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17|回复: 0

汉语汉字发展论---第4章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4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从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多音节语言存在着音型相对较少、存在扩词局限性、单词的相对贫乏、语法繁多死板、随着一词多意的单词的增多,越来越难于学会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导致第二阶段的语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迫使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这些缺点。在克服这些缺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允许大量“一音多意词”、“同音异意词”存在,并不断缩减多音节词的音节和创建单音节新词。从而使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发展成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

在多音节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有如下4种情况,使“同音异意词”不可避免地出现:

1、当着人们对于一个陌生物,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时,人们就会暂时管它称为“好像某某的物”。 称呼得时间久了,这个陌生物就与“某某物”的名称同音了。

2、当着一个语音样式的词的音节数达到极限后,再有新事物就不可在此语音样式的基础上建立新词了,而这个新事物又与某一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关联,为此,就用与这个新事物相关联的老词来代替之,这样,这个老词就有两个含意了。但在使用中怎样把这两个含意区分开来呢?就在这个老词之前或之后,再加上一个注明式的词语。这样就成了固定式的词组了。有些这样的固定式的词组在语言中使用时间长了,人们发现,除了那个注明式的词语外,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和词的上下语句的关系,也可以把这个含意与另一个含意区别开来,于是就把那个注明式的词语省略去了(这就是利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这样,很多“一词多意(不算延义)”词,和“同音异意(不算延意)”词就出现了。例如,人们第一次发现一种鸟时,给这种鸟取名为“ying莺”,后来又发现了一种鸟,感到没有不重复的名字可取了,只好也叫“y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9:04 , Processed in 1.068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