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也搞清华简:《保训》戾故清华简伪
大大乐
清华简面世后,让许多专家激动,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学界和社会牵涉其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不少,迄今已将清理的《保训》部分公开发表,引来众多专家进行研究,意见纷纭。研究的中心和专家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字句的解读上,也有部分专家从内容的句式习惯等细节上分析此简还是存有较大的疑问。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界之外的人员同样关注清华简,我这个农民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曾看到有一家时装店的玻璃窗上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当温饱成为过去,人们必将有新的追求”,这也正是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和阶层普遍对其它领域抱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其缘坦坦,其思荡荡,旦凡稚朴,罪不当诛。更况农民也搞清华简,并非全无优势,有些意见还慧眼独具,如从《保训》内容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发现其乖戾之处,就为批判清华简的一条新路。
所谓历史的真实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座标作用之下能够确定的具体时点。在研究历史的真象过程中,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社会事件结构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中国人研究历史的习惯多以时间为柚心,而对于空间结构的考虑相当缺乏,只注重线索的时间连接,不关心事件所处的空间位置,从而造成中国史学长期处于低水平混乱状态。当前主流专家对清华简的研究同样在这种不良习惯的作用下,延续已往的错误。
《保训》之戾在于一文之内同时以周文王之语讲述三个不同的典故,当成周文王死前对武王的政治遗言。
黄帝的出现年代较晚,《左传》中才有,其时其它史料都没有讲黄帝。孔子讲舜,但不讲黄帝。《庄子》、《孟子》讲三皇五帝,也是没有讲黄帝的。《尚书》、《逸周书》也不讲黄帝。更晚的《世本》、《大戴礼记》才讲黄帝。清华简的年代定位在战国晚期,也不应讲黄帝。特别是《保训》的行文格式和《逸周书》极为相似,而后者没有,因此《保训》中出现黄帝不正常。
舜在历山的事《尚书》上有,更晚的《墨子》才有提到。孔子、《孟子》讲舜,但都不提历山之事,其它战国史料就没有了。《逸周书》不提舜。
上甲微的典故出现就更晚了,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史料中都不提上甲,《山海经》、《纪年》中才有,西汉时才讲得具体。
只有到了司马迁时期,才有了完备的同时讲述以上三个典故的史料记载,可见古人形成黄帝、舜、上甲这样的历史时间先后次序的观念是到了西汉时期才能够正式确认的年代,而在此之前的分散于不同史料中的零星记录,都不能充分证明当时的古人对这个历史时间的顺序排位有了成型的认识。《孟子》当中记载了孟子区分舜和周文王不同的一大段讲话,说明当时社会上是有人认为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的,不加区分,而孟子进行了一点考证,说两人不同。周文王的历史时间排序在孟子时代都还有争论,也是到了西汉司马迁时,这个争论才平息下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国史学,没有了百家争鸣。但是这种官方强化的统一并不能改变古史史实的真实位置,我就主张舜和周文王为同一个人。试想,如果孟子时期主张文王和舜为同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