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13|回复: 29

“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姜广辉新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



姜广辉 发布时间: 2009-06-08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一作伪与防伪之博弈

  古代竹简文献作伪突出表现在《古文尚书》上,说起来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成帝时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献给朝廷,当时即被识破。而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却蒙蔽了后世无数大学者。南宋时朱熹虽然怀疑此书为伪书,但又担心因此“倒了六经”,所以其弟
子蔡沉作《书集传》仍把它当作“圣经”。明中叶梅鷟作《尚书考异》,抉发梅赜《古文尚书》之伪,但因其考辨方法的缺陷而不能完全起到证伪的效力,直到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来,由于其考辨方法的卓越,才使《古文尚书》是伪书成为定谳。需要指出的是,阎若璩考辨伪《古文尚书》所取得的成就,依靠的是传统的古文献学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可惜今日学者对这样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利用,甚至完全忽视。

  那么,现代是否还会再次出现《古文尚书》造假的可能呢?我们认为,从动机上说是绝对有可能的。近年竹简文献的价格已经炒成天价,这足以激起一些人作伪的热情。当然,今人要造出足以乱真的假简,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它需要有高技术手段(例如能通过碳14技术测定)和高知识含量(较高的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文献学、古代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显然这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必须有若干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的合作,以及高经费的投入(此即所谓“三高”作伪)。虽然有这样的那样的困难,但并不意味着绝对做不到,民间藏龙卧虎,什么样的人物都有,绝不可小看。更何况“竹简热”已经“热”了十多年,如果作伪者同时起步,时至今日,以他们所积蓄的能量和经验,很难说不能上演一出新编伪《古文尚书》的闹剧!而这正是今天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所深以为忧的。这正如古语所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作伪与防伪的反复博弈中,防伪的一方若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就可能铸成大错,付出沉痛的代价。

  这里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以现在对这批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而非经考古发掘得到的“清华简”所做的鉴定,能否绝对排除其为今人伪造的可能性?我们的回答是:不能。为什么?这是由竹简文物鉴定的特殊性决定的。

  现在鉴定古代竹简的方法,基本是两种:一是靠专家的直觉经验判断,二是靠碳14的技术测定。两种方法中,又以专家的直觉经验鉴定为主。竹简文物的鉴定不同于一幅古字画或一件古瓷器的鉴定,后者是以整体呈现给鉴定者的;而竹简文物往往是由批次计算的,一批竹简文物经常有一两千支竹简,而由专家组成的鉴定会通常只开半天或一天,这样一来,除少数样简经专家粗读辨识外,绝大部分竹简只是看看外观和字体而已。这就是说专家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所做的判断只是在竹简的外观和字体上把关,并没有全面有效地从文献的内容上设防。就拿这批“清华简”来说,2388支简,整理小组说全部破译需要十年。一批需要十年才能破译的竹简,却要求专家在半天或一天之内做出真伪鉴定,这也许神仙才能做到!一言以蔽之,此种竹简文物鉴定方式的缜密性是有待认真检讨和改进的。

  至于以碳14测定作为防伪措施,也同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保障,这里不拟多说。

  从理论上说,以上两种方法并不能做出绝对肯定的鉴定结论,这使许多研究者心里并不踏实。那么我们对这批竹简应抱持什么态度,还应采用什么办法进一步来确定其真伪呢?

  (一)现在既然不能绝对排除“清华简”为今人伪造的可能性,那对“清华简”的真伪就要做双向思考,而不是单向思考。回顾历史,在正常的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中,从不排斥“怀疑”和“质疑”,“怀疑”和“质疑”反倒可能促进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科学都是如此。因此对来历不明的竹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存疑的警惕,恰恰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态度。

  (二)我们以为,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而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弄清这批竹简的真实来历。如果这批竹简文献是真《古文尚书》和《乐经》等,那我们更需知道它出自哪里,给历史和后人一个明确交代,而不能再像前人那样将《古文尚书》问题弄成一笔很难理清的糊涂帐。

  (三)在我们看来,传统的文献考证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于“清华简”内容真伪的鉴定而言,在方法论上仍有其价值,甚至还有某些优长之处。因为相比之下,现代作伪者若造假,困难的可能不是让竹简通过碳14检测,也不是会认、会写古文字,并能把它设法写在竹简上,困难的恰恰是如何编出竹简的内容,并使其表述方式符合规范,其思想内涵合乎义理。由于在这方面需要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综合性知识,特别是有关史书笔法的知识,而这些正是造假者尚一时难以掌握,往往容易露出破绽的地方。这就需要学者独具只眼去辨识它。传统的古文献学和思想史的考辨方法的意义在于:如果竹简其他方面都“对”,而从简文内容上能发现其中若干确切的作伪破绽,则此竹简涉嫌“高级”作伪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这种方法可以增强现代学者防伪的“免疫力”,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发表于 2009-6-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算是另一版本的“層層迷霧清華簡”吧,終於新鮮出爐~~~

发表于 2009-6-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有重要信息,清華簡也是從香港文物市場買回來滴噢~~~

以现在对这批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而非经考古发掘得到的“清华简”所做的鉴定,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09-6-8 12:12:03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6-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為啥清華那邊要說是人家捐贈的?這樣更有面子麼?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平生先生早就说过这批简在香港,不奇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捐赠要看是谁出的钱
发表于 2009-6-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盜墓啊盜墓,究竟要把考古帶向哪裏去?

~亂世需用重典呵~

发表于 2009-6-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簡帛網有人說清華簡是國內某位知道此批簡的價值不忍流出國門所以假託清華校友之名捐贈的根本沒流轉到國外去,現在又有這個新版本說法:還是從香港文物市場買來的。◎怪不得人家要來這麼多疑吶?上博簡從文物市場買來的就有人發現了“層層迷霧”麼?這批要是還是從那兒來的,那何止“層層”呀,簡直“彌天大霧”嘍~~~前一批偽造得好,賣了好價,再生産一批,同樣求個高價~
发表于 2009-6-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出土材料往往与传世文献有不合之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揭示的不在少数。原因很复杂:传世文献屡经传抄误讹、后世经师有意篡改等等。当然,也不是说地下出土文献一点问题没有,两者应该相互参照,但从逻辑上讲,单从版本上考虑,似乎出土文献更为可靠。

姜先生以《保训》几处语言不合文献来立论,怀疑清华简可能为现代人伪造,尚需更为有力的证据!

发表于 2009-6-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假者把裘先生等古文字权威都蒙住了,这说明他们比裘先生等水平高,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那我要拜造假者为师了,既能学学问,又能攥到大钱。

造假者水平再高,但还是被姜先生抓到了“史无前例的硬伤”,说明造假者的水平不如姜先生高,这应该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吧。

好像电影里都这演,某些比较厉害的武林高手接连被一个邪派高手干掉,马上就要掌管武林,最后出现一个最厉害的正派高手把邪派高手干掉,拯救了武林。姜先生应该就是这最后的高手吧。

那我是不是该拜姜先生为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1:49 , Processed in 1.0652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