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71|回复: 4

关于“大道廢,〔安〕有仁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李学勤先生那个谈清华简的视频,留意到先生说“地下材料未必一定比传世版本更好”,我就想问问诸位方家这方面是否有比较好的例子呢?

我就突然想到 “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國)〔邦〕家昏亂,〔安〕有忠臣。”——虽然说帛本和简本都比传世本多了个“安”或者“案”字,但是否就表示简帛本就一定更符合《老子》的原貌呢?我总觉得按传世本,这四个对比都说得很通,很畅顺。而如果加“安”字的话——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國)〔邦〕家昏亂,安有忠臣——这三个对比仍然是通顺的,而“智慧出,安有大偽”这句就感觉不是很妥,关键在那个“大”字,觉得别扭。如果是“智慧出,安有伪”,逻辑上就比较通顺,有个“大”字的话,则“智慧出,有大伪”才是语意贯通。在下对《老子》和古文献学所知都非常少,胡乱发表些意见,请各位指点一二。

发表于 2009-6-27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出,有大伪",是后人加的,郭店简本好象没这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确实简本没有这句呢。但帛本还是有的,“智慧出,安有大伪”,还是有说不通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找到一篇张立文先生的论文,里面认为“安”“案”是“何”的意思。

简本《老子》甲、乙、丙,笔者认为是据不同本而摘抄(注:参见拙作:《简本〈老子〉与儒家思想的互补互济》,完稿于1998年6 月30日,惜出版较缓,未与读者相见。),非甲、乙、丙可缀合为完整《老子》。今本“大道废,有仁义”,简本《老子》丙作“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安”帛书《老子》甲本作“案”,乙本作“安”。《说文》案“从木安声”,“案”、“安”同声系相通。王引之《经传释词》“安案”条曰:“《易·同人·正义》:‘安,犹何也。’颜师古注《汉书·吴王濞传》曰:‘安,焉也。’宣十二年《左传》曰:‘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安、焉,亦何也,互交耳。”“安”若训“何”,其意是大道废失了,何有仁义?换言之,大道存而不废,便有仁义了,即有道便有仁义。河上公恰做如是理解:“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注:《俗薄第十八》,《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第73页。)这是对有道和仁义的价值理想的期望和倡导,是对废弃大道和仁义的现实社会恶逆的谴责和批判。 ——略论郭店楚简的“仁义”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立文对河上公的解释确实搞反了,河上公的版本没有“安”字,跟通常的理解是一样的。

“安”字的解释,确实如楼上所说。

信不足,有不信!
  严可均曰:“信不足”,河上、王弼“足”下有“焉”字。“有不信”,王弼“信”下有“焉”字。
  王念孙曰:案无下“焉”者是也。“信不足”为句,“焉有不信”为句。“焉”,于是也,言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是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则君赋歛焉不穷。”言赋歛于是不穷也。……后人不晓“焉”字之义,而误“信不足焉”为一句,故又加“焉”字于下句之末,以与上句相对,而不知其谬也。谦之案:王说是也。惟王知下“焉”字当衍,不知上“焉”字亦疑衍。御注、邢玄、庆阳、楼正、磻溪、顾欢、高翿各本,上下句均无“焉”字,与此石同。

小子无知,让方家见笑了不过感觉“安”作“何”的说法流毒不浅啊,网上不少说法是传世本是篡改老子,只有简帛本是老子真传云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1 17:23 , Processed in 1.0598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