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蓮池教授《新金文編》出版
鍾馨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董蓮池教授編著的《新金文編》於2011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上、中、下三冊,精裝16開,定價1986元。
《新金文編》按《說文》部次編排,始一終亥。正編十四卷,附錄分一、二。正編收字3063個,合文105個(附卦畫),附錄一收字838個,附錄二收字736
個,全書共收字4637個(不含合文)。書後附《拓片引用書目》(簡稱在其中)、部首檢字表、拼音檢字表。
《新金文編》是董蓮池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近十年來出土古文字集釋電子資源庫”(項目批准號:05JJD740182)、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古文字詁林》補編”(06BYY003)中期成果,也是“十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
附:書影、自序、卷首說明
自序
《新金文編》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專門收載商、周(至戰國末)兩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古漢字的字編。這些古漢字因為都是以鑄刻方式施之於鼎彝的,所以給這些古漢字起名字的漢宋人根據了這一特點將其呼為“彝器款識”,成為這類古漢字最早的稱呼。由於勒銘的青銅器多是鐘鼎,人們又呼其為“鐘鼎文”。又由於青銅器是以青銅鑄就,古稱青銅為吉金,所以又稱之為“吉金文”,省稱為“金文”。
在金文研究過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識字。因此纂集收釋金文形體的字編對於推動金文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識字上的指導,另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系統的字形資料。
這項工作在宋代金石學興起時,就有學者開始做了,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釋文》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金文字編。清末金石學大發展,吳大澂編纂《說文古籀補》,收釋金文單字相當豐富,在金文識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部字編為補古籀而作,兼錄石鼓、古陶、古璽等載體上的古漢字,並不是一部專門性質的金文字編,對金文異體的收錄十分有限,而異體又恰恰是金文研究最為重要的資料,因此《說文古籀補》儘管在當時識字水平很高,卻無法滿足金文研究日益發展的需要。
1925年,容庚先生纂成專門收釋金文形體的字編《金文編》,《金文編》字形一律採用摹寫方式,按《說文》部次編排,字頭之下廣錄異體,成為金文形體的淵海。其后隨著時代發展,這部字編分別在一九三九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三次修訂增补,使這部字編儘管經历六十年,一直能以摹錄之精、形體之富、識字之專業而成為古文字學、考古學等諸多研究領域最具权威性的金文工具書。
自一九八五年至今,又是二十五年過去。這部字編沒能再加修訂增補。而這二十五年,古文字材料甲骨方面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出土、簡帛方面有九店楚簡、江陵楚簡、包山楚簡、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睡虎地秦簡等出土與發現,其中郭店簡、上博簡中的資料不少有傳世文本或傳世相關資料與之比照。銅器方面,據劉雨、盧岩《近出金文集錄》、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劉雨、嚴志斌《近出金文集錄二編》等書著錄,一九八五年後至二〇〇七年間新出器銘多達二千餘,二〇〇七年後陸續又有不少重要器銘公佈,時代涵蓋由商到戰國。總覽上述這些新出資料,在古文字學、考古學研究上價值重大的形體甚夥。舉幾個例子,四祀𠨘其卣銘的真偽学界至今存在爭议,铭中的“𠨘其”是否为人名、是否有其人,大家意见也不统一,1991年陕西岐山出土铜斝有“亚𠨘其”三字,其中“𠨘”字写作“”,與四祀必其卣銘中的“𠨘”(作)構形全同,說明“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