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 釋文注釋《周易》:
第16頁:《大蓄》卦注釋[四]:張注:“……此處似遂字義長。”
按:爻辭中“輹”、“逐”、“牿”三字爲韻,古音皆屬覺部(可參王念孫《古韵譜》),故此處當以作“逐”字爲長。
举报
第101頁 第1-2行:“爲九之狀,浮(俯?)首兆(頫?)下,蛇身僂㻃(曲),亓(其)爲龍類也。” 按:清華簡(肆)《筮法》篇第二十九節“爻象”一節。其中所謂的“爻象”,經排比可知,不過是對“數字卦”中組成卦爻的幾個數字(“八”、“五”、“九”、“四”)的古文字字形的簡單抽象而已。如古文字中的“九”寫作“”、“”、“”,爲“肘”之象形,《說文》云“象其屈曲究盡之形”,故簡文云“九象:爲大獸,爲木,爲備戒,爲首,爲足,爲它(蛇),{爲它(蛇)},爲曲,爲㻿,爲弓、琥、(璜)”,所取之“爻象”皆當與屈曲之形象近似。帛書此句據文意亦當是描繪“九”字的古文字形體“”的,故“浮首兆下”疑當讀爲“浮首眺下”,“浮首”意即“頭部漂浮在上”,“眺下”意即“向下眺望”,正符合“九”字的形體特徵。且“蛇身僂㻃(曲)”亦正與《筮法》篇“爻象”一節的“爲它(蛇)”、“爲曲”相合。
第101頁 第1-2行:“爲九之狀,浮(俯?)首兆(頫?)下,蛇身僂㻃(曲),亓(其)爲龍類也。”
按:清華簡(肆)《筮法》篇第二十九節“爻象”一節。其中所謂的“爻象”,經排比可知,不過是對“數字卦”中組成卦爻的幾個數字(“八”、“五”、“九”、“四”)的古文字字形的簡單抽象而已。如古文字中的“九”寫作“”、“”、“”,爲“肘”之象形,《說文》云“象其屈曲究盡之形”,故簡文云“九象:爲大獸,爲木,爲備戒,爲首,爲足,爲它(蛇),{爲它(蛇)},爲曲,爲㻿,爲弓、琥、(璜)”,所取之“爻象”皆當與屈曲之形象近似。帛書此句據文意亦當是描繪“九”字的古文字形體“”的,故“浮首兆下”疑當讀爲“浮首眺下”,“浮首”意即“頭部漂浮在上”,“眺下”意即“向下眺望”,正符合“九”字的形體特徵。且“蛇身僂㻃(曲)”亦正與《筮法》篇“爻象”一節的“爲它(蛇)”、“爲曲”相合。
第103頁 倒數第6-7行:“《易》曰:‘履霜,堅冰至。’子曰:‘孫(遜/愻)從之胃(謂)也。”
第116頁 第7行:“孫(遜/愻)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
第105頁 倒數第6行:“文人內亓(其)光,外亓(其)龍(尨),不以亓(其)白陽人之黑,故亓(其)文茲(滋)章(彰)。”
按:其中的“龍”字,注釋[三]引張注“龍假作尨”、“(尨)雜色”爲説。我們認爲“內亓(其)光”與“外亓(其)龍”互文見義。“內”爲使動詞,是“隱含而不發”之義,“外”如《周易·否卦·彖》“內小人而外君子”之“外”,爲使動詞,是“疏遠、保持距離”之義,與“內”義近。“龍”當讀爲“寵”,訓爲“榮寵、尊榮”,與“光”義近。《說文》:“寵,尊居也。”段注:“引伸爲榮寵。”“寵光”爲古之成辭。如《左傳·昭公十二年》:“宴語之不懷,寵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寵光無節,則臣下侵偪。”《焦氏易林》中“寵光”亦多見。帛書“文人內亓(其)光,外亓(其)龍(寵)”當是謂文人將光華隱藏而不顯露,與尊榮寵光保持疏遠,正照應上文“不自箸(著)”、“尉(蔚)文而不發”之語。
第122頁 第2行“吾【□】慧(?)不達問,學不上與”注釋[三]引張政烺先生的意見釋作“吾[少]隱不達,問學不上與”。
按:此句承上“夫《易》,明君之守也”而言,“明君”必屬在位者,據文義則似以張先生之釋文及句讀爲長。《要》篇“文王仁”、“文王作”、“然後《易》始興也”云云,或可作爲“夫《易》,明君之守也”之注腳。此處先生謙稱自己屬於不在位(“不達”)之“隱”者(意即自己與“明君”差距太遠),學問也不好,恐怕回答不好繆和關於易學的問題。
第122頁 第2行“恐言而貿易”注釋[四]引張注將“貿易”解爲“變換”,又引趙建偉“貿易,貿然輕易”之說。
第144頁 第2行“吳人之賓<寶(保)>山□而不服者”注釋[八]“吳人之賓山□而不服者”,……“賓”疑爲“寶”字之誤寫,讀爲“保”。保,負也,恃也。
按:“賓”疑當讀爲“濱(通作瀕)”,近也。如《國語·越語下》:“故濱於東海之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濱於江南海上。”《後漢書·杜篤傳》:“濱據南山。”《漢書·溝洫志》:“趙、魏瀕山。”又疑“山”後之闕文當爲“海”字。如《鹽鐵論·復古》:“地濱山海,以屬長城。”吳國瀕臨大海,故言“賓(濱/瀕)山海”。
第146頁 第5行:“據(蘧)柏(伯)王<玉>相,子路爲浦(輔),孔子客焉。”
按:爲,治也。“浦”當讀爲“蒲”,地名。
典籍中關於子路治蒲之記載多見。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爲蒲大夫。”《孔子家語·觀思》:“子路爲蒲宰。”“子路治蒲。”《孔子家語·辯政》:“子路治蒲三年。”《韓詩外傳》卷第六:“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境而善之。”《說苑·臣術》:“子路爲蒲令。”《說苑·政理》:“子路治蒲。”《鹽鐵論·殊路》:“子路居蒲。”《水經注·濟水》:“子路出于蒲者也。”“子路爲蒲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6:51 , Processed in 1.0673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