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平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出版过《隶变研究》、《〈说文〉小篆研究》、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 |
各位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汉字。
刚刚逝去的2009年,在汉字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11月16日,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震撼开馆。这标志着我国文字保护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文字工作者,我特别感到高兴。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都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汉字五千年的文明。当我们涵泳汉字的历史长河,既“溯洄从之”,又“溯游从之”,才会真正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无限风光。
今天我就尝试给各位当一回向导,就汉字与文化做一些粗浅的讲解,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但各位若想真正过把瘾,还是要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去看一看,或者去国家图书馆,安安静静地读几本书。
这次讲解将围绕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承载、汉字的传播展开。 |
汉字是土生土长的文字
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汉字的产生与国家形成同时,大约在夏代。
在古人的心目中,文字的创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仓颉四目”((论衡·骨相篇)),“产而能书”(《淮南子·修务训》),是说造字的人长了四只眼睛,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会写字。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天上掉谷子,鬼神夜哭嚎。试想,那是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件啊!这些秦汉时代留下来的文字,至今仍闪烁着神异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怦然动容。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甲骨文已相当发达,离文字起源已十分久远。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于资料匮乏,特别是缺少正确的理论和途径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无数学者孜孜以求,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
近代汉字起源的探索,是从古文献、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着手的。古文献的记载零星不成系统,时代也比较晚出,但其中一部分,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