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雷兴山昨天(4月7日)向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记者介绍说,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2200多个甲骨文文字,是之前8处周遗址发现的甲骨文文字总和的两倍,而且首次发现了周文王父亲的名字“季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2003年开始,就组织周公庙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雷兴山昨天向记者们介绍了考古发现的最新情况。 据介绍,经大范围钻探、详细调查及重点区域发掘,考古队已大致探明周公庙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在遗址区内共发现7处墓地,其中1处墓地含10座带4条墓道的高等级墓葬,其规模远远大于以往所知的西周墓葬,即使是一般的诸侯一级的墓葬也不可与此比肩。在墓地的东、西、北三面,还发现了夯土墙,东墙残长700米,北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墙厚约10米,由个别地方发现,墙体高出原先地面约2.5米,这条长达1500米夯土墙沿一条深深的沟壑蜿蜒延伸,宛如一条巨龙,环绕于墓地外围。西周都城城墙在丰镐遗址尚无踪迹,在周原遗址虽有发现,但尚未圈围起来。因此,周公庙遗址墙体的发现具有非常的意义,同时也可显示出该遗址及该墓地的重要地位。 考古队还发现了3处铸铜和制陶作坊遗址;40余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5处甲骨地点、总字数2200余字刻辞的7561片卜甲,其中卜甲主要出土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附近,内容可分为人物、方国、祭祀、战争、数字、纪年与历法、占梦、卜辞常用语等几类。 在可辨识的 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据文献记载,“王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少子、文王的父亲季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公庙考古队队长王占魁说:“周文王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祥瑞,于是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就决定不能把位子交给老大,也没有交给老二,而是交给了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文王的父亲季历,以便通过他把王位顺利地传给周文王。”据文献记载,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并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为商王文丁所杀。 专家认为,周公庙大量甲骨文的揭秘,为明确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首次发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名字,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此外,其反映的月相定点、数字占卜系统等问题都值得关注。这是西周甲骨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背景资料: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