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33|回复: 2

[简帛] 北大漢簡《雨書》“蟄〓“”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雨書》簡4、簡11有“蟄〓”。釋文及注釋皆徑寫作“蟄蟲”。勞曉森先生認為“‘蟄蟲’當改為‘蟄蟲(蟲)’”。[1]筆者認為“〓為重復號無誤,‘蟄〓’當釋為‘蟄蟄’,為‘和集’之義。”《說文》:“蟄,藏也。”《說文》:“蟄,藏也。”段注:“凡蟲之伏爲蟄。《周南》曰:‘螽斯羽,蟄蟄兮。”《傳》曰:‘和集也。’其引申之義也。”《玉篇》也说:“和集也。”
    15:“七月朔張。四日角,雨,辱(溽)暑,七日至。暑不至,是〓兄未。”勞曉森先生引楊錫全先生的考證,認為“‘是〓’即‘是謂’”。筆者也認為“‘是〓’讀為‘是謂’甚為正確。
    但“是是”之所以讀為“是謂”,乃是由“是”與“謂”在一定條件下通用而轉化的結果。《說文》:“謂,報也。”段注:“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如《論語》謂韶、謂武子、謂子賤子、謂仲弓、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是也。亦有借为、曰字者。”
    “謂”與“為”之間的假借是存在一定的條件。即在某種情況下,只能用為而不能假借為“為”。即“謂”作“稱”之義時,不能假借“為”。《論語》:“謂之文也。”因而只有在二者為相同的情況,方可用“為”假借“謂”,即AA結構。此即“是謂”與“是為”通用,可認為等同于“是是”。《詩·小雅·賓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因而,“是謂”的範圍要大于“是為”,“是為”與“是是”同義。

[1]勞曉森:《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11月。

发表于 2015-1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学生 于 2015-12-9 23:02 编辑

先生引拙文說:

 

勞曉森先生認為“‘蟄蟲’當改為‘蟄蟲(蟲)’”。

 

按拙文原文是:

 

附帶一提的是,《雨書》簡4、簡11圖釋“蟄”,釋文注釋部分皆徑寫作“蟄蟲”。按此處爲合文,“蟄”下所从是“虫”而不是“蟲”,故文釋此處似宜寫作“蟄虫(蟲)”。簡20即有不寫作合文的“蟄虫(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2510(粗體和下劃線爲此次所加)。

 

實際上,“蟄蟲”是整理者的讀法,我同意其說。只是說嚴格隸定的話,釋文宜寫作“蟄虫”再讀爲“蟄蟲”。先生引拙說稍微不太準確。

 

當然,以上是細枝末節。我主要想說的是,將簡4、簡11的“蟄”讀爲“蟄蟲”,簡45的“蟄青,羊牛遲”、“蟄發聲盡出”和簡11的“蟄冬行”都能講通。而如果釋爲“蟄蟄”,訓爲“和集’”或“藏”,上引三處“蟄”都講不通,尤其是缺少了“發聲”、“出”、“行”等動作的主語,何況簡4第一處的“蟄”還與“羊牛”對應。

 

因此,我還是同意整理者的讀法,“蟄”即“蟄蟲”。

 

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0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文因‘蟄虫(蟲)’在转换中,误‘蟄蟲(蟲)’,导致出现偏差,对此表示歉意。我个人认为将“=”看成重符号更为合理。“蛰蛰”除了“合集”之义外,还可进一步引申为“众多”之义。《周南》全句为“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此处即进一步引申为“众多”之义。唐李賀《感諷詩》:“侵衣野竹香,蟄蟄垂葉厚。”其用义在“合集”的基础上引申为“众多”之义。简4“蛰=青”,其中可作“草生青”之义,为“盛茂”之状。《诗经·卫风》:“绿竹青青。”《传》:“青青,茂盛貌。”故“蜇蛰青”可解释为“众多草青”,因而“牛羊吃草时放慢脚步”,即简文“牛羊迟”。“蛰蛰冬行”,即“众多冬行”,也可解释得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3:11 , Processed in 1.0646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