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10|回复: 0

去余鼎所見齊或櫅字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4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若蝶之慕 于 2018-1-15 01:18 编辑

去余鼎”所見“□(齊、櫅)”與史牆盤、(疒興鐘)所見“櫅”字殊不相同,與甲骨文所見之字同形。“去余鼎”原文構體與金文“喿”相似,只是从厽與从品之不同。銘文所見三“厶”乃是系於木上。故此字當改釋為“(上)厽(下)木”。《字彚補》以為同“素”字。我們認為此字當可讀作“鄵”。段玉裁《說文注》:“《玉篇》云:‘厽,《尙書》以為參字。”《集韻》:“鄵,倉含切,音參,義同。”又古文从口與从厶字常相混,如“和”與“私”二字即為一例。古文“參”字也有作从品字。《春秋·襄公十七年》:“鄭伯髠頑卒于鄵。”注:“鄭邑。”《玉篇·邑部》:“鄵,鄭地。”如是,則春秋以前本有“鄵國”。春秋初,鄭國强盛多有開疆辟土之事,或許“鄵國”是為鄭國所滅而成為其附属之城邑。銘文“子”字,金文少見,或可視為一國之文字。據此,“去余”當是鄵國之一代國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3:00 , Processed in 1.0604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