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223|回复: 48

李零《說清華楚簡〈保訓〉篇的“中”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

李零:《說清華楚簡〈保訓〉篇的“中”字》,《中國文物報》2009年5月20日7版。
http://news.idoican.com.cn/zgwwb/html/2009-05/20/content_36130095.htm

北京大学 李 零

    最近,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楚简格外引人注目。我到清华开过两次会,看过两次简,得到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热情接待。

    目前,简文尚未公布,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分别撰文(李学勤《“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赵平安《解读清华简:〈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并见《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12版“国学”),向学界介绍了其中的《保训》篇。有个学生拿他们两位的文章给我看,问该篇的“中”字是什么意思,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发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大家深入讨论。

    李学勤先生说,“这篇简文完全是《尚书》那种体裁”,内容是“周文王遗言”,周文王向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讲了两件史事,一件是关于舜的,一件是关于上甲微的。

    赵平安先生说,“《保训》的体式与古文《尚书·伊训》相似……若参照《伊训》,《保训》也可以叫做《文王之训》。它极可能是《尚书》的佚篇。今天所能见到的《周书》,最早的莫过于周武王,这篇《文王之训》,无疑应踞于《周书》首篇的地位”,此篇有三个典故,一个讲黄帝,一个讲舜,一个讲上甲微,讲“中”的两段之前,还有讲黄帝的一段。

    李先生引用的简文,主要属于后两段:

    (1)“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2)“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

    大家都熟悉,《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并云:“舜亦以命禹。”这与《保训》周文王所说有所不同,不过孔子确实重视中道,其孙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关的话,然后做了专门的发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如何,《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很值得探索研究。

    谈到这里,自然难免牵涉到宋儒的“道统”论。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开首即讲“道统”,他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子说的舜授禹之言,见于东晋以下流传的《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保训》简的图片和释文,不久也会公布,供大家研究。

    这一材料应该怎么理解,我想讲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第一,我认为,《保训》所述虽为西周之事,但从文辞风格看,应属战国讲述的西周故事,不是当时的典谟训诰,而是拟古之作。

    第二,“道统”是宋儒虚构的儒学正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唯此三子独得真传。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也不能反映早期儒学的丰富性。孔门最重要的人物是颜渊、子路和子贡,曾子只是最晚的学生。

    第三,宋儒所谓“中”,《尧曰》之“中”也好,伪“十六字心传”之“中”也好,《中庸》之“中”也好,都是哲学概念,而简文的“中”是一种器物。两者是否有关,还值得讨论。但无论如何,宋儒并不知道简文所说的“中”。

    什么是“中”,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字的字形。

    “中”字,从商代到战国,写法一脉相承。其原始写法,一般有三个要素:

    (1)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道竖画,像一根标杆。

    (2)竖画的中间有个圆圈,表示这个杆子的中点(两端之中)。甲骨卜辞多用方笔,写成方框;铜器铭文多用圆笔,写成圆圈。无论方圆,都不把中间填实,因而有别于“十”字。

    (3)圆圈的的上下皆有旗斿,

发表于 2009-7-16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文物報也有電子版嗎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中庸之道

………………

而这一转向,我认为对于传统的“中”观念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在殷代的“王立中”之中,

“中”实际上就是“政(权)”,

而这种“政”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天)命”,故它不包含后来孔子所讲的“政者正也”之义。而与之不同的是,周代的“天命靡常”之说恰恰就是要否定殷代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而代之以新的合法性依据,这就是“德”(尽管周代在形式上并没有放弃“天命”说)。而“敬德保民”的提出意味着:1、“政者”应该“正也”,不“正”则不能“政”,这样“中”便获得了“正”的含义。2、而“正”一旦成为“政”的合法性依据,则意味着“民”的价值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若为政不以其德,则“众星”即“民”就可以不“共之”。“众”成为判断“政”是否“正”的一个实践标准。3、从伦理学角度看,周代的“中德”观念既包含了对行为主体的道德动机考量,如《周易》的“有孚中行”思想,便是把“孚”即“诚信”看作是“中行”的内在根据,同时它又包含了对行为本身是否合乎规范的伦理考量,这就是把“中德”的标准放在是否“中礼”。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kzsxyj/ch0010.htm

陈科华 著:《孔子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
中國文物報也有電子版嗎

網上貼過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國文物報》的電子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越說越靠譜啦~
发表于 2009-7-16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连李零先生都介入了?

俺开始也是想小旗子来着,但那样弄解释太曲折了,因此现在俺认为基本就没有成立的可能。

所以俺才从读音上直达“众”字

东山兄坚持不放弃也没用哦,无论引多少文章来解释,讲不通就是讲不通,敷陈无用

发表于 2009-7-16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铎:
貌似越說越靠譜啦~

是越说越离谱吧?东山兄一定是打错字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零先生說:……是权力的象征。

呵呵~

发表于 2009-7-16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铎:

李零先生說:……是权力的象征。

呵呵~

这跟哪位先生说的没关系吧?

东山兄不愧是山东滴哦,有权威崇拜情节。

李零先生好像是反对权威崇拜滴哦

发表于 2009-7-1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果是权力的象征

为什么不在尧和夏王那里?

记得这话俺都问过很多很多遍了、很多很多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0:40 , Processed in 1.0633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