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74|回复: 1

[秦简] 讀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散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讀韓巍先生《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初讀》一文(下簡稱《初讀》),[1]對於該篇文字的釋讀,筆者有些補充的看法,寫在下面請方家指正。

1、苟智(知)其疾發之04-147日,蚤(早)莫(暮)之時,其瘳與死畢有數,所以有數故可殹(醫)。04-148

〇所以有數故可殹(醫):此句當於“數”後斷讀。“殹”讀為“醫”可疑,本篇之中“殹”字甚多,均用為語氣詞“也”,此處亦不當例外。睡虎地秦簡中“醫”即作上殹下酉的寫法,此處疑涉“殹”字而漏寫了一“醫”字,其原文當作“所以有數,故可[]殹(也)”

2、規矩水繩04-139《初讀》:“‘水’即水準,用以取平。”按:“水”疑當徑讀為“準”,二字古音書章旁紐雙聲、微文對轉疊韻,音近可通。《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準”,鄭注:“故書準作水。”又《栗氏》:“權之然後準之”,鄭注:“準,故書或作水,杜子春云當為水。”可見鄭玄所謂的“故書”者多以“水”為“準”。此同。

3、循鯀、禹、睪(皋)匋(陶)、羿、囗<>之巧04-138相當於“囗”的字原文字形沒能顯示而作空囗,《初讀》云:“‘囗’字下部作‘番’,疑為‘垂’之訛;‘箠’應讀為‘垂’,亦作‘倕’。”“垂(倕)”是古傳中的巧工名,《周禮·菙氏》《釋文》言“菙本又作垂”,作為部首時“艸”、“竹”常混淆,故“菙”亦即“箠”也。《初讀》言簡文此字下部作“番”,認為是訛字,則其字形當為“䉒”,然言從“番”甚為可疑,筆者沒見原簡字形,揣測之,所謂“番”的原字形當是寫作上𠂹下田,即從田𠂹聲,也就是“垂”字的或體,“垂”本從土𠂹聲,而古字中從土與從田常無別,如“場”、“域”、“埨”、“塍”等字的異體均或從“田”。“𠂹”與“番”所從的“釆”古字形也很相似。故《初讀》以此字為“箠”正確,然當為其或體字,並非訛字。

4、外之城攻(工),斬離(籬)鑿豪(壕),材之方員(圓)細大、溥(薄)厚曼夾(狹),色(絕)契羨杼,斲04-132鑿楅(斧)鋸,水繩規椐(矩)之所折斷,非數無以折之。04-146

色(絕)契羨杼:《初讀》:“‘色’讀為‘絕’,義為‘斷’。‘契’義為‘契刻’。‘羨’有‘多餘’之義,此處指木料上多餘的部分,是‘絕’的賓語。‘杼’本義為織布之梭,引申為尖的東西,此處指尖狀的木構件,是‘契’的賓語。”

按:《周禮·玉人:“璧羨度尺”,《釋文》:“羨,延也。”又《典瑞》:“璧羨以起度”,鄭司農注:“羨,長也。”這裡作動詞用,就是加長、延長的意思。《禮記·禮器》:“大圭不琢”,鄭注:“大圭长三尺,杼上”,《正義》:“杼,殺也。長三尺,下頭方而殺其上,故云‘杼上”“殺”即削減義,凡削短、削細、削薄、削尖之類,均可曰“杼”,即殺減,故《周禮·考工記·輪人》:“行澤者欲杼”,鄭注:“謂削薄其踐地者”,此處“杼”即削薄之義。在本篇中與“羨”對舉,可能是削短之意。故此四者均為加工木材之方式,“色(絕)”為截斷,“契”為栔刻,“羨”為加長,“杼”為削短。

〇斲鑿楅(斧)鋸:《初讀》:“‘斲’指斧斤一類工具,‘楅’讀為‘斧’,‘斲鑿斧鋸’都是木工用來切割、加工木料的工具。”

按:此四者亦當用為動詞,“斲”為砍削,“鑿”為穿鑿,“楅”不得讀為“斧”,而應讀為“副”,《說文》:“副,判也。从刀畐聲。《周禮》曰:‘副辜祭。’疈,籒文副。”《六書故》:“劈、副、疈實一字”,此即劈開義。“鋸”為鋸開。劈開成柈,鋸開成板。

〇水(準)繩規椐(矩)之所折斷:“水”同“準”,說見上。“折”讀為折獄之“折”, 《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釋文》:“折,斷也”,《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折斷”即判斷之意。

此節是說測定木材的方圓粗細、薄厚寬窄,加工時截斷、雕刻、加長、削短、砍斫、穿鑿、劈開、鋸開,都要靠準繩規矩來判斷,如果沒有數就判斷不了。

5、高閣臺謝(榭),戈(弋)邋(獵)04-146(放)御(禦),度池旱(岸)曲,非數無以置之。04-153

〇置(放)御(禦):”不得讀為“放”,此字從土放聲,當是“防”之或體,《說文》載“防”之或體作“埅”,亦從土。“防御(禦)”為古之成詞,《呂氏春秋·論人》:“皆巧言辯辭,以自防禦”,《後漢書·班彪列傳下》:“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禦”。“置防御(禦)”即設置防禦。這是說設置防禦要測算池岸的曲直長度,需要用數。

6、蓁厲(萊)津如(洳),立(粒)石之地。04-154

〇蓁厲(萊)津如(洳):“厲”讀“萊”恐不確。此句疑當讀為“溱瀨津洳”,都是指有水的地方。“蓁”與“溱”通(見《古字通假會典》101頁【蓁與溱】條),故訓“溱溱”為“眾”(《詩·無羊》:“旐維旟矣,室家溱溱。”毛傳:“溱溱,眾也。)、為“盛”( 《後漢書·班固傳下》:“百穀溱溱,庶卉蕃蕪。”李注:“溱溱,盛貌。”),這裡應當是指水多或水深的之地;“厲”通“濿”,《集韻·去聲七·十三祭》:“砅、濿:《說文》:‘履石渡水也。’引《詩》:‘深則砅。’或從厲。通作厲。”此當讀為“瀨”,二字古音同來紐月部,音同可通。《說文》:“瀨,水流沙上也”,是指水少或水淺之地;“津”本義是渡口,此指水邊之地;“如(洳)”即“沮洳”或“漸洳”,《詩·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疏》:“沮洳,潤澤之處。”《六韜·戰騎》:“汙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 《列女傳·魯漆室女》:“吾聞河潤九裏,漸洳三百步。”指低濕泥濘之地。

〇立(粒)石之地:按:“立”恐不得讀為“粒”,當即駐立之意,《釋名·釋姿容》:“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此篇當是以“溱瀨津洳”表示有水的低濕之地,用“立石之地”表示有石駐立的高燥之地。

7、故夫數者必頒而改04-130】:“改”《初讀》無釋,疑讀為“該”,二字古音同見紐之部,音同可通。《老子》第二十五章:“獨立而不改”,“改”帛書甲本作“亥”,帛書乙本作“”,“該”亦從“亥”聲也。“該”古訓“備”,此當為完備義,也可能是普及義。

8、故夫學者必前其難而後其易,其智(知)乃益。故曰:命而04-129毀之,甾(錙)而垂(錘)之,半而倍之,以物起之。04-128】:

故夫學者必前其難而後其易:當於“者”後斷讀,作“故夫學者,必前其難而後其易”。

〇命而毀之:《初讀》:“‘毀’有‘減損’之義,‘命而毀之’似指減法、除法一類算題。”按:這四句是說教學數學的方式方法。“命”古訓“告也”(《爾雅·釋詁》);“毀”古訓“缺也”(《說文》)、“壞也”(《小爾雅·廣言》)、“破也”(《孝經》《釋文》引《倉頡》),今北方農村稱出謎語、腦筋急轉彎、算術題之類的智力遊戲題目為“破悶兒”,來解決題目的為“猜悶兒”,“破悶兒”就是把一些本來很簡單的東西拆破開來編成複雜的題目出了讓人來猜,稱“破”蓋取自將完整物體破壞之意,“毀”即此“破”也。“命而毀之”就是告訴人的是拆破開的東西,即把一些數編成複雜的數學題讓人來計算解決,後世所謂“命題”、“出題”者也。故下文言“錙而錘之、半而倍之、以物起之”就是具體出題的方法,本來是錙(六銖)而要以錘(八銖)來出題,想得到結果得用加減法;本來是一半的東西要用倍數出題,想得到結果得用乘除法;這些題目都用具體的實物來出(“以物起之”),增加人的感性認識和實際應用的技能,相當於今天所說的“應用題”。

9、凡數之保(寶)莫急(及)04-123酈(隸)首。酈(隸)首者,筭之始也;少廣者,筭之市也,所求者無不有也。04-162】:按:當於“保”後斷讀,作“凡數之保(寶),莫急酈(隸)首”。“急”毋須讀為“及”,《呂氏春秋·情欲》:“邪利之急也”,注:“急猶先也”;《文選·顏延年〈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通急戒無年”,注:“急,要也”。又可稱“緊”,《說文》:“緊,纏絲急也。”段注:“緊、急雙聲。”《廣雅·釋詁一》:“緊,急也。”故此“急”猶言緊要、首要。“凡數之寶,莫急隸首”,意思是在數的重要內容里,沒有比隸首更緊要的了。04-142簡:“可(何)物為急?”、04-151簡:“可(數)為急?”、04-152簡:“數無不急者”等等,“急”都是首要、緊要意。

又:《初讀》認為《陳起》篇是北大秦簡《算書》甲種的序言,“隸首”不應解釋為人名,而應是指“九九表”。論之云:“在《陳起》篇和‘少廣’之間,是抄寫於八枚竹簡之上的‘九九術’表格。由此反觀‘酈(隸)首者筭之始也,少廣者筭之市也’這句話,我覺得‘隸首者筭之始也’似乎不能簡單解釋為‘隸首是算術的始祖’。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即‘隸首’是中國古代對‘九九表’的一種別稱。再聯繫前面的‘凡數之寶莫及隸首’,將‘隸首’解為人名似乎文意不太通暢,而解為‘九九表’之別稱則非常合理。正因為‘九九’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入門知識,所以《陳起》篇作者將其視為‘筭之始’,并放在《算書》甲種的前面,其後才是被稱為‘筭之市’的‘少廣’。當然在傳世文獻中還沒有找到將‘九九表’稱為‘隸首’的證據,因此這個假設還有待今後的證實。”

按:此說當是也。《說文》:“隸,附箸也”,可理解為放置的意思。“隸首”應當是古代算書的篇名,其基本內容當是一些計算的口訣和公式之類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九九術”的算表,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和入門知識,古人學筭首務於此,纂修編輯算書時也是把它放置在卷首,故稱“隸首”,“九九術”算表應該是“隸首”的組成部分。後人根據古說“隸首者數之始也”創造了隸首作筭數的說法,用為人名,乃後出的傳說。無獨有偶,《御覽》卷九七引《世本》云:“敤首作畫”(清人輯本均輯入《作篇》),古書都言“敤首”為人名,是帝舜的妹妹,恐怕情況也和隸首的情況相似。《說文》訓“敤”為“研治也”,可能引申為揣摩、研習的意思,故疑“敤首”本是古代畫書的篇名,記載講述繪畫或刻畫的一些基礎方法技巧,是學畫的人首先要學習的內容,畫書也將其放置在篇首,故有“敤首”之名,後人根據此創造了敤首作畫的說法,用為人名,還解釋為帝舜的妹妹,恐怕都未必然,可能是根據《孟子·盡心下》說舜為天子“二女果(婐)”之說斷章取義附會來的,“敤”、“果(婐)”音近可通也。

————————————————

【注釋】

[1] 韓巍:《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初讀》,“秦簡牘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201412月。

发表于 2014-12-2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咎 于 2014-12-22 13:22 编辑

多谢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6:49 , Processed in 1.0702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