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36|回复: 6

[上博简] 《性情論》簡18「慘怛」臆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博(一)《性情論》第十一段話:

    凡【17】[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亓(其)情也。哀、樂,亓(其)眚(性)相近也,是古(故)亓(其)心不遠。哭之(動)心也,(浸)(怛?),亓(其)【18】[剌(烈)],-戀)-戀)女(如)也,戚(?-寂?)肰(然)(以)冬(終)。樂之(動)心也,濬深(脖-鬱)慆(陶),亓(其)(剌-烈),(流)女(如)也(以)悲,攸(悠)肰(然)(以)思。  

    其中,“哭之(動)心也,(浸)(怛?)”末字不清,郭店簡作“”。《讀本》從廖名春先生之說讀爲“怛”,引《說文》“怛,憯也”爲說,以爲“寖怛”應是表示動心後的起始歷程,非形容哭貌,在此應具有“漸漸哀傷”之意(第195-196頁)。

臆測: 

    若末字確是從“旦”得聲,則“浸怛”似當讀爲“慘怛”。

    古“浸”聲字與“參”聲字可通。如《說文》:“蓡,人薓,藥艸,出上黨。”段注:“《本艸經》作人參。”蓡,《急就篇》作“參”。顔師古注:“參,謂人參、丹參、紫參、元參、沙參、苦參也。”[1]又如金文屢見的象米在有蓋之器或皿中、從“)”聲之字,裘錫圭先生釋爲“糂”,籀文作“糣”,古文作“糝”[2]。此亦是“浸”聲字與“參”聲字相通之證。

    慘怛,是慘痛、憂傷、悲痛之義,古籍常見。如《莊子·盜跖》:“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於體。”成玄英疏:“慘怛,悲也。”《史記·屈原傳》:“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正義》:“慘,毒也;怛,痛也。”《漢書·元帝紀》:“歲比災害,民有菜色,慘怛於心。”顔師古注:“慘,痛也;怛,悼也。”“慘怛於心”與簡文“哭之(動)心也,慘怛”恰好對應。由前後句式比較來看,“哭之動心也,慘怛”與“樂之動心也,濬深鬱陶”相對,“濬深鬱陶”是形容“樂之動心”後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則將此二字釋讀爲“慘怛”,正好是形容“哭之動心”後形成的心理狀態。

,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釋:

[1]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1010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2] 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古文字論集》,第381-38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发表于 2012-2-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猜一個~

    未言而信,又(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恆),眚(性)善者也。未賞[而民懽(勸),含福(愊)者也。]【22】[未型(刑)]而民愄(畏),又(有)心愄(畏)者也。  

臆測:

    “未(教)而民(恆),眚(性)善者也。”

    其中的“恆”或可讀爲“”。關於“恆”與“亟”聲字相通的現象已有不少學者予以討論[1],茲不贅述。《說文》:“,疾也。从心、亟聲。一曰謹重皃。”“謹重皃”之義用於簡文可通。字或假借作“茍”、“諽”[2]。“茍”爲“敬”之初文[3],因此當涵有“敬”義。《類篇》:“諽,謹也。”《說文》:“諽,飾也。”段注本改作“飭也”,當是。《玉篇》:“飭,謹貌。”如此,可知“”字涵有謹敬、慎重之義。“未教而民”意思是說不用教化而民衆自然謹慎誠敬。

 

 

 

,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12-2-8 23:06:25 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9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釋:

[1] 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又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6-2。

[2] 章太炎:《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第433頁,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3] 于省吾:《釋羌、茍、敬、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年1期,第46-47頁。

发表于 2012-2-1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两个与我看法相同的意见,看来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之言不虚。小文见《中国文字》34、36期,台湾杂志流传不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指點~

 

再猜一個~

簡37-38:

    人之[攷(巧)]言利(詞、辭)者,不又(有)夫詘詘之心則(流):劉昕嵐先生以爲:詘,言語拙鈍貌。《廣韻·物韻》:“詘,辭塞。”《史記·李斯列傳》:“輕財重士人,辯於心而詘於口。”故簡文此處“詘詘”應爲樸拙無巧之義[1]。陳偉先生以爲:巧言利辭,擅長言辭。詘詘,讀作“款款”。款,《說文》作“”。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此字古音讀如窟,從欠祟聲。”與“詘”音近可通。款,《廣雅·釋詁一》:“誠也。”古書往往叠用。《楚辭·卜居》云:“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王逸章句於“悃悃款款”說:“志純一也。”又於全句說:“竭誠信也。”《文選》卷四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云:“誠欲效其款款之愚”,李善注:“款款,忠實之貌。”流,虛浮不實。這句話大致是說善於言辭者,如果沒有忠實之心,就會浮而不實[2]。

臆測: 

    將“詘”訓爲“言語拙鈍貌”顯然與簡文“巧言利辭”矛盾,即便解釋爲“樸拙無巧之義”於簡文中似亦難自圓其說。因有所謂“言爲心聲”,一個人既然具有“巧言利辭”,即可表明其“巧”,故將“詘”往“樸拙無巧”方面考慮恐怕是難以講通的。將“詘詘”讀作“款款”於義可通,然通假之字例未免孤懸,且將“款()”字看作是從“出”聲恐不可信,現在古文字學界大多認爲《說文》中的“祟”字乃從“柰”字譌變而來[3]。

    我們猜測“詘詘”或可讀作“兀兀”。《說文》“”字段注云:“杌、、卼、皆‘兀’聲,以《說文》‘檮杌’作‘檮柮’例之,則出聲、兀聲同。”《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掘”通“兀”。《洪武正韻·質韻》:“兀,兀兀,不動貌,亦作掘。”[4]兀兀,又爲勤奮刻苦的樣子。此義似當是由“不動貌”引申而來,埋頭苦幹、勤奮用功於某事即與“不動”之義相涵相因。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如此,則簡文當是說善於言辭者,如果沒有勤奮努力、踏實苦幹之心,就會浮而不實。

[1]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46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2] 陳偉:《郭店簡書〈性自命出〉校釋》,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201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3]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第21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陳劍:《甲骨文舊釋“眢”和“”的兩個字及金文“”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23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第63、65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郭永秉:《說“蒜”、“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第345-351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4]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16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
发表于 2012-2-22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兀兀”亦作“矹矹”、“𠠶𠠶 窟窟”、“榾榾” “札札”㔠㔠”、“䯇䯇 ‘軋軋’、‘乙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0:45 , Processed in 1.0536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