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96|回复: 0

[古文字综合] 我解德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解德字

    德,道德之德,本初的含义是什么?上古之人是如何看待“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古文德字的分析进行一番新的解读,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1  2  3  4  5

    最早的甲骨文德字(字1)由行和直组成。行是个象形字,像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我们现在还把路程叫做行程。后来引申出行走、行为等意义。“十字路口”中间是甲骨文直字,由一垂线和下面的眼睛可以会出。眼睛上面那一竖,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应该叫“吊线”,瓦工、木工为了取直而用线吊重物形成的一条垂线。一条线直不直弯不弯,这条垂线就是标准,就是参照物,拿眼(一般是一只眼)一瞄就清清楚楚。所以,这条垂线就是直的标准,当然若没有眼睛也无法做出判断,因此我们的先民就用眼睛和垂线来表示直的意义。由于吊线时垂线是在眼睛上方且居中的位置,这就决定了甲骨文“直”字的结构:那一竖必须在眼的上面并且居中。甲骨文德字(字2)由“行”简化成了“彳”,做部首时叫双立人,作为汉字读作chì,和亍(chù)在一起,也有行走的意思。以双立人做部首的字也有些表示行走、行为的,如得、役、待、往、徙等等。所以,字2的双立人和字1的行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这样,通过对甲骨文德字(字12)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德字的初始意义:“行”在这里表示走路的的意思,甲骨文“德”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目不斜视,一往直前,一心一意去实现你的既定目标。也许后来“行”引申为“行为”,“路”也比喻人生之路,甲骨文“德”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成为走正路,而不能走斜路、走弯路、走邪门歪道,即不做坏事,不作奸犯科。我们现在把犯错误叫走了弯路,干坏事叫做不走正道,和古人心里德字的这层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德字(字3)(字4)是金文 。字4字义没有变化,仅仅字形有所不同,它的直字变复杂了。和甲骨文直字相比,金文直字下边多了一弯,上边的一竖多了一横。不要小看了金文直字多出的这一弯,它表现了我们上古先民的智慧,闪烁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直和弯,既对立又统一:直就是直,弯就是弯,直不是弯,弯也不是直;但是直和弯又互相依存,没有直,就显不出弯,没有弯也显不出直,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我们的先民在造金文直字时就多加了一弯来映衬那一竖。但为了防止喧宾夺主,又在一竖上面加了一小横用来指事:这才是直。当然,那一小横起初只是一个圆点。古文字的指事很多都是用一圆点来表示的。后来才逐渐改变了模样。德字(字3)的下面多了一个心字,这就不仅使字形发生了改变,也使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至少是它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如果说甲骨文德字是对人们的行为做出了规范,那么金文德字加个心字,也就对人们的思想品质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从甲骨文德到金文德似乎只是多了一个心字,但却表现了我们的先民对思与行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思想的重要作用,即思想支配行动,思想指导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动力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可见,思与行应是有机统一的,是相辅相承的,所谓口咏实至,言行如一。由此看来,金文德字比甲骨文德字境界就高得多了。不仅仅要做到“目不斜视”,还要做到“心无旁骛”;不仅要不做坏事,还要不生杂念,更不能心生恶念,即使有贼心没贼胆也是不行的。

    德字(字5)是篆体的德字。它和现在通行的德字比较接近,并且隐约还能看到甲骨文和金文德字的某些痕迹。我们今天的德字,常被某些小学语文教师分解为“二人十四一条心”,这用来帮助记笔画笔顺是再方便不过了,但离德字“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一往直前”的初始意义就差的太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9:29 , Processed in 1.0626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