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是由看到大家討論涉及秦漢簡帛中的“營=”、看法仍然不同(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753)而引起的。我覺得現在看來,“營=”當釋讀爲“營室”,應該已經是不成問題的了。“營”字下的符號“=”應看作“省代符號”,代替在此類文獻中常出現的成詞“營室”之下字,而與“營”字字形本身無關,亦無涉於“同義換讀”。
關於“省代符號”,在敦煌文獻以及後代其他抄本、刻本等中出現較多,研究者有不少討論,大家的認識也比較清楚。在時代更早的秦漢出土文獻以及先秦古文字資料中則甚爲罕見,以前大家釋讀時對“=”號的認識,不外乎合文、重文、性質介於合文與重文之間的所謂“包孕式合文”三種。至於“=”號還可以起“(省略性質的)代替”作用,以前則很少注意到,導致一些辭例的通讀出現問題。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在看到楊錫全先生揭示出秦漢簡帛中大量的“是=”應該釋讀爲“是謂”之後才逐漸清楚的。有關問題的討論,可參看本網楊錫全先生的《出土文獻“是=”句淺析》(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58)、《出土文獻重文用法初探》及其下楊錫全先生的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5)。
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西漢墓記陪葬物的6號木牘三次出現“卑=”:“□□尺卑=一具”、“尺卑=一具”、“會卑=一具”,“‘卑=’非是重文,皆表‘卑虒’”(《文物》1974年第6期70頁)。“卑”下之符號亦應看作“省代符號”,以代在遣策中恆與“卑”連言的之“虒”字。沈澍農先生《中醫古籍用字研究》150~151頁論抄本《醫心方》中的“省文號”,以“=”或“丨(丿)”代體“脈”、“府”“藏”、“云云”等常出現之字;其中“芎藭”或寫作“芎=”,跟“營室”之作“營=”、“卑虒”之作“卑=”,可謂如出一轍。
這類代替符號,所代之字有上文是否出現過之不同,導致研究者對其性質或有不同看法。上文出現過的(如《上博(六)·景公瘧》簡9“內寵”、“外=”之類),研究者或堅持將其看作特殊的“重文符”(參看張小艷先生《敦煌書儀語言研究》230-231頁)。我覺得,這類符號的實質,都是在一定語言環境中起“省略代替”的作用而非“重複”。這種“省略代替”,讀者要能理解,有的是依靠上文(可以看作臨時性質的“熟語”、“成詞”),有的則是依靠詞彙系統本身(同時有上下文所提供的語言環境)。將其統一看作“省代符”並與“重文”徹底分開,認識起來要清楚得多。
我跟一上談起這個問題時,最後他考我:
好比俺們以前上課記筆記,用以下符號:
大家猜猜是什麼意思?
,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1-12-8 13:54:2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