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79|回复: 1

关于甲骨的辩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7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在咱们区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就是围绕着一块 “新”发现的甲骨而发生的那些事

在这里我以一个收藏者的角度,发一篇关于甲骨辩伪的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讨论相互学习

小议“灼烧而成的甲骨文”(一)
据中国书法在线论坛2005年3月3日登载、安阳日报社记者刘志伟2005年7月25日报道: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对安阳考古工作站部分出土甲骨文和陶范运用数码式光纤显微镜检测后,认定晚商部分甲骨文字并非全部由刀子契刻而成,而是运用“灼烧”(灼烧过的金属针契刻)技术而成。在光纤显微镜下观察,不仅可以发现“契刻”与“灼烧”运“笔”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发现当年“灼烧”文字时产生的钙化部分与炭化部分的残存物。近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我作为一个甲骨文爱好者特别是一个仿刻甲骨文者,目睹这一消息很震惊。待平静下来,依据我近几年仿刻甲骨文的实践和对契刻甲骨文刀法的理解、研究;对我收藏甲骨文照片资料的分析;借地理优势观看甲骨文实物,尤其是结合朱院士所选于数码式光纤显微镜下拍的“灼烧”甲骨文“标本”照片,想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经过对晚商部分甲骨文观察、研究得知,当年“灼烧”文字时产生的钙化部分与炭化部分的残存物确实存在。但我认为,这些甲骨文字都是在刀刻的基础上又“灼烧”的(并非直接运用“灼烧”技术而成)。这可能是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为。如为彰显对契刻甲骨文字涂朱、涂墨;又如“刻兆”,即对灼烧后出现的兆枝再用刀刻,使其更清楚等等。
为把这一问题阐述清楚,在此有必要结合试验和朱清时院士所选“标本”对契刻甲骨文的刀刻痕迹、“灼烧”痕迹以及二者相互关系作以综合分析。
为便于阐述,我暂且对刀刻甲骨文字凹槽呈现出的一个角、两个面、三条线和横断面“近似直角三角形”给以命名,如示意图:
示意图
用刀刻成的甲骨文字与“灼烧”成的笔画,由于其使用工具不同、操作手法不同,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
一、刀刻甲骨文字凹槽的特点
1、单刀契刻(左侧刀)甲骨文字的笔画凹槽横断面是“近似直角三角形”。
刀刻甲骨文字,不管使用左侧刀还是右侧刀,因刀刃平面与被刻平面保持着一定的角度,刻出的凹槽横断面一定是“近似直角三角形”ABC [AB边、CB(被刻去)边是直角边],如示意图1、上海拍卖甲骨文图1、标本图1①
示意图1 上海拍卖甲骨文图1
标本图1①
2、刀刻甲骨文字字口(指刻槽,以下简称字口)两条线一条光滑、一条毛涩。
用刀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契刻甲骨文字时,横宽的刀刃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要侵入被刻平面,刻成的字口的两条线其中被刀刃切削而成的一条E线光滑且直(或弧);另一条D线则毛涩(在显微镜下看是毛涩的,用肉眼看也是一条比较光滑的直线)。毛涩的原因是:被刀切削下来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一小部分是受刻刀冲力影响硬从大块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掰下来的。人们平时所看到的甲骨文资料照片、甲骨文实物,甲骨文字口都是光滑的。这是因为当时刻甲骨文时,使用的龟甲(或牛肩胛骨)都是新的,硬度较高,又由于刻的甲骨文字笔画很细,毛涩不明显,一般肉眼看不出来。这就象看远山山脊线一样,看似一条光柔的曲线,实际走近山再看,却是比高相差甚大的山峰、山谷参差相连。D线“光”是相对而言的,“涩”才是绝对的。了解了这一特点,再看光纤显微镜下的甲骨文字口,就会一目了然。如示意图2、试验图1②、标本图2:
 
文章非原创
如有任何侵权行为请与联系,我将及时删除

发表于 2011-4-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3:15 , Processed in 1.0507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