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重现周武王时期乐诗弥补学术空白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五日电 (记者 应妮)清华简的最新研究发现了周武王时期的乐诗,弥补了学术史上的空白。清华大学二十五日在此间公布这一最新成果的同时,也宣布成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经过几个月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二千三百八十八枚(包括少数残片);同时,清华简目前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在过去无人知道,其中思想包含哲学意义;而新近发现的周武王时的乐诗,也是过去从未见过的。
历史学家李学勤介绍,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本来没有篇题,现据篇文试题为《保训》。《保训》全篇一共有十一支简,每支二十二到二十四个字,其中第二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找到,但篇文大体已经齐全。“这些简有一个特点,长度只有二十八点五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注意。”
而最新发现的是周武王时的乐诗。他介绍,这批竹简共有十四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找出来,但基本上已完整了。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这一事件在《尚书·西伯戡黎》也有记载,但以前以为是周文王时期的事情”,他说。此外还发现,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令人惊奇。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其重要性。
经由校友捐赠,清华大学于二00八年七月入藏这批竹简典籍,并称之为“清华简”。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经十一位权威学者专家的观察和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由于内容十分珍贵重要,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按:上引李學勤先生說:「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又說「这一事件在《尚书·西伯戡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