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940|回复: 15

清代出土竹简文献一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出土竹简文献一则

清李调元《淡墨录》卷七《重修孔庙》一则载:
辛亥九年,复命世倌监修孔林,去圣墓四十馀步,陷出一穴,广尺馀,
内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有白骨一具,甚伟。
旁置铜剑长丈馀,莹绿色,
有竹简数十页,皆蝌蚪文,取视成灰。
世倌以墓尚在孔子之先,加石封之,为设少牢之礼焉。
 
疑问:
墓葬形制,石榻,大概是石制平台。尸体在这种平台上的葬制是否有两周先例?
最近几年出土的山西太原隋虞弘墓有石制平台,但也有石制屏风类的东西。
 
朱棺,大概属于漆器,红漆木胎。
 
尸骨,保存状况看来还比较不错,身高比较大型,
山东人的体质特征,在两周,其总体是比较高大。
此处没有提及性别,从随葬品来看,估计为男性。
 
铜剑,长达丈馀的金属器物,大概不是剑。
如果,按照一丈等于3.3米的换算来看,这个兵器该是很长,墓室很大。
 
竹简数十页,竹简如果是编联的话,想必会用枚这个量词。
但用页,我想可能是木牍。
 
蝌蚪文,大概是对古代文字的一种统称。
 
取视成灰,而不是取视成泥。大概保存条件比较干燥?
但是干燥是不符合孔林的地理条件的,因为孔林附近有河流,地下水位不会很低。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0:07:20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0:09:29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在孔林出土竹简,想必也不会意外。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0:30:45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2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唐至清出土竹简的例子还有一些,记得我当时找了一些,现在记不得了。不过民国时长沙还出土一块帛书以及60年代张家山的大批竹简被人当肥料肥田,现在知道的似乎也不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张家山的大批竹简被人当肥料肥田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2:48:49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點意思啊~四十餘步啊,俺猜猜,俺猜猜:是不是就是孔子本人的墓葬啊?後人記錄偏差了一點,所以封土位置偏離啦啊?要是真有這麼個墓,一上兄說晚出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爲孔墓位置記錄翔實,封土堆明顯,後人是不會將自己的墓地專門靠著孔墓安葬的,現在孔林葬的皆孔氏後裔(孔墓左右皆其子孫之墓),孔林後成爲孔氏私家墓地,外姓也不會隨便允許葬在這裏啦。可看看現在的聖墓照片:

发表于 2009-2-2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的位置離聖墓約二十餘步~
发表于 2009-2-2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據說,孔林中離孔墓不遠有條人工河,是秦朝開挖的。孔子去世時,本來從風水上說有這個位置有水最好,但當時沒有,孔門弟子卜算說後來秦人會來幫忙挖河的,現在果然(這話是孔門弟子說的還是孔子生前說的記不清了,導遊信口開河,俺隨便聽那麼一兩句而已)~~~

若是清代那個墓發現於現在,那可能就更熱閙啦,考古技術過關,竹簡可以保留,屍骨可以鑒定,說不定又創造一個神話:孔子未卜先知,知道後人會挖他的墓,預先讓人將墓室暗中埋葬在離封土堆四十餘步遠的地方~

(因爲文革中孔墓曾被掘開過,據說墓室中什麼也沒有,僅一條火紅色的大蟒蛇,掘開後即逃去~)

发表于 2009-2-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有丫丫系倾向…………
发表于 2009-2-2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諸位要是聽過三孔的導遊詞一遍,肯定徹底丫丫啦~

发表于 2009-2-21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孔墓曾被掘開過,據說墓室中什麼也沒有,僅一條火紅色的大蟒蛇,掘開後即逃去~

 

譚厚蘭還沒有那麽大膽子,他們只把孔墳的墳堆刨平了,他們唯一挖開的一座墓,是孔子後代孔令貽的墓(據說具體做些什麽是經陳伯達批准的。當時有些極其重要的紅衛兵的造反活動,不經過中央的批准,小將們是不敢做的)。當時曲阜紅衛兵造反的錄相公安部有備案,但現在似乎已經貼上保密的標簽了。譚在五大學生領袖中,好象死的最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2:53 , Processed in 1.0648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