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61|回复: 8

[上博简] 上博七《吳命》簡4中的訛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博七《吳命》簡4:

孤吏(使)一介吏(使)(親)於桃逆(勞)其夫=(大夫),𠭯(且)青(請)丌(其)行。(荊)爲不道,胃(謂)余曰:“女(汝)周之(孽)子【簡4】

 

所謂“桃”字作,整理者以為是魯國地名,復旦讀書會疑讀為“郊”。“逆”字作,蘇建洲先生認為當釋“说明: image036”(蘇建洲《<吳命>簡4“桃说明: image036”試解》,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6),並認為“‘桃说明: image036’即《昭王與龏之》的‘逃珤’,皆為地名”。

今按,無論將所謂“桃”看作地名還是讀為“郊”,從文意上看均不順暢,緊接著的“勞其大夫”中的代詞“其”的前指也不明瞭。其實,只要將這兩個字看作訛字,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實為“楚”的訛字。為“逆”的訛字,不必釋作“说明: image036”。這樣,簡4中相關文句就應該作如下讀:

孤吏(使)一介吏(使)(親)於楚,逆(勞)其夫=(大夫),𠭯(且)青(請)丌(其)行。(荊)爲不道,胃(謂)余曰:“女(汝)周之(孽)子【簡4】

 

楚、荊所指相同。“(親)於楚”與簡3“青(請)城(成)於楚”意思相類。

“逆勞”,古書常見,不煩舉例。

 

請大家拍磚!

,

[此主题已被 一上示三王 在 2011-12-8 11:36:56 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7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笔顺上看,讹字之说恐怕有些困难吧?如果书手要写的确实是“楚”字,应当在写完左边的木旁后,接着写右边木旁的竖笔。而《吴命》此字显然是先书中间呈波曲状的一笔的,这正与“兆”旁(或“涉”的初文)先书中间代表水形的一笔的笔顺相合,说明抄手当时写此字时,确实是将其当作“桃”字来写的。

而且上博简的“楚”字下面都是从“疋”的(同篇简3正、简9的“楚”也是从“疋”的),在战国楚简中,从“止”的“楚”字也十分少见(新蔡简、仰天湖简各有一例)。认为“楚”、“桃”字形易混,是建立在从“止”的“楚”字的基础上的。(月下先生认为“当中一笔大概潦草地勾勒了‘疋’的上部”,但此字似乎从字形上还是看不出有“疋”的圈形?)

“桃”读为“郊”,全句点断为“孤吏(使)一介吏(使)(親)於桃(郊)逆,(勞)其夫=(大夫),𠭯(且)青(請)丌(其)行”其实也没什么不可以么。“亲于郊逆”就类似于《管子小匡》中的“桓公亲迎之郊”,“劳其大夫”的“劳”就是“郊劳”么。学者们都已提到,就不赘言了。

至于林先生质疑的代词“其”的所指,我想是不是指简1所说“州来告曰”的楚地“州来”的大夫啊?《吴命》所述的是楚伐吴之事,简4的“孤”指的是吴君,他说“我派一个使臣去郊迎犒劳楚国派来的州来大夫”,不是很合适么?

[此主题已被 荒腔走板 在 2011-12-6 18:27:56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補充一下:

簡文中的訛字包括書手無心之誤以及對底本的誤解而導致的誤摹,這兩種情況都很常見,《吳命》簡4中的 應該屬於後者。

发表于 2011-12-7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意思是底本原来是“楚”字,结果因为抄手理解错误,误书成了“桃”?如果底本确是“楚”字,在文中文从字顺,且非癖字,后面也出现了,抄手不至于不认得、或误读为“亲于桃(郊)逆”啊。

您提出字形讹误的两种类型,非常认同。但我想恐怕这个“桃”字都不在这两类中。因为按其笔顺来说,抄手确实将其作为“桃”来写的,不可能是“无心之失”;从两字的差异程度和辞例看,也不大可能是“理解错误”。“逆”字也只是在《性情论》、《成之闻之》、《性自命出》等写法的基础上略去一横笔的减省写法,与讹成其他字形的误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我想,能按字形讲,尽量按字形讲,讹误之说是在文字学、古音学等手段用尽之后最不得已的办法……

顺带胡诌一下,这个抄手的字写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有点小粗心。简8“昏(问)”、“答”二字之间,一开始漏抄了“左右”二字。但还好最后改正过来了。我想,如果说这抄手还算粗中有细,勇于改正错误的话,万一他将底本上的“楚”写成了现在这个像“桃”一样的讹字,那他是不是也会改一下,比如中间加个圈什么的……

 

[此主题已被 荒腔走板 在 2011-12-6 18:44:55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質疑也很有道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進入電子時代以後,複印機、打字機代替了手工抄寫,很難理解傳抄時代的實際情形了。其實抄寫時候出現錯誤是很偶然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客觀上,我們不能保證說當時所用的底本都是字跡清晰、完整無缺的。主觀上的情形就更為複雜,打比方說,我們抄寫別人的筆記,天天抄,一遍一遍地抄,很難保證不出現各種錯誤。這與抄寫態度、字寫得好壞沒有關係,不管抄寫多麼認真、字寫得多麼好,都不可避免會出錯,哪怕是很常見的字。

您說“字也只是在《性情论》、《成之闻之》、《性自命出》等写法的基础上略去一横笔的减省写法,与讹成其他字形的误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如果大家都是這麼理解的,這就再好沒有了。不過,簡省筆劃有時會與其他字形同形,說是訛誤也未嘗不可。

您說:“我想,能按字形讲,尽量按字形讲,讹误之说是在文字学、古音学等手段用尽之后最不得已的办法”。這雖有一定道理的,講字形訛誤的確要非常謹慎,所以我也是提出自己的意見,供大家討論。信者信之,疑者疑之,本不需多費口舌。現在就是儘量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並對您提出的意見做一下回應。

我想知道您所說的“文字學”的手段包括哪些?判別字形是否發生訛誤難道不是文字學的手段嗎?如果字形是否正確尚不能判別,又怎麼能夠

发表于 2011-12-7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吏(使)一介吏(使)(親)於楚,逆(勞)其夫=(大夫)

这样解释,虽然文句通顺,但是不符合常理,似乎不可能派人到楚国去迎劳楚国的大夫吧?

另外,古书中有派人到郊逆劳的记载,《左传·定公五年》:“ 子洩为费宰,逆劳于郊。” 所以,从字形还是从文意看,释“桃”读“郊”应是可信的。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此主题已被 fujianfxc 在 2011-12-6 20:15:47 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7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說得很對。古書抄寫中的訛誤情况非常複雜,處於印刷和電腦時代的我們難以深切體會。回去複習了一下裘先生談上博簡和郭店簡的錯别字那篇文章后,有一些新的體會:

裘先生所舉的例子分兩類,一類是字誤摹得不成字的,如郭店《缁衣》簡6讀為“御”的“虍 魚”,簡10“旨寒”的“寒”,簡41“私惠不壞(懷)德”的“壞”,郭店《性自命出》簡11“室性者古(故)也”的“室”,上博簡《緇衣》簡7“百姓以仁道”的“道”等,這或者說明抄手水平不高,理解有誤,或者說明抄手有意照舊存真;一類是誤為另一個形體相近的字,比如“畏”所从的“止”誤為“思”所从的“心”,“義“、“敬”相混,“豊”、“豐”相混,“右”、“夬”相混等等,這或許是因為抄手的無心之失。

形近相訛,我想肯定是客觀存在的。裘先生和其他學者舉了那麼多例子,都能夠說明。可是裘先生這篇文章是用上博簡、郭店簡對讀的辦法,在辭例限定性很強的情況下才得出結論的。而且我還是對楚簡中从“疋”的“楚”字,和“桃”字是否那麼得像,還存在顧慮。是否有“木”加“止”旁,訛為“兆”字的其他的例子能夠說明您的觀點呢?

 

關鍵的關鍵是我覺得釋“桃”讀“郊”講得通啊……而訛字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雖很有啓發性,不失為一家之言,但恐怕也未能切理饜心。

 

胡言亂語,請林先生海涵!

 

发表于 2011-12-7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說得很對,古書抄寫中的訛誤現象非常複雜,個中情況很難為身處印刷、電腦時代的我們所完全瞭解。

回去溫習了一下裘先生談上博簡與郭店簡中得錯別字的文章,有一些體會。

裘先生所舉的字形訛誤例子,大致可以分兩類。一類是誤摹不成字的,如《性自命出》簡41“私德不壞(懷)惠”的“壞”;一類是形近致訛的,如“豊”、“豐”相混,“心”、“止”相混。前者大概說明抄手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其所面對的底本字跡草率書寫拙劣;而後者則是抄手的有意無意的失誤,或是遵從社會約定俗成的某種寫法。裘先生對錯別字的看法比較謹慎,他的全部論證是基於上博、郭店對讀的前提之下的,在辭例相對確定的條件下分析形體的訛誤成份,我想這是非常可靠的。

您舉的“楚”、“桃”相混,我想是不是指的是後一種“形近相訛”?(因為從字形上來看明顯是“桃”字,且此篇字跡清晰,書法端正,又有標準的“楚”字寫法,似乎不像是水平拙劣的人所書。)但我認為不从“疋”的“楚”字楚簡罕見,說此字為从“止”的“楚”字誤書,似有不妥。从“木”从“止”的形體誤為“兆”,也尚缺其他的例證,加上釋“桃”在字形上沒有問題,讀“郊”未必不能夠讀通全文,所以……


分析形體訛誤當然是文字學的研究方法,但我想那是在我們面對未識字,或是字形明朗但無法通讀詞句的情況下才會用到的吧……

當然以上這些胡言亂語也只是我的看法,如有冒犯,還望海涵!

发表于 2011-12-7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網絡抽風,兩帖當一帖發了,後面那帖內容有所不同,非常抱歉!

[此主题已被 荒腔走板 在 2011-12-6 21:20:04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2:16 , Processed in 1.0647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