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24|回复: 0

马贺山:刻划符号是怎样演变成文字的?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马贺山:刻划符号是怎样演变成文字的?

马贺山:刻划符号是怎样演变成文字的?

 

 【一】刻划符号的由来:

最早的刻划符号,见于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书中的一段话:“  卜骨城子崖遗址发见十六块卜骨,都带钻痕。推想当时可能有一种叫做巫的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祭祀与文化事务。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转移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帜,城子崖遗址发见了文字,虽然还不能肯定它是夏朝文字,按照殷墟文字已经达到的程度,上推夏朝已有原始的文字,似乎也是有理由的。”在这里范先生强调了文字对文明的产生的重要性,肯定了夏朝有文字,肯定了城子崖遗址的刻划符号是文字,并提出了原始文字一词。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先生两次到半坡遗址参观考察,在第二次去的时候,曾写下一首诗,“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诗中表达了郭沫若对半坡遗址彩陶文化,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唯一遗憾的是独不见文书,不见文书就是不见文字。可见当时的他头脑是冷静的,判断是准确的,没有私心。12年后,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时,1972年,他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首先提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孑遗,汉字起源于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距今有6000年的时间,并提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今天看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是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场空前的扫荡和毁灭,而郭沫若先生却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为四人帮的极左思潮,摇旗呐喊,占脚助威。文化大革命中发表的文章,都是配合政治形势,符合四人帮的政治路线,否则决不会出炉。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当着江青的面,读给她,歌颂她,赞美她,向她表忠心,一副媚骨。1973年,著名的古文字专家于省吾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进行了破译,拉开了把刻划符号当原始文字研究的序幕。于省吾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对刻划符号的解读,无疑是很权威的,他拿刻划符号与甲骨文比对,本身就不科学,刻划符号不是小蝌蚪,而文字也不是青蛙,显然两者之间无任何关系。将无任何关系的两种工具,生说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体系,于省吾先生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二】刻划符号是怎样变成文字的?

最著名的论断,莫过于鲁迅先生的{门外文谈}中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在这里,鲁迅先生说的不是刻划符号,而是图画,刀柄上的图,门户上的画,经过心心相印,口口相传,就变成了文字。在这里,鲁迅先生象一个魔术师,只用了八个字,图画就变成了文字。说句实在话,鲁迅先生并不知道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也未做过深入研究,只凭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5 07:41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