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9-7-12 13:02 编辑
月离于毕、月离于箕与陶寺古观象台
《诗经·小雅》云:“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利用这个说法预报下雨的典故。毕,即毕宿五,在地球上的视星等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按照通常的理解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月亮靠近毕宿五的时候,就会下大雨。
但是这种解释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毕宿位于黄道的附近,而月亮每个月都会沿黄道附近运动一周,也就是说每个月都会经过毕宿一次,但是显然大雨不可能每个月都在特定时间降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学者认为,可将“月离于毕”的“月”理解为满月。“离”解释为“附着”、 “靠近”。
也有研究者说,“月”应理解为“残月”,“离”字可以理解成
“失去”或“消失”。并指出,其实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也把毕宿对应的星座与雨季联系起来:古巴比伦人认为毕宿对应的是“天牛”,为降雨之星;而古埃及人则总结出,每当毕宿和太阳同时升起时,雨季就开始了。
关于“月离于毕”的年代,有人讲,大约是在周朝至春秋中期,即公元前900一前500年的时候。也有人说,是在3000年前。更有在4000年前的说法。
然而,以上诸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于史无据。中国古代以观测昏、旦中星为主。而昏、旦中星显然与满月、残月无涉。
我们认为,上述说法中,将“离”字理解成
“失去”或“消失”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可以和旦中星相联系。而可以旦中星相关联的“月”则是下弦月。
月离于毕模拟示意图
也就是说,“月离于毕”可以这样解释“黎明时分,下弦月与毕宿五同时处于正南方的天空中,随着太阳的升起,从地面上看去,天空越来越亮,下弦月与毕宿五则因逐渐看不清而消失在视野里”。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阴历的二十二、三前后。经过天文学计算,距今4500年前的此种情况,对应为农历六月中旬,即“大暑”节气。这一时期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正好与“滂沱”相合。
根据这个思路,再来看《春秋纬》中“月离于箕风扬沙”的说法。该书可能为公元5年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前后写成,作为纬学著作,它是汉代人对春秋时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经书的谶纬附经,其中一部分的内容与星占有关。
箕,即箕宿三,是全天第37亮星。“清晨时刻,下弦月出现在位于正南方天空的箕宿三附近。随着太阳的升起,天空越来越亮,从地面上看去,下弦月则因逐渐看不清而最终消失在视线中”,这正是“月离于箕”的最合理的解释。与此对应的时间应在距今4500年前的大寒节气。此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强大的北方冷空气时常夹带着沙土袭来,正是“风扬沙”的景象。
月离于箕模拟示意图
箕在大寒、毕在大暑的星象距今年代表
廿四节气
|
年代
|
日期
|
恒星时
|
时刻
|
时间
|
星宿
|
星名
|
赤径
|
距今年代
|
大寒
|
2015
|
1.20.
|
7h56m14s
|
昏
|
6h18m
|
箕三
|
εgr
|
18h24m10s
|
4478
|
大暑
|
2015
|
7.23.
|
20h01m40s
|
昏
|
4h21m
|
毕五
|
αau
|
4h35m55s
|
4532
|
综上所述,关于“月离于毕俾滂沱,月离于箕风扬沙”的含义,不妨理解为:当黎明时分,下弦月和毕宿五共同位于正南方的天空中时可能会有大雨,而当清晨时刻,下弦月出现在位于正南方天空的箕宿三附近时则可能会遇到大风天气。
“月离于毕”,即“大暑”节气黎明时分,下弦月与毕宿五同时位于的正南方的天空中。“月离于箕”,即“大寒”节气清晨时刻,下弦月出现在位于正南方天空的箕宿三附近。经过天文学计算,它们的距今年代都在4500年前。这一时间点正与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的年代重合。
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的时间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的时间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的时间为春、秋分。
另外,第3个狭缝看到日出的时间为大寒节气,第11个狭缝看到日出的时间为大暑节气。由此看来,“月离于毕俾滂沱,月离于箕风扬沙”很有可能是由距今4500年前生活在山西襄汾一带的先民总结并流传下来的。
陶寺古观象台日出通过狭缝日期表
狭缝
序号
|
日出通过
狭缝日期
|
间隔
天数
|
公历中的
节气日期
|
|
12
|
6.21
|
|
6.21
夏至
|
|
|
32
|
|
|
11
|
7.23
|
5.20
|
7.23
大暑
|
5.21
小满
|
|
22、24
|
|
10
|
8.14
|
4.26
|
|
|
|
19、16
|
|
|
|
9
|
9.2
|
4.10
|
|
|
|
12、13
|
|
|
|
8
|
9.14
|
3.28
|
|
|
|
11、10
|
|
|
|
7
|
9.25
|
3.18
|
9.23
秋分
|
3.20
春分
|
|
11、10
|
|
6
|
10.6
|
3.8
|
10.8
寒露
|
3.5
惊蛰
|
|
8、9
|
|
5
|
10.14
|
2.27
|
|
|
|
17
|
|
|
|
4
|
10.31
|
2.10
|
|
|
|
18
|
|
|
|
3
|
11.18
|
1.23
|
|
1.20
|
|
33
|
|
大寒
|
|
2
|
12.21
|
12.21
冬至
|
|
|
|
|
|
陶寺古观象台模拟观测结果示意图
参考资料
1.刘子芝:《月离于箕风扬沙的意思是什么?·爱问知识人好评回答》,2017-05-09。
2.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天文史话》编写组:《天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07月。
3.李维宝、陈久金:《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发掘》,《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第4卷,第3期,2007年9月。
4.何驽:《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古代文明(辑刊)第6卷》,2007年。
5.许剑伟:《寿星天文历(V5.05)》,网上下载。
6.《Stellarium_0.19.0》,网上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