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88|回复: 0

舜帝的“求中”與“得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舜帝的“求中”與“得中”
————讀清華簡《寶訓》(之一)
武家璧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首發)

  近來清華楚簡《寶訓》釋文發表,李學勤先生指出這是周文王要求太子遵行“中”道的遺言。文王講兩則歷史故事以強調“得中”的重要性:一是舜“求中”而“得中”,終獲堯帝嘉賞而繼承大業;二是上甲微“假(?)中於河”打敗有易氏,然後一方面“歸中於河”,一方面“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終於獲得政權。兩則故事顯示“得中”是繼承和奪取政權的關鍵。這個“中”究竟是什麼?李學勤先生說“周文王所說微的‘假中’,是什麼意思還需推敲。”此意見頗具啟發性,因為按李先生釋文,“中”從河伯那裏借來,打完仗又歸還河伯,顯然是有形之物,不能解釋為形而上的“中道”。今試以《堯典》所載舜帝“受終”之事,解其“求中”之法,詳如下文。
  《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即堯帝告誡舜必須立國(都)於中央,如果建設于“四海困窮”之地,政權(天祿)必不能持久。《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溉執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集解》“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索隱》“即《尚書》‘允執厥中’是也。”《正義》曰“溉音既”。故帝嚳“溉執中”就是“既執中”,與《寶訓》言舜“既得中”意義相同。以上大約是最早關於建立“中國”的表述。《國語·魯語》“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韋昭注“三辰,日月星;謂能次序三辰,以治曆明時,教民稼穡以安也。”帝嚳“既執中”與他的“治曆明時”是密切相關的,堯曰“允執其中”也與“天之歷數”緊密相連,表明舜帝“求中”之法與曆術有關。
  簡文說舜帝自行“求中”而得之,然《堯典》載其“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在“受終”儀式上,舜得到堯授予的天文儀器“璿璣玉衡”。劉向《說苑·辨物》“‘璿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書》孔疏及《五帝本紀正義》引蔡邕曰“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是將“玉衡”比做渾天儀的窺管。《周髀算經》載有測量“璿璣四遊”的方法,用窺管觀測北極星勾陳一(又稱帝星)圍繞北極點旋轉時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上的最遠位置,然後連接“四遊所極”,其交叉的中點就是“天極”。上古沒有渾天儀,其簡單作法應該是立一根表杆,將“玉衡”(窺管)橫穿於杆中央以窺極星,記錄極星的視面位置。考古學上將一種邊緣帶牙的玉璧稱為“璿璣”,以其璣牙標示極星周旋的視面位置。甲骨、金文的“中”字作“”、“”,象杆中央橫貫空管之形,卜辭有“立中”的記載,肖良瓊認為是立杆測影的記錄,我們認為同時也可用于懸管以測“天中”。
  中國古人並不把自己所在地看到的天頂,看做天之中央,而是把北極看做“天中”。《論衡·談天》“極為天中”。《楚詞·遠逝》“引日月以指極兮”,東漢王逸注“極,中也,謂北辰星。”《太平御覽》卷二引桓譚《新論》“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鬥矣,蓋雖轉而保鬥不移。天以轉周匝,鬥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基於這樣的觀念,“求中”就是“立極”。
  《周髀算經》載有另一種求“天之中”的方法:“冬至日加酉之時,立八尺表,以繩系表顛,希望北極中大星,引繩計地而識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時,復引繩希望之,首及繩致地而識其端,…兩端相去正東西,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即由“三點一線”望測法將“璿璣四極”投影到地平面上,得正東西、正南北方向,再將其正交的中心點“引繩希望”指向正北極。
  《周髀》所說“希望”之繩疑即舜帝所受之“終”。《說文》“終,絿絲也”,段注“絿之言糾也”,是謂絲糾纏有終結。《漢書·律曆志》“冬,終也。”《說文》“冬,四時盡也。”段注以“冬”為“終”的本字,“終”為後起字,謂“俗分別‘冬’為四時盡,‘終’為極也窮也竟也,乃使‘冬’失其引申之義,‘終’失其本義矣。”《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旋終在項”。甲骨文“冬”字作“”,金文作“”,像繩中折而有兩終結,表示繩索的一“中”二“終”:“中”以系表顛,“終”以致地兩端,與《周髀》“引繩希望”之法相合。甲骨文“中”字或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0:36 , Processed in 1.0496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