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山之狐 于 2013-11-4 14:41 编辑
四、田猎的前期准备工作——张挂网子
(一)说说初字以及和初字有关的几个字
虽然说卒字和最后的合龙有关,但要说说田猎的前期准备工作,还真得从“初”字说起。初,《说文》: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以从刀从衣会“始”义,有些牵强,所以《甲骨文字典》也认为它“义不明”。初字的初始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以为,初字的初始意义,就是把猎场四周道路外侧那些影响挂网子的树枝砍掉。一是为了便于后来张挂网子,二来可将砍下的树枝等晒干好做将来田猎时点火的引柴用,一举而两得。请看下面分析。(为行文方便,特将竖排卜辞改为横排)
  (  )京 四九〇一(《甲骨文字典》四七二)
我以为,《甲骨文字典》之所以认为那个初字“义不明”,除了对初字不甚了了以外,还因为对初字前边那个字也不明了。初字前边那个字,右边部分唐兰解释为斫木之斤(《甲骨文字典》一四九一),应无异议。左边的字,高鸿缙认为“本绳索之绳之初文,象形。”这应为确论.我搓过绳子,知道两股纤维搓成一根绳时所呈现的一个最简单的周期就是一个8字。一根绳子无论长短,都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个个的周期,我们的先民用其中一个周期代表全部绳子。这个由斤和绳组成的字,字典上写作“紤”(jiǔ)解释为“镜”。但从其字形分析,却很难与“镜”字发生任何联系,而与田猎工作中的砍树枝却直接相关。斫木之斤是砍树枝的工具,绳索则是捆树枝的工具。用表工具的名词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是古汉语习见的语法现象,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就是“用箕畚”的意思。而斧和绳作状语,同样也有“用斧子、绳子”或“带上斧子和绳子”的意思。下边的“初”字从网从刀,其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为张挂网子而去砍掉那些碍事儿的树枝。砍去道路外侧的树枝,甲骨文卜辞中恰巧有两个字与这个意思相契合,
        (戊申卜宾令  芻)乙四七五〇
前边的戊申卜宾令等字我们不用管,在这里只分析一下 两个字就可以了。先说 字,《甲骨文字典(一四九四)》释为“从斤从卜”“做人名”。笔者觉得,把斤和卜搞在一起实在难会其意。我的愚见,把这个所谓的“卜”看做一棵树会更易理解。这棵树为什么只有一边有树枝?因为要张挂网子只需砍去靠路一侧的树枝就可以了,其它方向的树枝根本不在考虑之内,因而那些树枝不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尽管该字形体不尽相同,但所有的斤都毫无例外的指向了“枝丫”。这样一来,那柄斫木之斤也就有了工作对象。二来它和卜辞里下边的“芻”字词义上也有了联系。当然,对于这个芻字,注家解说也各有不同。笔者在此只谈自己的见解。甲文芻字左边不应该是草,从前面的字可以推知,应是砍下来的树枝;右边呢?若对各种形体的古文芻字都进行一番比较的话,似乎不应该是手、刀之类,而释为绳子为好(仅举三字  为证)。绳子和树枝,正可会出“柴草”之意。这柴草正可以用来做田猎时的引柴。一般认为,芻字的本义是饲养牲口的草,但芻字也常常用来表示柴草之义,如楚王负芻、反裘负刍的负芻二字就是背柴草的意思。尤其是甲文芻字也确有从木作 、 的,所以笔者前面所说的芻“应是砍下来的树枝”的见解应该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初以及和初有关的这几个字似乎也应该是一个“场”。初字的刀和后面两字的斤,紤字和芻字里的绳子,芻字里的树枝和前面的斤,初字里的衣(网)和后面芻字里的树枝,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为了张挂网子,带上绳子和斧子,去砍掉猎场外侧碍事的树枝,然后用绳子捆起来运到猎场里,好做以后田猎时的引柴。这些树枝晒干大约需要几十天的时间,所以这项工作必须早于田猎若干天进行。这应该是整个田猎工作中最早的一件事。这样来会“初”的始义,是不是比“裁衣”要更加合情合理呢。
另,《汉典》有一“暂无解释,欢迎补充”从斲从衣的字 。笔者以为应是从刀从衣的初字的异体字。从刀从衣会出“裁衣之始”,穿凿起来应不会太累;从斲从衣要穿凿出“裁衣之始”来大概就不会那么轻松了。但若用刀、斤去砍树枝则完全是常识之中毋庸置疑的事。《汉典》中衣部的字大半都“暂无解释,欢迎补充”,大概与古人误解了衣字的初始意义有直接的关系。
(二)说说展字
砍完了碍事的树枝之后,自然就是架网了。要架网子,首先要把网子运到猎场去。在这方面,笔者没有多少资料,只有一个从取从衣的字似乎与此有关“ ”(《古文字类编》970)。运到以后自然要把网子伸展开来,金文里有一个“展”字,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卷七 五六八) 这个字按《说文》读作zhǎn(知扇切),从衣,四工(今展字)声。笔者以为,这应该是个会意字。由网、四工、二人组成。“网”字上部呈重叠状,左下呈展开状,非常形象的显示了这个字的含义:网子正在伸展开。 :《玉篇》:古文展字。我觉得“工”应该是展开的一种工具。小时候放风筝,有一种放线收线的器具就是工字型的。网子怕刮怕磨,尤其怕缠绕成一团乱麻,所以不能硬拖。缠绕在工字型的工具上,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需要展开时,左右一边一人,两手抬起工字两端,一下一下地翻转就可以了。《说文》展,转也。《广雅》展,转,反侧也。这两个注解与我所说的“展”的情形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是四个工字,我私下以为这和猎场是个四边形有关,每边至少应该有一个“工”吧。再看看前边那些所谓的“衣”字,是不是都由四笔构成。每一笔,都是很长很长的网啊。最下边就是将网展开的两个人,而且只能是两个人。少了不行,多了没用。这让我想起许慎训“衣” 字中的“像覆二人之形”了。错就错在他把网当做了衣服,才出了这样的笑话。
(三)关于畷字
再说架设网子。有几个字与此密切相关,必须要做重点阐释。首先是“畷”和“缀”。 畷:《说文解字》:“两陌间道也,广六尺。”《廣韵》:“田间道。”二者的错误是都把“田”当做了“农田”。《辞源》的解释比较好:“连结,通‘缀’”。“畷”“缀”相通,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它们的右边是相同的“叕”字,“连结”的意思就有此字而来。上下两双手怎么能“会”出“连结”的意思来呢?你系过鞋带、系过腰带吗?只用一只手是不行的,必须用双手。为什么?无论鞋带还是腰带都有两端,两手各抓一端才能奏效。同样,把网固定在路边的树上,是需要用绳索系牢的,而绳索也是有两端的,当然需要双手各抓一端才能奏效。就像农村放电影时的幕布必须一边固定上下两个点才行,架设网子也必须一边至少要固定上下两个点。这就是上下共两双手的原因。另外,以声求意,这两个字读作“zhuì音坠”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固定网子时,要把绳索打个结,抓住两端用力拽才行。这个“拽”字普通话读作“zhuài”,但它在我国山东等不少地方是读作“zhuì坠”的。像“摔跤”的“摔”被读作“shuī水 阴平”也是如此。这也难怪,古时候这俩韵母就是一个韵部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畷”和“缀”里面的“双”,即表示打结,又表示用力拽,是一个完整的“系”绳子的动作过程;而两双手的“叕”字,就是架设捕野兽的网子的意思。还有一个“攀”字可为此做个旁证。对于这个“攀”字,一般认为是从手樊声的形声字。攀字上边是一棥字,《说文》:藩也,从爻从林。《汉典》:古同樊,篱笆。对于攀字的这些解读,我是深为怀疑的。一只手如何能攀?就像登必须用双脚一样,攀也必须用双手才行。如果棥字是篱笆,焚的异体字 怎么解释?火烧樊篱?我的愚见,棥字表示的是张挂在树上的网,樊字的初始意义是攀,下面的“大”字其实是一双手 。《甲骨文字典》焚:焚林木草莱以事田猎也。“棥”作为架在树上的网子则正是为田猎而设。下面有个火字自然在情理之中。樊呢,马叙伦认为:“棥,藩也,是为樊篱本字。樊从廾,乃攀字也。”马先生对棥字的解说不妥,但对樊字的分析还是正确的。另外,樊字古音也不读fán(音烦),而是读作pán(音盘)。“古读繁如鞶。《左传·成二年》‘曲县繁缨以朝。’释文:繁,步干切,繁缨亦作樊缨。《周礼·巾车》‘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注: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也。释文:樊,步干切。”(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可见无论从字形还是从字音,樊都应是攀的初字。再从情理上来分析,在田猎活动中无论系网子还是解网子包括之前的砍树枝,都必须攀爬上树才行。试想一下,每一次田猎,从砍树枝到架网、解网,把猎场四周全部搞一遍,每一个从事田猎的人,攀爬的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是任何其他活动都不能相比的。并且田猎活动每年未必就一次,一生搞多少次更可想而知。祖祖辈辈几万年下来,由此产生的攀爬概念之牢固之深刻,则是任何其他活动都不能相比的。所以,“攀”字由此项活动产生,也应在情理之中。
可为此做证的还有一个字: 一期 后下一六、一五(《甲骨文字典》九三八),上从双手下从衣。我以为它就是古“罬”字。罬:zhuó,据《康熙字典》:《玉篇》連也。幡車上覆罔。笔者私下以为,从叕从衣的这个甲骨文字应当与罬、畷、缀三字是一个意思,都表连接之意,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从衣的,着眼于猎场四周的全部围网;从网的,着眼于一个网子;从田的,着眼于其目的是田猎活动;从丝的,着眼于系网的绳索。
前边说到“里”字,这里还应说一下“表”字和“裘”字。
表1 表2 甲文裘1 甲文裘2 金文裘3 金文裘4
前两个是金文表字,中间一竖疑为周围网子的一部分,那三横或两横应是系网子的绳索。还有一个裘字,《甲骨文字典》九三九页认为“象皮毛外露之衣”。这用来解释甲文裘1,还多少有那么点儿意思,若解释后面三个裘字就不靠谱了。把衣字换做网,就会比较容易的看出其意义所在。那一道道的短杠儿正像一根根系网子的绳索,只不过后三个裘字中间的部分和表字里的一竖一样,都是象征网子的。与表字里的一竖不同的是后者拐了一个弯儿,因为“衣”是拐弯儿的。表里的一竖因为在“衣”里面,不用拐弯儿也不致被误解。所以我以为表和裘实际是一个字,和畷缀等字一样也是表示张挂网子的,只是一为象形一为会意罢了。甲骨卜辞有“裘往”“裘往裘往”(《甲骨文字典》九三九)等语,似乎跟我们现在某些方言所说“锄地去”“割麦子去”的语法特点一样,是“张挂网子去”的意思。当然,因为这围网是张挂在猎场四周道路外侧的树上的,所以后来表也有了外部、外面的意义。
还有一个与架网有关的问题,那就是这围网不仅仅具有阻拦野兽的功能,还应具有捕获野兽的功能。这一点,是我几次观察架网捕鸟受到启发以后所想到的。捕鸟的网,大概三米来宽(高),七八米长,常常架在树林边紧靠着树的地方。网的下端,在来鸟方向向上卷起大约20厘米,形成一个“兜”。鸟们想飞落到林子的树上自然就可能撞到网上然后落入网“兜”中。因为不会垂直往上飞所以就很难逃掉。这些见识使我自然联想到猎场四周的网子。网子架在猎场道路的外侧,正是其他猎场的边沿。当一个猎场遭烈火焚烧的时候,受到惊吓的野兽们必然会向四周的林莽中逃窜,如果网子下端向外延伸一两米再折回来也形成一个“兜”的话,野兽钻进去被缠住是很难倒退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投罗网”吧。《甲骨文字典》的“网部”中,虎、马、鹿、兔、豕等动物,都不止一次的出现在网下。应该能够证明网子具有捕获野兽的功能。(《甲骨文字典》八五七-八五八)

(四)关于卒字
至此,关于架设网子的工作就可以结束了。甲骨文字中,正好有一个字可以表示这个意思,这个字就是“卒”。(卷七 六一七) 1 2 3
像3这样带钩的衣字不少见。只有作网讲才有理可据。准备的网子当然会绰绰有余,那多出来的部分就成了“衣”(1、2)的尾巴,再多的话就拐个弯,像个钩子了。当架网工作即将全部完成的时候,那多余的网子就得截掉,这就是衣字尾巴上那一小横所表达的意思。在哪里截断呢?总得估摸估摸吧。对,在这里截断就足够了。所以我以为卒应该是足的初字。另外,这毕竟是最后“合龙”时的事情,所以卒字也具有“终了”“结束”的意思。《辞源》416页 卒:㈤终,盡。不过应该放在第一义项,笔者以为这也应是卒字的初始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