,崇寧三年( 1104年)卒,享年四十二歲。6

在記載張氏出生時,志文有如下一段:

初夫人之生有異氣旁礴鬱蔥彌覆廬上過者駴歎謂誕(?)貴之祥

謝、張兩位先生的釋文斷句如下:

初夫人之生有異氣,旁礴鬱蔥,彌 廬上,過者駴歎,謂誕貴之祥。

按,此句中“初”字不當連“夫人之生有異氣”讀,當在“初”字後斷句。這種用法的“初”字在《左轉》中多次出現,如《左傳·隱西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 《正義》曰:杜以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賈逵“凡言初者,隔其年,後有禍福,將終之,乃言初也”。7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指出這裏的“初”字,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法。 8 志文中的“初”字乃是追述張氏出生時的情形,當是繼承了這一古已有之的習慣用法。

又,釋文將墓誌中“彌覆廬上”釋作“彌複廬上”,不確。“覆”、“”二字意義有別,在此句中指的是張氏初出生時 “異氣”籠罩在廬舍之上,有“覆蓋、籠罩”之意,當仍以作“覆”為是。准此,該段墓誌當釋文斷句如下:

初,夫人之生有異氣,旁礴鬱蔥,彌覆廬上,過者駴歎,謂誕(?)貴之祥。

志文在記載張氏嫁與王蘧之後,有如下一段:

從公仕宦二十四年勤儉率下慶恤餽饟戚䟽多𡪍有節適佗日謂公曰娣姒有嫠居者族屬有貧窶者可𢘤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公宦成名立當與此曹均饗上賜以盡餘日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謝、張兩位先生釋文斷句是:

從公仕宦二十四年,勤儉率下,慶恤饋餉,戚疏多有節,適佗日謂公曰:“娣姒有嫠居者,族屬有貧窶者,可悉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公宦成名立,當與此曹均饗上賜,以盡餘日,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這段釋文的斷句有以下數處值得商榷:

一、戚疏多有節,適佗日謂公曰

“戚疏多有節”語義不明,“適佗日”亦不成詞。

其實,該句當讀作“戚疏多寘,咸有節適。佗日謂公曰:……”

“戚疏”一語見于《宋史》、《元史》中。

凡修纂牒、譜、圖、籍,其別有五:曰玉牒,以編年之體敘帝系而記其歷數,凡政令賞罰、封域戶口、豐凶祥瑞之事載焉。曰屬籍,序同姓之親而第其服紀之戚疏遠近。(《宋史》卷一六四)9

首言:“禴祠烝嘗,古今大祭,今太廟唯二祭,而日享佛祠、神禦,非禮也,宜據經行之。成均,教化之基,不當隸集賢,宜屬省臣兼領。諸侯王歲賜有定額,分封易代之際,陳請恩例,世系戚疏,無成書可考,宜仿先代,修正玉牒。”皆不報。(《元史》卷一九四)10

 “戚”有“親”、“親近”之意。如,《逸周書·大武》“因有四戚五和”朱右曾集訓校釋;《莊子·盜蹠》“即將疏戚無倫”成玄英疏;《資治通鑒·周紀五》 “而君為貴戚”胡三省注;《書·金縢》“未可以戚我先王”孔穎達疏等等。11 可見“戚疏”乃“親疏”之意。

,致也。《文選·曹植〈責躬詩〉》“將寘于理”李善注引《詩毛傳》曰;劉峻《廣絕交論》 “恐懼寘懷”呂延濟注;蔡邕《郭有道碑文》“靡所寘念”張銑注;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寘諸掌握”劉良注。 12

“戚疏多寘”是說無論是親近的還是疏遠的人都得到張氏的恩惠。

“咸有節適”當作一句讀,“節適”一詞,文獻屢見:

古者以奉一帝一節適(師古曰:“得其節而合宜。)”,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下賤得為 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漢書》卷四八)13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身殘家破,為世大僇。是以當食不知辛咸節適,洗沐盥漱,動逾歲時,一搔皮膚,塵垢滿爪,誠憂恐悲傷,無所告訴,以至此也。(《新唐書》卷一六八)14

儉于藉斂,節於貨財,作工不歷時,使民不盡力,百官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領民治民,勿使煩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則民親矣。” (《晏子春秋》第三卷)15

從上引《漢書》顏師古代注解中不難看出,“節適”乃“得節適度”之意。

志文“咸有節適是從上文“勤儉率下,慶恤餽饟,戚疏多寘” 而言。

“率下”一詞也是古人習語,典籍習見,略舉數例如下:

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漢書》卷五六)16

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雅好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盛得名譽,朗常顯貶下之;後覿等敗,時人服焉。(《三國志》卷一五)17

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興弟。高祖以儉正率下恭謹不違。(《宋書》卷四一) 18

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十六年,征兼尚書右僕射,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廢帝二年,進爵為公,正右僕射,賜姓宇文氏。(《周書》卷三二)19

“率下”有“以身作則”之意。

“慶恤”一詞見《新唐書》:

敬淳少志學,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服除,號慟入門,形容毀,妻不之識。後擢進士第。天授中,再遷太子司議郎兼修國史、崇賢館學士。數受詔纂輯慶恤儀典,武后稱之。(《新唐書》卷一九九)20

“慶”有“賞、賜”之意。如《孟子·告子下》“則有慶”趙岐注;《大戴禮記·虞戴德》“時有慶以地”孔廣森補注;《詩·小雅·楚茨》“孝孫有慶”鄭玄箋;《儀禮·士冠禮》“受天之慶”胡培翬正義等。21

“恤”有“振憂貧”、“救”“供給”之意。22

因此,志文的“慶恤”乃“賞賜救助”之意。

餽饟”一詞見《漢書》:

其後,衛青歲以數萬騎出擊匈奴,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餽饟(師古曰:“餽,亦饋字。饟,古餉字。”)。(《漢書》卷二四下)23

餽饟”如上引《漢書》顏師古注, “餽”即“饋”字。“饟”即餉字。 餽饟”連言都有“供給食物”之意。

志文 “勤儉率下,慶恤饋饟,戚疏多寘,咸有節適”是從不同角度敍述張氏賢慧之德:“勤儉率下” 言其嚴於律己;“慶恤饋”言其心地善良; “戚疏多寘” 言其恩澤之廣;“咸有節適”言其行事有度。短短數語,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堪稱志文佳作。

“佗日謂公曰”,“佗日”即“他日”,“佗”、“他”古通用。如《左傳·隱公元年》“佗邑唯命”,阮元《校勘記》謂“石經本、嶽本、足利本‘佗’作‘他’”,24 然則“佗邑唯命”,即“他邑唯命”。“佗日”一詞見於《史記》、《梁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鑒》、《文選》等書,如:

靈西元年春,楚獻黿於靈公。子家、子公將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佗日指動,必食異物。 ” (《史記》卷四二)25

時高祖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嘗扣其端,高祖默而不應。佗日又進曰:“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萬物。士大夫攀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祿。(《梁書》卷一三)26

二、可悉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

該句作一氣讀語意含混,頗不易解。其實當於“收致”一詞下斷句,讀作“可悉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

“收致”乃古人常語,沿襲已久,如:

嶷使壯士數十直往收致,撻而殺之,持屍還種,厚加賞賜,喻以狼岑之惡,且曰:“無得妄動,動即殄矣!”種類咸面縛謝過。嶷殺牛饗宴,重申恩信,遂獲鹽鐵,器用周贍。(《三國志》卷四三)27

“收致”有“收納”之意。

“館之而給其終身”,句中“館 ”乃名詞活用作動詞。“館之”即給其(娣姒有嫠居者、族屬有貧窶者)居住的地方。

綜上分析,該段志文當作如下句讀:

從公仕宦二十四年,勤儉率下,慶恤饋饟,戚䟽多寘,咸有節適,佗日謂公曰:“娣姒有嫠居者,族屬有貧窶者,可悉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公宦成名立,當與此曹均饗上賜,以盡餘日,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寫實追虛,碑誄以立。銘德慕行,文采允集。觀風似面,聽辭如泣。”28 《張氏墓誌》為北宋孫鼇抃所撰,志文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張氏的聰明賢慧、深明大義,其佐公仕宦也頗多遠見卓識,從我們所討論的這段文字即可窺見一斑。

《向氏墓誌》和《張氏墓誌》中都有一個 “藉”字。

撫其夫之弟妹,襁負抱攜,至有家室,寧 其子也。《向氏墓誌》

樂氏族望高華,而夫人耳濡目染,益自貴珍淑問,藉藉鄉人,爭欲請婚,無當劉意者。《張氏墓誌》

謝、張兩位先生于這兩處分別釋作“借” 和“借借”。

按,“藉”、“借”古雖通用,但二字意義仍然有別,將志文的“藉”直接釋作“借”於文句也無法理解。其實這兩處的“藉”都當如字讀。“藉”有“踐”、“ 蹈”之意,《向氏墓誌》中的“藉”當是這一意義的引申,為“委屈、置之不管”之意。志文是說向氏撫養丈夫的弟妹,盡心盡力,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寧可委屈自己的子女,自然是突出向氏的賢慧。“藉藉”一詞見於典籍,有眾多之意,如《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他他藉藉”呂向注29 ,《張氏墓誌》中“藉藉鄉人”即“眾多的鄉人”之意,志文是說張氏出嫁之前生活在豪門貴族,潛移默化,品行嫻淑,眾多的鄉人都上門來提親。

三篇墓誌的書法遒勁,結體謹嚴,其中多當時俗字,為文字學研究提供難得的實物資料,其志文則用語精煉,注重細節描寫,不愧是優秀的墓誌作品。本文僅撮取兩篇墓誌中的數句作粗淺的注釋與標點工作,權作拋磚之舉。 殊堪注目的是,這三方墓誌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有關王氏家族及其社會關係的文獻記載,相信會有更多的學者作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其文獻學的價值。

 

2009924於青島

 



1 謝飛、張志忠《〈王鬷墓誌〉〈江氏墓誌〉考》,《文物》2008年第2期。

2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1739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3   固《漢書》(第8冊),第2321頁,中華書局,1964年。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12冊),第3859頁,中華書局,1975年。

5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29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6 謝飛、張志忠《〈王康墓誌〉〈向氏墓誌〉〈張氏墓誌〉淺釋》,《文物》 2009年第8期。

7 阮 元《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715頁,中華書局,1980年。

8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一冊(校訂重排版),第8頁,中華書局, 2007年。

9 脫脫等《宋史》(第12冊),第3887頁,中華書局,1977年。

10   濂《元史》(第15冊),第4392頁,中華書局,1976年。

11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846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12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586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13   固《漢書》(第8冊),第2242頁,中華書局,1964年。   

1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16冊),第5135頁,中華書局,1975年。

15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上冊),第236頁,中華書局,1982年。

16   固《漢書》(第8冊),第2522頁,中華書局,1964年。

17   壽《三國志》(第2冊),第468頁,中華書局,1964年。

18   約《宋書》(第4冊),第1282頁,中華書局,1974年。

19 令狐德棻《周書》(第2冊),第556頁,中華書局,1987年。

20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18冊),第5665頁,中華書局,1975年。

21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821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22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789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23   固《漢書》(第4冊),第1158頁,中華書局,1964年。

24 阮 元《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720頁,中華書局,1980年。

25 司馬遷《史記》(第5冊),第1767頁,中華書局,1982年。

26 姚思廉《梁書》(第1冊),第234頁,中華書局,1973年。

27   壽《三國志》(第4冊),第1053頁,中華書局,1964年。

28 文瀾《文心雕龍注》,第 21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8年。

29 宗邦福、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19801981頁,商務印書館,2003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92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925

 

点击下载附件:

0506新見墓誌釋文句讀芻議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yihai 在 2009/9/25 19:59:35 评价道:第1楼

    原文第二節說:
    綜上分析,該段志文當作如下句讀:

    從公仕宦二十四年,勤儉率下,慶恤饋饟,戚䟽多寘,咸有節適,佗日謂公曰:“娣姒有嫠居者,族屬有貧窶者,可悉收致,館之而給其終身。公宦成名立,當與此曹均饗上賜,以盡餘日,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按其末尾似應標點爲:
    ……佗日謂公曰:“娣姒有嫠居者,……以盡餘日。”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係結上文而謂張氏之行(“此”)“求之古人,幾無而僅有者也”。

    又:
    志文 “勤儉率下,慶恤饋饟,戚疏多寘,咸有節適”是從不同角度敍述張氏賢慧之德:“勤儉率下” 言其嚴於律己;“慶恤饋饟”言其心地善良; “戚疏多寘” 言其恩澤之廣;“咸有節適”言其行事有度。短短數語,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堪稱志文佳作。

    按“𡪍”乃“寡”字而非“寘”;“勤儉率下,慶恤饋饟、戚疏多寡咸有節適”似應理解爲:勤儉以爲下人之表率;其“賞賜救助”、“供給食物”等的安排,在所及之人的關係的親疏遠近、數量的或多或少方面都很合適。

  • qduafang 在 2009/9/25 21:54:13 评价道:第2楼

    多謝yihai先生賜教,“寡”字小文失檢,yihai先生所言極是!此字見于《三國志通俗演義·安喜張飛鞭督郵》:“帝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不容𡪍人耶?’”【《漢語大字典(縮印本)398頁】小文當據yihai先生意見修改,謹此致謝!

  • 海天 在 2009/9/26 8:10:32 评价道:第3楼

    上引《漢書》原文亦於“病”字下斷句,以“力”字屬下句可謂置顏注於不顧了,今據以訂正。

    -----------------------------------------------------------------------

    《漢書卷十五汲黯傳》:「(武帝)召黯拜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綬,詔數強予,然後奉詔。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顏師古于「力」字斷句,云:「力,甚也。」周壽昌云:「『今病』二字為句,『力』字屬下句讀。」王先謙云:「周說是也,《史記》本作『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狗馬病猶言犬馬之疾也,是『力』字應屬下讀。」楊樹達認為周、王讀是也。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3.1)頁46

  • 佑仁 在 2009/9/26 9:07:07 评价道:第4楼

    漢書這個的例子「力」字下讀還猶可說,但下面兩條,若將「力」斷為下讀,恐怕就讀不通了。

    《新唐書˙列傳卷九十六 》:久之,以疾辭職,詔給常俸就第,醫候之使道相屬.會病力,詔皇太子就問,帝親至其家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琳從幸奉天,再遷太子少師;進幸梁州,次盩厔,詭言馬殆不進.帝素以舊老禮之,給乘輿馬,辭病力,帝賜所執策曰:「勉為良圖,與卿別矣!」

  • 蒿耳 在 2009/9/26 10:27:41 评价道:第5楼

    病力”亦作“病革”(革声、力声相通,参《古字通假会典》385页),旧训以为“病甚”,而不著其所以然。其实“力”、“革”即“亟”之借字,说得更确切一点,即“急”之借字(亟本为極之初文,与“急”义无关)。“病力”、“病革”犹今言病情危急。

    《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 郑玄 注:“革,急也。”《礼记·檀弓下》:“若疾革。”《经典释文》:“革,本又作亟。”《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郑笺:“亟,急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公孙之亟也。”杜注:“亟,急也。”亦可借“棘”字为之(棘、力相通,参《古字通假会典》386页)。《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郑玄 笺:“棘,急也。”“力、革、亟、棘”上古音在职部,“急”上古音在缉部,例可相通。

    孟蓬生《经籍假借字间诂》  (《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246页)有说,可以参看。

  • 海天 在 2009/9/26 11:06:31 评价道:第6楼

    樓上說是,所引亦見

    劉釗《释甲骨文中的“秉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82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