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17|回复: 4

甲骨文“卜”字本義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骨文的“卜”字,从字型上看与现今的简化字相当,只是向下的一撇写成向上的一捺。如以字书上字意解释为准,古今基本相同,但对该字本意的解释则大相径庭。
1、从最早的《说文解字》说起,“卜字,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編號2064,第03卷下,卜部第1字),是它的基本字义,至到后来的辞典、辞海均大同小异。至于何為灸龟之形,卻众说纷纭。
2、《周礼春宮*大卜注》說:問龟為卜。也是前面第一條中最后一句所主张的;
3、占卜本义说(《漢語大字典》第105頁);
4、还有一种形声法解释,在钻龟骨时发出的“卟卟”声。
卜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約為20%,為此甲骨文也叫卜辞,当然占卜内容是主要的方面,這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神权与君权地位相等。
卜字是个象形字,這點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象什么,以及用什么来支撑它作为本义有不同看法,少数人認為是形聲字。
談象形不得不提到考古实物,从安阳考古現場出土的龟骨板的正面观察,大多数裂隙呈“卜”字型(《甲骨占卜探源》崔波*鄭州大學 博士論文,第124頁)似乎与第二条吻合。
但问题是龟骨板的背面,均布满钻孔和凿槽,钻孔和凿槽组合一起的轮廓十分象“卜”的字型,与正面的裂隙,一一对应。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殷人在灼龟前,先要在龟骨板背面施钻、凿,之后才炙灼。钻、凿后導致龟骨板厚的尺寸减少,板變薄,從现在力学原理解释,板變薄就使板内部应力减小,应力减小的直接后果就是龟骨板在外力作用下最先断裂。在龟卜上就是以灼的方式烧烤钻孔,龟骨板在熱力作用下就会沿着钻孔、凿槽反面的位置首先开裂,产生近似整齐划一的“卜”字形兆纹,占卜者據此兆纹按照“一定規則”推斷吉兇,但這“一定之規”,至今都沒有找到可靠的證據,叫人存凝。西方人常說,魔鬼藏在细节里,这个细节能忽略吗?
或许有人會說,這些都是出于显示君权神授或者其他原因的需要,不得不而為之。殷人或之前的人在造字时期,卜字,就应该这般神奇,被特定或钦定為“卜”字形兆纹。在一个君神治上的年代,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从占、卦等字中不难看出,都有卜部,甲骨文中的外、贞等字也无不例外地被做占卜相关解讀所壟斷。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骨卜远在殷商宫廷龟卜之前就出現了(《甲骨占卜探源》崔波*鄭州大學 博士論文,第9~10頁),从當時显示的裂隙看,兆纹多呈不规则状,有些甚至都無裂隙,發现“卜”形兆纹的概率几乎为零;骨板也鲜有钻凿痕,表面更也無規整的“卜”字形兆纹。卜和兆在漢字中都是表示占卜裂隙的意思(按現行字書解釋),只是后者較前者表示的范圍要寬泛些,如果占卜显示的都是“卜”字形兆纹,那么造字者又为何多此一舉而再造个“兆”字呢?這說明“卜”不能把所有的兆纹形态都囊括进去,從而,不得不再造一个“兆”。
同时期的“剥”字,是由“卜”部和“刀”字组成,“用”字,是由“卜”部和“中”字组成,这兩个字應該与占卜的相关度很低。如果“卜”字被特定为占卜用字,就不应在“剥”和“用”字中出現卜字部件,要從这两个字中释读出占卜的意思来,微乎其微。“剥”字可解释成,用刀削枝条的会意字,“用”字表示“卜”在其中,做施字意。甲骨文的“启”字,是由“戶”、“口”和表示手形的“又”組成,到了秦“書同文”小篆時,字演變成“又”上加了“卜”,表示手拿起“卜”狀物開關去開門,這使“啟”字以形表意的字形更加清楚明晰,小篆“啟”字的“卜”部構件,可以解释成提起的门栓(卜形木制品),也說明在秦人眼中“卜”字不是朝庭“占卜”的神圣專用字,而是平民俗人使用的木制工具而已。“關”字门内,是个“卝”字,是两个门栓的象形,关字初创,虽在西周,没有采用此字形,但到了战国,关字改写成带门栓的关字,战国人也认同“卜”字就木制工具的造字理念,类似的字还有联字。從这五個字的字型及字义看,均与“卜”字表示的裂隙象形即与“占卜本义“相去甚远。
通過以上数例,说明龟骨兆纹“卜”字象形说,只是“卜“的引申义,不是“卜”字的本义。
  2、既然第二条和第三条都存疑,哪第四条呢?
如果荊條、铜条或铜刀在燃燒加热情况下,用來灼龟骨,这时的龟骨外表面又恰处干燥前新鲜状态下,即龟骨中所含的水分在未蒸发干净之前,局部遇到高温就会发出“卟卟”的爆裂声,此说法雖可信,但前提条件太多,需要大量的考古证据來证明。
占卜現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當時生產力低度下的產物,现在回過頭來看,属于迷信活动,也正是由于占卜的神秘感,使人們对”卜“字本义的理解扑朔迷离,產生偏差。
如果把灼龟后的纵横之形替换成灼龟工具之形,也许能少些梗阻,大面积地通解各时期的”卜“字及其部件所构成的相关汉字。
象“卜”字型的劳作工具有没有?
从甲骨文相關解说资料的表述中知道,殷商时期灼龟骨前,需在牛肩胛骨、龟壳背面钻孔和开槽。在现代社会要想找到一个集钻灼开槽三者为一身的工具很容易,但在3600年前,可就犯难。找到能钻能灼而且容易制作的劳动工具,枝条,显然符合这个要求。司马迁《史记》中,有由褚少孫所補的《龟策列传》。文中记载有:“荊支卜之,必制其造”,荆条是當時灼龟的使用工具。荆条质地较坚硬,可做鉆用,有钻孔功能,也可在荆条燃烧后边灼边钻,故象針炙这个动作,必將大大提升钻孔效率,从荆条中找出象卜字型的枝条易如反掌。棍棒、枝條等,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原始工具之一,传说中的钻木取火就是明证。殷商时期青铜器已出现,用铜条、铜刀、铜弋等工器具代替荆条等原始工具是不二选择,青铜很容易被浇铸成卜等各型钻孔工具。但从考古資料上看,只有青铜刀等出现,当然用青铜刀也可以在甲骨上开出槽来,也可以安装在荆条上,完成给甲骨钻孔的任务,青铜刀在加熱烧红后也可能直接用来灼龟甲,功能遠优于荆条。雖然考古現象沒有發現鉆孔凿槽專用工具,但有青銅刀也足夠了。鉆孔凿槽,是為了取得規整兆痕,便于求解未來。
青铜新工具代替石、骨、木工具是大势所趋,青铜刀代替荆条成为鉆灼甲骨的工具也是必然现象。如果这时的“卜”字已存在,哪新工具又如何在該字中有所反应呢?
对这个问题,限于編幅,僅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說明。中国发射首颗卫星,在新闻报道的时候,通讯稿中加了人造卫星的字样,难道发射的衛星不是人造的还是神造的?画蛇添足,但不这样写又说不通,为什么,卫星本指天体中自然星体,多少光年前就存在,岂能是你人类所能制造或发射的,所以文中要加个人造,以区别天体中已存在的卫星,類似兩難的問題,何至本例,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留在以后讨论。
前边提到的“剥”、“用”字的写法,在漢字后来的演變過程中,不知何原因,从原来的带卜部件的字型改成现在的字型。這也许是出于维护卜字的神通性的需要。
在金文、籀文、篆文及现在的简体字中出现带卜部件的字,比比皆是。如攴、敲、攸、支等,攴读作pu与卜字韵母相同,甲骨文的攴字形,是手拿着棒子或棒型工具(武器)的象形,攴的上半部与卜字相同或相似,攴字在被當做字的偏旁部首以后,现在已改成反文是后话。
简体字中出现带卜部件的字,也很多。如占、鉆、偵等字,卜加口成占字,占字准备在后文中专门讨论。
现在蔬菜萝卜中的卜(bo)字,读音虽然与占卜的卜不同,但字形一样,可以解读为用短粗枝条插土。
從以上所例,可以得出
卜字的本义是枝条或枝条状工具、器物等,具有钻、击、探侦、求索、從外到內等的字义,占卜是人向天神乞求旨意的过程,占卜是卜的引申義,不是本義。
一纵竖,表示枝条上下通直,坚韧修长,上天入地,博古通今;短撇表示,便于人手把握,打造助力平台,实现空中加油,传承接力。
古老的卜字,随时代变迁,枝条状象形逐渐被青铜刀、铁器、金钢钻、电铬铁、激光刀、射电望远镜等器物象形所取代,穿越千年时空,唤发青春,如果许慎現在还在,一定会改写《说文解字》:“卜字,灼剥龟也,象灸龟工具器之形,所曰象龟兆之纵横虚也”。
发表于 2017-12-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大多以具象想象甲骨文字形,故无法了解或理解先古人的思维与创造。

甲骨文的一笔一划皆为文字,皆有其形态观念,这种思维观念或形态观念,在甲骨文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这也是甲骨文能够产生的关键所在。

在没有理解先古人横竖撇捺的一笔一划的形态观念的情况下,去讨论甲骨文的构成意义,都是徒劳无功的。

以卜为例,卜从丨从乀会意,乀亦声。只有了解或理解了丨与乀的形态观念,卜之本义自然明白无误。

《说文解字》解释的很清楚,丨的形态观念,即上下通也。乀的形态观念,即左戾也,读与弗同。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4-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卜,占,数,卦(圭表),晷,

站,立而有影的刻画标记

如卜风角形象风向表达,

晷中卜是太阳影子的变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3:10 , Processed in 1.0833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