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972|回复: 49

与刘洪涛先生讨论“也”的归部及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帖是接着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0讨论“也”的归部问题。但求小悟就是我。

先谢谢刘洪涛先生的详细回复,在与刘先生的交流中发现这个问题更加有趣,而且进一步讨论对音韵与古文字如何更好地结合也许不无裨益,因此在这里另开新贴,希望与刘先生及各路高手更好地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误会与共识

先说三点:

(1)逻辑问题:我的表达能力比较差,本来的意思只是说不能因为证明“也”归歌部、鱼部的证据不可靠,就说歌部、鱼部的假说不可能成立(证据不足不等于可以排除)。结果导致刘先生费心写了很多文字讨论这个本来无关的问题,在此致歉,并以此为鉴,以后不谈纯理论问题。

(2)没有仔细阅读问题:回复比较匆忙,所以刘先生文章小注里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注意,在此致歉。

3谢刘先生提醒从“它”或从“也”需要对原件,但笔者手边材料奇缺,看图版更是不易(况且阅读水平也不够),如果说错了请先生指正。

下面先总结一下我和刘先生的共识,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有一些是原来就同意而刘先生误以为我不同意,有一些是被刘先生及相关文章说服的)

(1)“也”“它”两字各有来源。但《说文》从“也”声的字在出土材料里本来是从“它”声的。

(2)支部从“也”的问题。我说《说文》从“也”不证明本从“也”是错误的,现在我承认支部字从“也”。

(3)“髢”见于《诗经》押韵,归支部(本是入声,后来转入去声)确不可易。也就是说,《说文》从“也”声的字有两个上古来源,大部分来自歌部,小部分来自支部。

(4)作为语气词的{也}从上古到中古都只有一个读音,不能根据从“也”声的字有两类就认为{也}有两个音。

(5)只有从“它”声的字讹变成从“也”声而没有相反的例子,所以只要是从“它”声的字(无论古文字资料还是《说文》)就肯定属于歌部(后半句不知道刘先生是否同意)。

[此主题已被 沈瑞清 在 2008-12-21 13:11:3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沈瑞清 在 2008-12-21 13:38:54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看法:

以下鄙见大概是刘先生不同意的:

1)《诗经》里有{}这个词并不说明“髢”曾经在先秦已经出现。

2{}{}是两个词,先生在回复中说“借“医”为{}”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3)《说文》从的支部字都是后来造的(根据徐宝贵先生的考证(谢一上提供电子版),大概是西汉中后期),不但不能用来说明“也”上古归支部,也不能作为汉代曾经归支部的证据,下面将详细讨论。

4)通假、读若材料和谐声、押韵材料虽性质不同但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材料都必须得到解释。不过这是理论问题,希望以后再另外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斑竹删了楼上莫名其妙的广告贴

第3个问题非常复杂,容下次再详细报告(简单说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先说相对简单的1、2条:

(1){}《诗经》有异文“鬄”,即使没有,汉代人改《诗经》原文的现象还少见吗?我觉得要用出土文献“改写”音韵学的根本原因就是今天看到的文献与先秦原貌大不相同。况且从音理上说,{鬄}上古是入声,从“也”声应该是入声韵转入阴声韵(去声)后新造的形声字,况且专门用“也”作为声符而造的形声字先秦有没有还是问题呢?!所以不能同意刘先生“如果《说文》异体可能有东汉时的现象混杂在内的话,《诗经》应该不会”的说法。

(2)好像大西克也(?)说“医”只见于秦国或者与之有关的出土文献,不对吗?新出土材料里有反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易

期待一上兄的整理,那是我的能力所不及的,于是只能作些就《说文》谈汉代音的工作。

粗粗看了一上兄赐的李家浩先生文,冒昧地说几句:

(1)李家浩先生认为老簋那个字所从是“也”的早期字形很可能是对的,但是李先生同意刘洪涛先生的支部说,所以用歌支相通解释,其实大家常引的歌支相通的例子其实都是较晚起的层次,老簋时代(西周?)歌支部是绝不相通的。所以,这个例子对歌部说有利,但因为目前只有这一例,我还不愿排除鱼部说。

(2)李家浩先生说郭店简用“只”为“也”。查了查字形,这类“也”下面的两笔都是平衡的,和“只”的下部好像还是有区别的(恕我不会贴字形比较,说不定还有笔顺的不同)。即使楚简里真的出现用“只”为“也”,那可能也是字形的混同而非同源的关系,关于楚简类似字形下部相混的问题,裘先生文章和所引陈剑老师的按语(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66)有详细考辨,虽然和“也”“只”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我想多少有点关系。所以不能同意李家浩先生“只”“也”同源说,“只”恐怕另有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的来源。刘洪涛先生没有用此例证明“也”归支部不知是不是类似原因?

[此主题已被 沈瑞清 在 2008-12-21 17:03:52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2-22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回复完沈兄之后,就把移动硬盘弄坏了,我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写的成的没成的都有可能丢了。现在不能静下心来,待以后再讨论。沈兄见谅。

请其他先生,尤其是既懂古音又懂文字的人,多来批评,谢谢。

发表于 2008-12-22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熙古文字论集》92页有裘先生一段按语,麻烦一上兄打探一下我们的理解是否符合裘先生的原意:

后来我们感到释此字为“施”根据不足(引按:指字所从不一定是“它”),而且“它”、“也”古音有异,“施”恐不能读为“也”(引按:指字音一在歌部[施],一在支部[也],不能通用)。

当然,我们同意朱、裘原说,并不同意这段按语。如果我们没理解错的话,裘先生也把“也”归支部。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1 23:59:50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2 0:02:29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2-2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讲对待材料的态度问题,沈兄是疑古,我是信古。这个态度是不可讨论的。沈兄一定让我拿出出土材料来证明《诗经》不误,这个多数情况办不到。如果办不到就不承认,我们基于传世文献的所作一切研究都将亳无价值,不单单一个“也”字。

要讲有错,出土文献中错也不少。看看上博《周易》吧,利用竹书本校正今本的固然不少,可是用今本来校正竹书本的也不少。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出土文献的抄写者文化水平都不很高(传世文献一般都国家图书馆藏本,由博士校写),这跟后代刻版工人一般都不识字很像,在他们看来,写字也许就跟画画一样,描得像就行了。这能不出错吗?所以沈兄要怀疑的话,出土文献是不应放过的。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2 0:58:03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2-2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講小文的性質。小文是用文字學的知識來討論古音問題。就古音講古音我不在行,那不是我應該干的事。希望我們的思路能一致。如果兄硬用“一格一個”的成見跟我討論,我只能啞口無言。

如果拋開等呼等的覊絆,單從先秦秦漢古文獻材料的表現來總結歸納,我以為從“也”之字只有歌部、支部兩種表現,應該可以肯定。

魚部的表現是不存在的,是董同龢編造的。他之所以這么做,完成是基于《廣韻》“羊者切”的原故。這種拿后代反切來比附先秦材料的做法,是我們不能同意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討論的問題只是:

“也”應歸歌部,還是支部?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2 1:10:29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2 2:23:47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2-2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說一下我的研究方法。

一個字的表現不可能既屬于歌部又屬于支部,雖然兩部的音本來也很近。

以往的思路是把它們當作一種現象,把其中一個當作正例,另一個當作變例。但是誰是正例,誰是變例呢?全憑研究者自己的想法。這是以古音研究古音的方法。

我的思路是,這是兩種現象,其中一個是真現象,另一個是假現象。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假現象揪出來(美猴王只有一個,只要把假的揪出來,真的自然就找到了)。我們根據文字混訛的理論,把歌部現象的“也”還原成“它”(即假猴王是“它”扮的),那么支部現象的“也”自然就是真正的“也”了(這才是真猴王)。這是以文字研究古音的方法。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8-12-22 2:19:43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0:19 , Processed in 1.0617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