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前似乎并没有阴阳学说,或者不是显学。阴阳学说应该是在商以后才出现的。
在《周易》经文部分没有出现阳字,《诗经》里“阴阳”只出现过一次,但不是哲学概念,是“阴阳”的本义,即山的南北。“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尚书》中“阴阳”也只出现过一次,并且是作为哲学概念出现的,《尚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老子》中“阴阳”也只出现过一次,“万物负阴而抱阳”。显然,在这些著作所处的年代,阴阳学说至少不是显学。
应该是孔子奠定了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因为在《易传》中大量出现“阴阳”的概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3:12 , Processed in 1.0609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