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指點~
再猜一個~
簡37-38:
人之[攷(巧)]言利(詞、辭)者,不又(有)夫詘詘之心則(流):劉昕嵐先生以爲:詘,言語拙鈍貌。《廣韻·物韻》:“詘,辭塞。”《史記·李斯列傳》:“輕財重士人,辯於心而詘於口。”故簡文此處“詘詘”應爲樸拙無巧之義[1]。陳偉先生以爲:巧言利辭,擅長言辭。詘詘,讀作“款款”。款,《說文》作“”。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此字古音讀如窟,從欠祟聲。”與“詘”音近可通。款,《廣雅·釋詁一》:“誠也。”古書往往叠用。《楚辭·卜居》云:“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王逸章句於“悃悃款款”說:“志純一也。”又於全句說:“竭誠信也。”《文選》卷四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云:“誠欲效其款款之愚”,李善注:“款款,忠實之貌。”流,虛浮不實。這句話大致是說善於言辭者,如果沒有忠實之心,就會浮而不實[2]。
臆測:
將“詘”訓爲“言語拙鈍貌”顯然與簡文“巧言利辭”矛盾,即便解釋爲“樸拙無巧之義”於簡文中似亦難自圓其說。因有所謂“言爲心聲”,一個人既然具有“巧言利辭”,即可表明其“巧”,故將“詘”往“樸拙無巧”方面考慮恐怕是難以講通的。將“詘詘”讀作“款款”於義可通,然通假之字例未免孤懸,且將“款()”字看作是從“出”聲恐不可信,現在古文字學界大多認爲《說文》中的“祟”字乃從“柰”字譌變而來[3]。
我們猜測“詘詘”或可讀作“兀兀”。《說文》“”字段注云:“杌、、卼、皆‘兀’聲,以《說文》‘檮杌’作‘檮柮’例之,則出聲、兀聲同。”《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掘”通“兀”。《洪武正韻·質韻》:“兀,兀兀,不動貌,亦作掘。”[4]兀兀,又爲勤奮刻苦的樣子。此義似當是由“不動貌”引申而來,埋頭苦幹、勤奮用功於某事即與“不動”之義相涵相因。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如此,則簡文當是說善於言辭者,如果沒有勤奮努力、踏實苦幹之心,就會浮而不實。
[1]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46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2] 陳偉:《郭店簡書〈性自命出〉校釋》,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201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3]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第21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陳劍:《甲骨文舊釋“眢”和“”的兩個字及金文“”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23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第63、65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郭永秉:《說“蒜”、“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第345-351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4]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16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