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扬波:
--评近日网上的一种奇怪现象
子居在几个先秦史领域的网站里是“版主”或“超级版主”,甚至在这个本是很专业的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的网页上帖满了署着“子居”名字帖子的盗版电子图书,而很少有研究性的文章。这也是一种景观。
子居于网上学术讨论也很热心,也下工夫。最近与网友聊天,讨论清华简《保训》,贴上去很多古籍资料。这些也都无可厚非,大家各有所好嘛,并且这也不失为一种“雅好”。但从子居在网上的言论和作为看,好像要试图建立一种网上“规范”,网上话语权,要求别人按他的“规范”行事,这可就强人所难了!
据我所知,大多数老先生做学问,并不上网看别人怎么说。现在这样做恐怕不行了。因为你不上网看子居与网友讨论的帖子,不知他们讨论中使用了哪些资料,不知什么时候你就可能有“抄袭”他们之嫌!
以前“山大王”会讲:“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现在子居当起了网上“山大王”,学者无论是否上网,无论是否从网上过,都要留下“买路财”!即必须注明:此观点“子居与网友曾经讨论过”,或此材料“子居与网友曾经使用过”。
不客气地说,子居现在已经表现出一种“自大狂”,以为天下人都不会看书查资料,那些老先生同样也不会看书查资料,只有你自己才会看书查资料,所以他们必须上网看你查到的资料,才能写文章。
前面讲,许多学者研究学问,并不上网看资料。如果他们从此以后真的开始上网看资料,你那种聊天式的方式,让人家的论文怎么注明出处呢?让人家注上“此观点子居曾经最先提出,参见某年某月某日子居与其网友的聊天”,这样好吗? 以最近发生的事情而言,5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的文章,对清华简《保训》有关的释读和《保训》的内容提出一些质疑和疑问。文章一发表,子居从旁杀出来,说此文同他与网友的讨论多有“雷同”,涉嫌抄袭了他与网友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个冗长的“雷同”对照表,证明姜先生抄袭了他们的讨论。其网友们也群起而哄之,大肆诟詈,有似骂街。并到处转帖“清华简引出古史学界丑闻,教授 博导涉嫌抄袭网友考证”等等。呵,什么时候见过这阵势呢! 但看过那冗长的难以卒读的所谓“雷同”对照表,却很难看出真有什么“雷同”之处。甚至连完全相反的观点都列上去了,子居及其网友是咋理解的呀? 如:姜文提出此篇以题为“宝训”为宜,而不应题为“保训”。网友子居指责姜文抄袭了网友的帖子:听说“恐坠宝训”的“宝”就作“保”。 如果姜先生看到了这种新的资讯,为什么还犯傻提出将《保训》改为《宝训》,而不提出“恐坠保训”不应改为“恐坠宝训”呢。因为“保训”也可以解释为文王做太子的时候,太保对他的训诫。这样解释不是更加合理吗? 再如:姜文提出:如果《保训》是后人的追述或假托,那便不能据此篇判定“周文王在位期间曾自称为王”或“即位之初即已称王”。子居称他已在好多帖子中多次“质疑”,认为该文大致属于春秋中期。指责姜文抄袭了他的观点。 其实,这两种“质疑”,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此简是西周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即使是春秋时期也有很好的价值,即使不能证明文王即位便称王,也有很好的价值。通读姜文,他的疑问和潜台词无非是说:由于这批简获取渠道的特殊性,我们现有的鉴定手段能否绝对排除用高技术手段和高知识含量的造假的可能性。这其实也反映不少人的疑虑。这个意思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就能读出,子居及其网友咋读不出这个意思呢?怎么突然窜起来说姜文抄袭了你的观点,姜文的观点真的和你们“雷同”吗? 通观那篇冗长的“雷同”对照表,也许有一句算是“雷同”的。姜文中说:《保训》结语“曰:不足,惟宿不羕”句,与《逸周书·大开》结语“惟宿不悉,日不足”应该也有关联。子居也有此句辑文,并搜索到与此辑文相关的多条文献资料,因而他与网友断言姜先生不可能从李学勤等先生的文章中辑出“曰:不足,惟宿不羕”这句话,是抄袭了他们的辑文和材料。 姜文文章中说的是“根据几位学者的引文,辑出《保训》的大致简文”,其中赵平安教授的文章中明明写道:末了告诫说:“不足,惟宿不羕。”这句是说,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够,就会导致不祥,招来灾祸。是从反面儆诫,故用“曰”另起,有强调意味。这句话很难懂吗,怎么就弱智到辑不出“曰:不足,惟宿不羕”几个字呢? 至于要查“曰:不足,惟宿不羕”这句话与现有文献的重合率,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查“惟宿不羕”四字,“惟”是发语词可不查,而查“宿不”,不出一两分钟便可从《四库全书》电子版中查到相关资料。这种“e考证”的方法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大多数学人都会操作,人家为什么非要上网看你查到的材料呢?为什么非要人家注明你的首发权呢?这是不是太霸道了呢? 或者退一步讲,人家即使不懂得现代化的《四库全书》电子版的搜索方法,《逸周书》是本常用古籍,几乎大家都有标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