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佛典校补辨正三则
(首发)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结合佛经文献的特点,运用训诂学、文献版本异文材料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新成果,对王绍峰先生初唐佛典校补三则试作 辨正。“還”与“遝”字形极为相似,“杂踏”、“杂沓”、“杂遝”皆为 连绵词不同写法;“”或“”为“烟起貌”义的后起本字,故“”或“”常借“勃”为之。 “搆獲”与“構畫”为同一词不同写法。“獲”為“畫”之音借,“畫” 与“获”音同。佛典及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习见“獲”、“畫”借用。
关键词: 初唐佛典 校补 辨正
王绍峰先生《初唐佛典词汇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初唐佛典校读”之“初唐佛典校补”中以举例性的形式对初唐佛典进行了校理,然而几则理校笔者仍觉得存在一些问题,这里不揣浅陋,试作辨正如下。
1.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七:“六众重来见彼天庙,商估杂踏车马骈阗,多有资财非常丰赡。”(24/442b①)
王校:“踏”,《大正藏》圣本作“还”。按,作“踏”是,“杂踏”与“骈阗”义近,并且都是连绵词,其义为“多”,也就是“纷至沓来”的样子。②
按:《大正藏》圣本作“还”,当是“遝”字楷定形讹。“还”的繁体为“還”,与“遝”字形极为相似。“杂踏”是连绵词,佛典中常写作“杂沓”或“杂遝”。《广雅·释诂二》:“沓,合也。”王念孙疏证:“遝,与沓通。”《汉书·扬雄传上》:“骈罗列布,鳞以杂沓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唐杜甫《丽人行》:“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骄奢》:“其暴殄之最甚者,莫过于 吴门 之戏馆,当开席时,哗然杂遝,上下千百人,一时齐集,真所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五“杂遝”引《集训》云:“众行貌也。”“可知,圣本作“还”,当为“遝”之讹,“杂踏”、“杂沓”、“杂遝”皆为连绵词不同写法,不能概之为“作‘踏’是”。
2.《大宝积经》卷三十五: “六者忿恨密烟之所熏,七者贪欲盛火之所烧然,八者过失毒药之所闷乱。(11/197c)
王校:“”,《大正藏》宋本,宫本作 “勃”。按,“”《中华字海》未见。此段为 A所B,其中的B(“燃烧”、“闷乱”)都是同义连言,“”当为“熏”义,为“勃”的增符字。
按:日本1934年《大正藏》作“”。“”为“”的或体,《汉语大字典》有收录。《集韵·没韵》:“,烟起貌,或从勃。”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烧燕肉熏之,则 焉若生云雾。”“”或“”为“烟起貌”义的后起本字,故“”或“”常借“勃”为之。一切經音義》卷31“勃如”注:“经从火作。”
3.《佛说宝雨经》卷九:“尽有情界所有众生,各各搆畫,别别思惟,作种种业……此诸有情如是构画如是思惟如是造业,得如是果。”(16/321b)
王校:“畫”,《大正藏》宋、元、明本、宫本作“獲” 。本文谓“搆”即“构”也,“构”有预想义,“画”亦然,作“画”是。
按:作“构画”表“预想谋划”义,文意较为通畅。“构画”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勾画描述。”举近人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例。显然不合文意。佛教中“构画”是指想蕴之相的心理思维活动,《宗镜录》卷六十九:“问:‘想蕴何相?’ 答:‘构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48/802b)佛典中多见“构画”或“搆画”,皆为“预想谋划”义。如:《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九:“云何欲寻,谓欲贪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近寻求。心显了,极显了,现前显了,推度构画,思惟分别,总名欲寻。”
(26/497c)“构画”,《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三(26/377b)作“搆画”。《宗镜录》卷五十五:“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华兔角镜像水月构画所生者,并法处摄。” (48/734a)
《大词典》当补入此义项。然《佛说宝雨经》中此处的“构画”之“画”字,《大正藏》宋元明本、宫本作“获”。依王氏之意,似认为此“获”是一个错字,其实不然,佛典中也有“构获/搆获”一词,指一种成取相的心理活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问: ‘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搆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搆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30/701a)《宗镜录》卷五十五:“今唯取散位独头闇意识故,此散意识構獲缘五根五尘水月镜像时,当情变起遍计影像相分。” (48/733c)此处与上举《宗镜录》卷五十五(48/734a)文意相类,一用“構畫”,一用“搆獲”,词义应该相同,又《说无垢称经》卷三:“无垢称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际虚妄颠倒分别烦恼所起业生。”(14/568b)《说无垢称经疏》卷八:“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为虚妄。不证实相,即此乖真,名为颠倒。虚异搆獲,名为分别。由此烦恼,而起于业,令生老死众苦之病,从自因缘烦恼业生,知唯法已。”(38/1072b)其“搆獲”亦义同“構畫”。我们认为“搆獲”与“構畫”为同一词不同写法。“獲”為 “畫”之音借,“畫”《广韵》有“胡麦切”读音,与“获”音同。佛经中常见“獲”為“畫”借用,《慧琳音义》卷一〇〇“画碌”条“上华骂反。借音用也,本音获。”又卷四一“画师”条“上胡卦反,形也,象也。……又音获,今不取。”经籍中从“畫”得声的字常与从“蒦”得声的字音同或相代,《古文苑·王延寿<梦赋>》“批啧”,章樵注:“,音获,本作。”“”又作“嚄”,《玉篇·口部》:“,啧,叫呼。”汉蔡邕《短人赋》:“啧怒语,与人相距。”《广韵 ·陌韵》作“嚄啧”并释:“嚄,嚄啧,大唤。”又作“嚄唶”,《集韵·陌韵》:“嚄,嚄唶,多言也。”此皆为 “畫”“蒦”音同之证。
在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中常见表“按手印”义的“获指”或“画指”,“获”或“画”通用。斯 1897《后梁龙德四年(公 元九二四年)张某甲雇工契》: “城内城外,一般获时造作,不得囗抛滌(擿)工夫。”又五代晋高祖《招抚尹晖娄继英勅》:“诸处收捉到奸细文字等,其捉事人依旧支给优赏,其细人画时处斩。”《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其诸道所有军事申奏,宜令至右银台门委客省画时引进。”同书《唐书·末帝纪》: “以霖霮甚,诏都下诸狱委御史台宪录问,诸州县差判官令录亲自录问,画时疏理。”同书《晋书 ·少帝纪》:“大赦天下…...诸州率借钱帛,赦书到日,画时罢征。”皆有“画时” 一词,义并同。吐鲁番出土文书常见“获指”与“画指”混用,意为按手印画押。《唐永徽六年(665)匡某雇人上烽契》:“雨和立契,获指为囗。”(《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又《唐孙沙弥子夏田契》:“雨主和可立契,获指为信。”又《唐龙朔三年(663)西州高昌县张海隆夏田契》: “契有两本,各捉一本。两主和同立契,获指囗(为)记。”《唐显庆五年(660)张利富举钱契》:“两和立契,画指篇明。”(第6册)《唐道士梁 玄忠便钱契》:“囗囗囗无信,故立」此契。如身东[西不] 在,一仰保人代还,画指为验”(第八册)“获指”即“画指”,指在契约或文书上按指印,以表示信用。
“構画”又写作“句獲”。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仓库令》:“诸欠失官物,并句 獲合理者,并依本物理填。其物不可备及乡土无者,听准价直理送。”句与构同音相借。此处“并句获合理者,并依本物理填。”意为同时预计规划需要征填的欠失官物,并按原物征补齐备。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09B_080R);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之一(湘教通[2004]284号)。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11月12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年11月18日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