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
在 2009/11/26 10:45:41 发布

 

《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君子為禮》整理者張光裕先生指出:「由第五簡『凡色毋憂』以下至第七簡『足毋墜、毋高』,所述多與容禮有關。」[1]其說誠是。在學者的努力之下,這些關於容禮的詞語已大部分得到正詁,惟第七簡尚有討論的空間,今試釋如下:

 

(一)身毋、毋倩

  張光裕先生考釋說:「『』從身、從安。『安』,簡文多用為『焉』。因讀『』為『偃』。身宜正直,故云『毋偃毋靜』。」[2]謹案:張先生將「」讀為「偃」可以信從。《說文》:「偃,僵也。」段注曰:「凡仰仆曰偃,引申為凡仰之稱。」[3]朱駿聲說:「仰而倒曰偃。」[4]《廣雅釋言》:「偃,仰也。」《廣雅卷四上釋詁》:「崩、頓、偃、仆,僵也。」王念孫《疏證》曰:「頓之言委頓也。《淮南子道應訓》云:『趨則頓,走則顛。』偃仆者,《說文》:『偃,僵也』、『仆,頓也』…… 《吳越春秋》云:『迎風則偃,背風則仆』,仆是前覆,偃是卻倒。」[5]但是將「倩」讀為「靜」卻與身體正直沒有關係。筆者以為「倩」應讀為「傾」。青,清紐耕部;傾,溪紐耕部。疊韻,聲紐看起來似遠,但如陳劍先生指出:有一些精組字跟見系字是有密切關係的,如「僉」是清母字,以之為聲符之字聲母或為精系,如「憸」字,大多聲母在見系,如「檢、劍」(見母)、「厱」(溪母)、「儉」(羣母)等。[6]至於通假證據如:《說文》「」字異體作「」、「」,則【貞與丁】聲系可通。《戰國策趙策》:「誠聽子割矣」,《新序善謀》作「請聽子割矣」,而「成」從「丁」聲,則【青與丁】聲系可以通假, 而《君人者何必安哉》甲2+3楚邦之中有食田五貞」,「貞」讀為「」。[7]總結以上可見「倩」讀為「傾」是沒有問題的。《禮記曲禮下》「傾則奸」,鄭玄注:「傾或為側」,孔疏:「傾,欹側也。」古籍本有「傾身」或「身傾」的說法,如:

《史記酷吏列傳》:「周陽侯始為諸卿時,嘗系長安,湯傾身為之。」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囂素謙恭愛士,傾身引接為布衣交。」

《晉書恭思褚皇后傳》:「南風熾虐,國喪身傾。」

而古籍亦常見「傾偃」的說法,即倒下、傾倒的意思,如:

《晉書桓玄傳》:「玄入建康宮,逆風迅激,旍旗儀飾皆傾偃。」

《魏書島夷桓玄傳》:「玄入建鄴宮,逆風迅激,旌旗、服章、儀飾一皆傾偃。」

《陳書高祖陳霸先本紀》:「但運不常夷,道無恆泰,山岳傾偃,河海沸騰」。

或作「偃側」,義同於「偃傾」,如:

漢枚乘〈七發〉:「魚鱉失勢,顛倒偃側。」

唐馬戴〈谒仙詩〉之一:「寒松多偃側,靈洞遍清虛。」

前者釋為「翻覆」,後者釋為「低俯傾斜」。[8]看得出來,「偃傾」是欹側不正的意思,正可理解簡文「身毋(偃)、毋倩(側)」。此外《新書容經》:「行以微磬之容,臂不搖掉,肩不下上,身似不則,從容而任。」「則」一本作「側」,而「側,傾也。」[9]《事林廣記卷九幼學類》:「【八曰斈立】拱手 立身,毋得跛倚欹斜。」皆可作為「倩」讀為「傾」的證據。

 

(二)行毋蹶、毋

  本文所釋的「蹶」,張光裕先生隸定作「」,並考釋說:「『』」,疑讀為『眡』,《說文》:『眡,視貌。』『』,讀為搖。行容應端莊,不宜顧盼搖晃。」[10]按:張先生將「」讀為「搖」應可信從。但是「」的考釋卻有待斟酌。此字作:

看起來的確從氏從止。但是我們知道古文字「氏」與「氒(厥)」常常因形近而訛混,如:

  《孔子詩論》16「吾以葛覃得氏〈氒-厥〉初之詩」

  《上博緇衣》19「其集大命于氏〈氒-厥〉身。」

  《融師有成》5「氏〈氒-厥〉狀若生」)[11]

  《保訓》4的「自稽氏〈氒-厥〉志」

可見本簡的字形有可能是上從「氒」的。而其下的「止」旁與「足」旁可義近通用,如《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64頁著錄一「劉」漢印,「」字劉釗先生認為應該釋為「」(《中國文字學史》415頁)。[12]又如《說文》古文「企」作許慎云:「古文企從足。」張富海先生指出:「從『足』與從『止』同義。」[13]可見本簡字確實有可能是「蹶」。《說文》:「蹶,僵也。一曰跳也。」《禮記曲禮》:「衣毋撥, 足毋蹶」,鄭玄《注》:「蹶,行遽貌。」孫希旦《集解》曰:「足毋蹶者,謂勿得行遽,恐有蹶礩之貌也。……趨走則衣易撥開,行易卒遽,毋撥毋蹶,皆為其失容也。」[14]可為簡文「行毋蹶」之注腳。又如《國語·越語》:「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蹶」亦是疾行也。《禮記玉藻》:「君與尸行接武,大夫繼武,士中武。徐趨皆用是,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孫希旦《集解》曰:「鄭氏曰:『移之言靡迤也。毋移,欲其直且正。』孔氏曰:『移,謂靡迤動搖也。』愚謂徐趨,徐行也。上言『行』,此言『徐趨』,一也。……疾趨,則欲起踵而離地也,行疾則手足易動,故欲其無移。」 [15]可見「行毋蹶」自然可以「毋搖」。又《新書容經》曰:「行以微磬之容,臂不搖掉,肩不下上,身似不則,從容而任。」疾行甚至跌倒會導致身體的大幅搖動有失端莊,不能「從容而任」,前引《淮南子道應訓》亦云:「趨則頓,走則顛」,所以簡文才會說「行毋蹶、毋搖」。魯士春先生也指出:「徐鍇《說文繫傳》對『行』字的意思有較為具體的說明,曰:『行者,安行,兩足相待為行也。』意思是說:前足安定,後足才移動,這與『趨』是前足踏地,後足即起,有所不同。綜合上述各家所言,可見『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步法。」[16]特別是《釋名釋衣服》:「仰角,屐上施履之名也行不得蹶,當仰履角舉足乃行也。[17]行不得蹶」的說法正好可以對應簡文「行毋蹶」。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258頁。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259頁。

[3]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10月)381頁。

[4]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6月)711頁。

[5]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月)117頁。

[6] 陳劍:〈甲骨文舊釋「眢」和「」的兩個字及金文「」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12月)143-144。又見於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月)223頁。

[7] 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說〉,武大簡帛網,2009.01.21

[8]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511月)第一冊1535頁。

[9]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07月)235頁注38

[1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259頁。

[11] 見單育辰:〈上博竹書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OO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9月)48頁注2引陳劍先生的意見。

[12] 見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月)308頁。

[13]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7月一版一刷)117頁。

[14]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月)上冊38頁。

[15]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月)中冊832頁。

[16] 魯士春著:《先秦容禮研究》(台北:天工書局,19987月)106頁。

[17]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6月)179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126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126

点击下载附件:

0564《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