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华竹简”: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2010-06-08 赵兰英 《瞭望》新闻周刊 品读“清华竹简”
2008年夏季,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经一年多的抢救、整理、辨析,这批战国竹简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
年轻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博士后陈颖飞,满脸幸福,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非常幸运。2000年前,孟子、庄子读的书,我们读到了。”2008年夏季,清华大学获得了一位校友捐赠的战国竹简。经一年多的抢救、整理、辨析,这批战国竹简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它们系公元前305年前后30年间的书籍!这个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文化界。
“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延续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书籍是重要链条。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纸张;简策、卷轴、册叶、线装、精装;石刻、手抄、雕版、活字、电子……中华民族拥有书籍至少已经3600年了。竹简是战国至汉代通行的书写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因此,秦代以前的竹简,基本被毁。
在秦代以来的漫长历史上,关于竹简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发现,为数不多。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年间,鲁共王在孔子旧宅的壁墙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为战国时期文人所抄写的儒家经典,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等。但是,这些书的内容与当时流传的本子有些不同。对这批书的真伪,历代学者有不同意见。
竹简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是在西晋武帝年间。河南汲县一位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10万多根竹简。这批竹简为古体字,经过西晋文学家荀(曰字下面加助字)、束皙、和峤等人的考订,将古体字转为当时的楷书,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16部书,共75卷。
然而,无情的历史风尘,淹没了这些珍贵典籍。今天,这些竹书荡然无存,许多连传抄本也没有。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国墓中发现几根战国竹简,1957年又在河南信阳楚墓中发现了一批。但是,这些竹简断的断、烂的烂,无法辨清全部内容,数量也很少。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800余支楚国竹简,震动全国学术考古界。郭店一号墓位于纪山楚墓群中,此地为东周时期楚国贵族墓地。经整理和研究,800余支竹简中,730支上有字,记有《老子》《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等10种儒道学派著作。
1994年4月和5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两批竹简。经过6年的整理、保护、研究、检测,这批竹简被确认为2200年前的战国竹简,共有1200支,记有《易经》《诗论》《缁衣》《鲁邦大旱》《孔子闲居》《乐书》《性情论》《颜渊》《曾子立孝》《彭祖》《四帝二王》《性自命出》等81种先秦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方面的书籍,多为佚文。这批战国竹简的获得,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认为,其意义比建造一座博物馆还要大。
清华大学获得的这批竹简有2388支,属战国中晚期,已发现63篇先秦文献典籍。2008年10月,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博物馆的11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作用。”
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清华大学,视察这批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温总理说:“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不仅具有考古价值,还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是国家的国宝,民族的自豪,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与孟子庄子“同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