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71|回复: 0

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二十四: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 

  2011年07月28日14:0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11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举行了李天虹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批准号:10zd&089)开题报告会。来自校内外的评审专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有关领导,出席了开题报告会。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吴艳副处长在会上致词。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陈伟教授主持了开题报告会。

  李天虹教授在会上作了开题报告,从发现与研究、项目设计、课题组组成与分工、工作条件和前期基础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构想及其可行性。她指出:

  作为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真迹,楚简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近年来,楚简研究对古文字学、先秦史、文献史、思想史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在已知楚简中,已刊布和未刊布简各占半数左右。未刊布楚简中出土时间最长的已超过3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简的损耗不能避免,简文的保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尽快促成这些楚简的系统公布,是一项非常紧迫,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学术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和湖北文博部门商定,江陵藤店、江陵红光砖瓦厂、老河口安岗、江夏丁家咀、严仓獾子冢等五批经考古发掘出土、尚未正式刊布的楚简正式纳入本课题整理研究范围。

  需要特别说明,课题中标后,课题组随即和竹简收藏单位沟通,进一步了解竹简现状,得到各单位积极响应。荆州博物馆提出以红光砖瓦厂简替代原纳入课题的江陵砖瓦厂简。江陵砖瓦厂简摹本已经公布。红光砖瓦厂简此前从未见任何正式报道,保存基本完整,内容独特,似和《仪礼·既夕礼》的“读赗”接近。因此,课题组对这一提议表示欢迎并采纳。

  五批楚简的内容是丧葬文书和卜筮祷祠记录,在楚文字、楚史、丧葬与卜筮制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拟对这五批楚简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分为资料整理(子课题之一、之二)、数据库编制(子课题之三)、专题研究(子课题之四)三个部分,三部分分为四个子课题,分别是(1)荆门严仓楚简;(2)湖北出土散见楚简合辑;(3)楚简字形、辞例数据库编制;(4)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综合研究。其中资料整理是课题的主体,数据库将极大提高研究效率,资料整理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综合研究的展开会相对滞后。资料整理的关键是竹简原始图片的获取,近日课题组已经获得全部五批竹简的图像(详情可参本年度第2期工作简报)。简帛研究中心已编制完成全部已刊布简的字形辞例数据库,在数据库编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课题组和五批楚简收藏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各单位同意就竹简的拍摄与研究进行合作,并派出专业人员参加课题组,这为课题组竹简原始数据的获取和红外设备效用的发挥提供了切实保证

  项目预期最终成果:

  (1)《湖北出土楚简五种》上、下共两册,拟在重要出版社出版。这是项目成果的主体;

  (2)字形、辞例数据库,将在武汉大学简帛网上提供给国内外同行共享;

  (3)《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综合研究》专著一部,拟在重要出版社出版。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构想,并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课题及其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建议或想法。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赵平安教授提出,要充分考虑如何将项目研究与考古资料的运用有效结合,使两方面的研究互补,相得益彰。该中心李守奎教授认为,竹简整理工作完成的好坏是本课题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集中精力做好释文与注释的工作。原始资料的整理耗费大,建议课题组适当申请追加经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刘乐贤教授就红光砖瓦厂与江陵砖瓦厂简的调换发表感想,希望课题组利用地理优势,尽可能促进其他未刊布楚简的整理与刊布。

  在讨论过程中,李天虹教授就课题名称向各位专家提出她的疑虑。在竞标课题时,课题组对竹简保存现状不很了解,当时仅因出土地的不同(五个地点)而名之为“五种”。在课题中标后的考察中,落实安岗简、丁家咀简分别出土于两座相邻的墓葬,按照惯例,每座墓葬出土的竹简应该算作一种,这样纳入课题的竹简就不是“五种”,而是“七种”。与会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5 06:42 , Processed in 1.0488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