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曰古氏 于 2013-2-18 15:28 编辑
丁若山先生指出清華簡(三)“倒山形”之字,應該釋爲“覆”,其說可信;或有引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釋》按語之說,將“倒山形”之字釋爲“阜”讀爲“覆”者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1。
經查檢,可知孫詒讓《名原》較李氏更早將“阜”看作“山”形直書者。 若此字釋“阜”可信,則甲骨文中從“阜”從“倒人(或到子)”形之字,舊釋“隊[墜]”(可參《甲骨文編》535頁“隊”字、《新甲骨文編》758頁“隊[墜]”字、《甲骨文字詁林》1277、1282),似亦當是從“阜”得聲之字,讀爲“覆”,訓爲倒覆、顛覆。
甲骨文辭例如:癸巳卜,*貞旬無*王*曰:乃茲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車馬硪*,王車(似是表車壞或翻車之意?),子央亦墜(《甲骨文合集》10405正);+有災王墜自(《甲骨文合集》18789+)。
可以這樣推測:在造字之時,古人用“倒人(或倒子)”之形來表示顛覆、倒覆之義(則此字亦當爲變體[改變“人”或“子”字的書寫方向]表意字),然又擔心其音不顯且其字形易與其它字形相混,故加注“阜”聲,字可讀爲“覆”。
將此字讀爲“覆”,在甲骨文辭例中也很通順:子央亦覆;有災,王覆自…… 關於甲骨文中類似形聲字的構造,可參黃天樹先生《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