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01|回复: 8

[转帖]听李学勤先生谈清华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9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嘿嘿,从水牛兄的博客转的
http://www.shanggu.org/go/33980.html

这两天北京持续高温,阳光劲道十足,不过该干啥还得干啥。

昨天下午和几个同事一起去自然科学史所听李学勤先生介绍清华简的报告。这次报告是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举办的“中法学术系列讲座”第100回,据组织者介绍第1回报告,也是请的李学勤先生,题为《简牍帛书的新发现与新的研究方法》。



李先生的题目是《清华简的发现与研究》。他先简单介绍了清华简的发现与目前的整理情况。清华简是2008年7月15日由校友捐献,共2388枚。但此前一年多时间,李先生已获悉消息。当时假简极多,李先生看了约50多批,有时看一天,一只真简也没有,所以他感到发现清华简实属万幸。

清华简刚到清华时,被喷洒化学防腐药品、用塑料膜包裹,已发生霉变,因此从2008年7月15日至10月22日,第一工作阶段的中心就是“抢救性保护”。工作人员用小毛笔细心洗涮去简表面的污物,清洁后再泡在食堂用的大不锈钢盒中。清理后,简上字迹清晰,并可见其上的朱丝栏(据鉴定为朱砂勾画)。

除抢救工作外,清华大学还联合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学者对这批简做了鉴定。据AMS(加速质谱仪)碳14测定,简的年代为BC305±30,约为战国中期偏晚。简质地为钢竹,装简的漆盒质地为枫杨。简的保水率为400%,据说这一保水率,伪造的简无法达到。

2008年10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工作阶段告终。从2008年11月9日至11月14日,清华学者开始去全国各地,参观简牍研究保护单位,学习保护、研究方法。从2008年12月25日至2009年1月12日,按照专家提出的“缓脱水、快照相”六字建议,开始不脱水照相工作。这与上博简照相不同,上博简是脱水后照相的。

清华简最长46厘米(约合战国2尺),最短10厘米,其内容主要是“经、史”类古书。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出土文献大发现,孔壁中书和汲冢竹书,李先生认为清华简可与之媲美。清华简有类似《尚书》的篇章,如有《金滕》;而纪史的部分与《竹书纪年》不同,其所述时代从周初至战国前期而已。2009年3月后李先生及其团队开始清华简的释读工作,通看一遍,花了3个月时间,李先生说经过通览,有重要发现,可以说是惊人的。

这“惊人”的发现之一就是大家都已熟知的《保训》。《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已有研究文章发表,《文物》2009年第6期会刊出照片及简报。《保训》共11支简,长28厘米,仅缺第2支简的上半部分,约少12字。其内容是文王五十年临终前授遗言于武王的事迹,讲了舜和上甲微的故事,让武王要重视“中”。李先生放出简的照片,其字体与郭店老子(惭愧,俺只看了一点郭店老子)相比较板滞,简的两头较方,看不出明显的梯形。

“惊人”发现之二是“周武王时的乐诗”,简题为“旨阝夜”,很费解的两个字。李先生认为旨阝当读为“耆”,即耆国、黎国,夜可读为“咤”,意为舍爵。所述为武王八年,伐耆胜利后,举行饮至之礼,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公甲、师上父等人酬献赋诗之事。李先生认为据此可知,宋人提出《西伯戡黎》之西伯为武王之说是正确的。篇中述武王对毕公“作歌一终”,周公对武王“作祝诵一终”,周公所作之诗与《唐风·蟋蟀》相近,大抵是训诫武王要居安思危。李先生觉得周公作诗与《蟋蟀》相近,是个极有趣的问题,他推测唐为尧之故地,尧称伊耆氏,武王也曾“不下车”封尧之後于黎,故周公在武王伐耆后所作之诗,可能为唐人所歌咏而流传下来。

报告后,大家问了些问题。别人问清华简有无加入“中国古籍名录”的计划?清华简出土地点在哪?清华简中有无科学史资料?李先生说,加入“中国古籍名录”自然是好事,但未整理完,内容尚不了解,还不用急。至于出土地点,是一点也不知道。这批简严格说是“战国简”,但出土于楚地的可能性最大,楚地的地下水和楚人墓葬制度有利于简的保护。科学史资料,没有专门的篇章述及。组织者让李零先生问一个问题,他请李先生再解释下“旨阝夜”,李先生说简文中有“夜寿”二字,寿可读为酬,故将夜解释为舍爵。

俺也问了一个问题:据西周金文,周人重视“德”,西周文献可为佐证,《保训》为何独提出“中”呢?李先生说《保训》中,也有“降三德”,此外其他简文中“德”字也比比皆是。

来听报告的人很多,有很久未见的南开以色列留学生尤瑞。还有在饭否上认识的小朋友“叶某”和“喓儿”,大家闲谈一会儿,真是“后生可畏”。相见之下,明白了“叶某”称老牛的原因 俺这头水牛显得名不符实喽。

在听报告时,我也拍了PPT上展示的清华简甫到清华时被塑料膜包裹的照片,及《保训》11支简的大致形状,不过俺没有发布的权力,且效果较差。大家等着看《文物》第6期吧。俺个人还是喜欢看甲骨文和金文,对殷商、西周的历史、制度感兴趣些,清华简略知一二就行了,不过期待其中“竹书纪年”部分

发表于 2009-6-3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早年很长时期曾协助侯外庐先生工作。现在高年,也应当以传道为己任,不单作大学者而已。

俺也问了一个问题:据西周金文,周人重视“德”,西周文献可为佐证,《保训》为何独提出“中”呢

要明了,文王、周公还都是当时学者,其才学足以对术语名词进行界定规范。

夫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如果从我们的理解,孝是德的外延,这里存在着逻辑概念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间:

李先生早年很长时期曾协助侯外庐先生工作。现在高年,也应当以传道为己任,不单作大学者而已。

俺也问了一个问题:据西周金文,周人重视“德”,西周文献可为佐证,《保训》为何独提出“中”呢

要明了,文王、周公还都是当时学者,其才学足以对术语名词进行界定规范。

夫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如果从我们的理解,孝是德的外延,这里存在着逻辑概念的问题

云间兄以自身为典范,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向俺们证明了“道学”是如何无视事实存在、并坚持要对事实进行歪曲的

发表于 2009-6-30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是俺克星啊,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俺们,都行

发表于 2009-6-30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嘿,说道自身,就得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间:

哥们是俺克星啊,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俺们,都行

问题在于,兄台要命也不如俺行,所以只有挨砸呀挨砸

当然,兄台如果考虑放弃“道学”,多尊重事实,多些客观的话,或许确实会有所成,也说不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间:
嘿,说道自身,就得中了

以为是考状元啊,还“得中”了

发表于 2009-7-4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李先生已然“富态”这么多!遥想20年前,在下陪侍李先生给本科生做学术报告,那风采……

 

发表于 2009-7-5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是考状元啊,还“得中”了”!

哈哈!子居啊,我看考状元没那么要紧!老徐还是看中你手中的那面“小旗”!“小旗”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0:11 , Processed in 1.0618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