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文明”是社会学家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按照摩尔根的观点,人类社会达到文明阶段的标志是创造了文字并且用它来记录语言、历史。这个观点,在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区别时,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用这个观点来审视中华文明的开端,必须找到汉字产生的最上限。在中国传世的古书如《荀子》、《吕氏春秋》里,都谈到自黄帝时起,其史官仓颉便已创造了汉字,可以说,中华民族自黄帝时起便已进入了文明社会,而黄帝年代约当公元前三千年的时期,所以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毋庸讳言,上举二书的记载是带有一定程度的传说性质的,所以,近些年来,某些外国学者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跨度提出了怀疑,他们根据目前所发现的晚商甲骨文,把中华文明的开端定在商代,这样,中华民族也就只有三千年的文明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在成熟之前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的漫长过程,特别像文字这种东西,更不可能在一个早上突然跑入社会中来去担当起记录语言、历史重任的。而商代的甲骨文完全是成体系的、与语言同步的成熟的汉字,不可能在商代一下子便如此完善,它必然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所以把商代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显然是不恰当的,应当把中华文明的形成再上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近年来,大汶口文化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的发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线索。关于这些陶符的性质,李学勤先生曾作过研究,指出它们“同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形状结构接近,一看就产生很像文字的感觉,只见于特定器种,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类似。象形而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实的描画。与装饰性的花纹不同,不能分解为若干图案单元。”(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12)现在,多数人已倾向认为它们就是文字。大汶口文化在公元前4300~前2500年之间,以此为开端的话,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足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唐兰先生后来更倡言“中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是用不着怀疑的。</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