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21|回复: 10

[先秦秦汉史与考古] “温”与“盗”音义问题及“盗”字在先秦文献中的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0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园客 于 2019-1-20 22:09 编辑


“温”与“盗音义问题

及“盗字在先秦文献中的释义

梁园客

读了王宁先生的《关于“盗”字的音义问题》一文的分析,文中认为“温”、“盗”二字决不相通,以及对“盗”(包括盗声字)字音义的分析,本人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温”和“盗”二字的音义

“温”和“盗”二字古籍里相通的例子,目前发现的只有一例

史记·秦本纪》:"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缪王 ,得骥、温骊、骅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 集解引 徐广 :"温,一作盗。司马贞 索隐:"温音盗。”

 

因为文献记载里再无“温”和“盗”相通的例子,加上二字形近,历来一般认为此处是二字形近讹误所致,并没有人真正从音义上来分析一下二字相通的可能。

在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盗”字(包括盗声字)和兆声字关系最近,二类字音近相通的例子很多(一般用兆声字来假借为盗字)。而兆声字、声字、俞声字有辗转相通,音皆极近,文献常见互通的例子

《列子*周穆王》:“左骖盗骊。”《玉篇*马部》:“盗骊作桃(马犁)。”《广雅*释兽》盗骊作駣(马犁)。”

《礼记*玉藻》:“夫人揄狄。”郑注:“揄读如摇。”《汉书*英布传》:“隃谓布何苦而反。”颜注:“隃读曰遥。”

《尔雅*释训》:“愮愮。”《释文》:“愮,又作恌。”《战国策*燕策一》:“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史记*苏秦列传》:“遥,作挑。”

因此,“盗”与俞声字可通,二字为侯宵旁转。

《庄子*骈拇》:“俞仁义。”《释文》:“俞,本又作。”《庄子*骈拇》:“呴俞仁义。”《释文》:“呴,本又作 傴。” 《史记*淮阴侯列传》:“言语呕呕。”《索引》:“呕呕,《汉书》作姁姁。”

句、區、俞皆为侯部字,声母皆为喉音,可通。

 嫗,母也(《说文》)。《史记*高祖本纪》:“母曰刘媪。”裴骃集解引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为老嫗为媪。” 媪,母也(《广雅》)

媪,为幽部字;嫗,为侯部字。侯、幽旁转可通。

《广雅*释诂四》:“缊,饶也。”王念孙疏证:“媪、熅并与缊通。……《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班固泗水亭长碑,媪字作温。”

傴、嫗皆从區声;媪、温皆从昷声(《说文》)。

以上例子可知,俞声字与昷声字可通。因此,“盗”与昷声字可通。所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媪”字,说文:“媪,从女昷声,读若奥。”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奥,假借为竈。竈、造通,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秦本纪》“客卿竈”,秦策作造;《管子*轻重己篇》“焊竈泄井”,《禁藏篇》作造。诏,告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诏,假借为告。鞀,从革召声。鞉,鞀或从兆(《说文》)通过以上各字辗转相通(媪—奥—竈—造—告—诏—鞀—鞉,皆为宵幽旁转),可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字义:《汉书*李寻传》:“其月土湿奥”,颜注:“奥,温也。”《荀子*大略》:“不若奥之”王先谦集解:“卢文召曰:说文奥,宛也。宛,奥也。奥与宛皆与鬰音义同。此可证媪、温通。

二、“鬱”、“温”、“宛”、“炊”的音的问题

《詩經·秦風·晨風》“鬱彼北林”的“鬱”,有“温”、“宛”、“炊”的异文,安大簡本“鬱”作“炊”。“炊”与“鬱”、“温”、“宛”皆音近可通,分析如下:

《老子》二十九章:“或或吹。”河上公注:“ ,温也;吹,寒也。”《老子》二十九章:“或或吹。”《释文》:“, 河上本作。”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是宜慰藉喣谕。”蒋注引《说文》:“喣,吹也。”

歔,即嘘。吹,嘘也(《说文》)。喣,吹也。吹、嘘为歌鱼通转,音也近。竈,炊也(《毁慧林音义》注引说文)、炊竈也(《玉篇》)。

因此,炊(吹)与“温”可通。(炊—吹—嘘—呴—傴—妪—媪—奥—竈—温—俞—摇—挑—盗)

“呴,温也;吹,寒也。” 呴、吹既为宜一词,都是有温义。但分训则为温、寒,温、寒都是介于热和冷之间的词,可引申相通,表示不冷不热义。

三、“盗”字的释义(《石鼓文》)

《石鼓文·汧沔》言:“澫有小魚,其游散散。白魚皪皪,其A氐鮮。”其中A字写为:竹頭下從水盜。这个字就是从盗声,这里应该释读为“鯈”(或儵、倏)。

鯈、儵、倏,皆从攸声。攸声字和兆声字音近,为宵幽旁转可通。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條桑”王先谦三家义集疏:“韩诗條作挑。陈奂传疏:玉篇引诗作挑桑。”

而兆声字在先秦文献中多为“盗”的假借字(见上文),因此, “A”可读为“鯈”。

鯈鯈,是说鱼游之貌,文献中多有这样的用词:

汉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按,《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浩浩之水,游游之鱼。」

那么,“鯈”是什么意思呢。

《文选*张华〈答何劭》:“流目玩鯈鱼”吕向注:“鯈,小鱼也。”《山海经》郭璞注:“小鱼曰鯈。”《淮南子》高注:“鯈鱼,小鱼也。”

攸声字有急促、短促义。倏,疾也(《希麟音义》注引说文),疏忽,疾也。倏、鯈通用(王念孙《广雅疏证》)。小鱼在水中游动忽停忽动,时间皆比较短促,所以小鱼字为“鯈”,从鱼攸声,表示小鱼游动之状貌。

攸声字和叔声字通。

倏,读若叔(《说文》);《诗经*大雅*云汉》:“滌滌山川”,《说文》引诗滌作蔋(皆见《古字通假会典》)

因此,倏尔,又写为“俶尔”,如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魚皪皪,其A氐鮮。”这里的A应释读为“游”,见上引文(鯈鯈之鱼,《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游游之鱼。”)游、鯈皆为幽部字可通。

(“澫有小魚,其游散散”,散散,也是“鯈鯈”。将另为讨论。)

其余先秦文献中的“盗”字的释义,留待以后进行,本文就不展开解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詩經·秦風·晨風》“鬱彼北林”的“鬱”,有“温”、“宛”、“炊”的异文,安大簡本“鬱”作“炊”。

从诗经这句诗的意思看,就是说北林郁郁葱葱,所以,“鬱”(“温”、“宛”、“炊”)就是郁积义,引申为茂盛、茂密义。

“鬱”:木丛生者(说文)、聚也(汉书颜注)、积也(汉书颜注、诗毛传)。

“温”、“蕴”通,“蕴”:积也(方言、后汉书李注)、聚也(广雅、玉篇)、蓄也(玉篇)、藏也(后汉书李注)。

“宛”:积也(类篇)、蓄也(方言)。“鬰”、“蕴”、“宛”皆通。

在训释“炊”字前,先来分析一下“鬰”(蕴、宛)的意思。鬰、蕴(温)、宛等字都与“奥”通。奥,藏也(广雅)、秘也(太玄范注),与积聚同义。另外这些词都有温也、热也、煖也等义。所以积聚、蕴藏义与热温、暖义相因。

再来看看“炊”字,“炊”:《庄子*在宥》:“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也。”古代注家皆释“炊累”为:尘埃自动、动升的意思,乃是把炊解释为“吹”。实际“炊累”为一同义复合词,累积、积聚的意思,也就是与“鬰”等词的积聚、蕴藏义同。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万物不需要刻意为之,万物自然生长而众多也。累,积也(广雅、汉书颜注)、多也(文选李注);炊,爨也。爨,炊也(广雅)、竈也(仪礼郑注)。竈:媪,读若奥(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奥,假借为竈。所以,奥、竈、炊、爨皆同义,有温热、暖的意思(竈、爨、炊都与火有关,所以有温热、暖义。)。

所以,“炊”也同时具备温热义和积聚义,诗经《晨风》的“炊彼北林”的“炊”,也就是和“鬰”等词一样为郁积、茂盛义,不需要再通过假借等关系来训释了。

另外顺便分析下“盗”字的偷盗、盗窃义:这个义项来源于“鬰”等词的蕴藏、隐秘义(盗、奥、蕴等词皆音近可通,而且盗和炊都从欠,这一定是有音义关系在,需要专门分析。),如:奥,秘也、藏也、隐处也;蕴,藏也。蕴藏、隐秘义和积聚义相因,隐秘义又引申为盗窃义(盗窃是隐秘行为)。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个“盗”和“温”相通的例证:
銚,温器也(说文)、烧器也(广韵、慧琳音义引《考声〉)。烧,爇也(爇即热)。兆声字和“盗“多相通,所以“盗”、"温”可通。盗、銚与竈、奥、媪音近,有奥热、温热义。
发表于 2019-1-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文》:“銚,溫器也。”不是聲訓。《說文》“鋞”、“鎬”、“䥝”亦訓溫器也。《广韻》:“鍋,溫器。”又“䀊,温器。”都不是聲訓。
发表于 2019-1-2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寧 于 2019-1-23 20:12 编辑

看來,梁園客先生混淆了音近通假和同義互用的區別,也沒搞清訓釋和通假的區別,甚至也沒明白通假和訓釋的規則,A通B,B通C,C通D,D通E,所以A通E;A訓B,B訓C,C訓D,D訓E,所以A訓E——這樣的論述方式是否可靠,學界有共識,這裡也不多說了。 但是他說《莊子·在宥》的“炊累”是“累积、积聚的意思”,這個在下倒是同意的,其理解的意思對,但其解釋理由在下不同意。“炊累”的這個“炊”絕不可能是炊爨的“炊”,更不能是吹噓之“吹”(其字本當作“炊”形,古人讀炊爨之“炊”,又因音同或通作“吹”),分明就是安大簡《詩經·晨風》的“炊”,它本是從火旡聲的“燰(煴)”字,被寫作了“炊”形而音近通假為“鬱”。“鬱累”就是積累,積累而多,故可以引申出“眾多”義,《在宥》說“萬物炊(鬱)累”,意思就是說萬物不停地化生,積累而眾多的意思(此筆者後有專文論之)——這說明傳世的先秦典籍里也有把從火旡聲的“燰”寫作與“炊”同形并用為“鬱”的情況,也足證拙說是有道理的,比把這個“炊”認定為炊爨之“炊”或吹噓之“吹”再輾轉通假、通訓、迂曲穿鑿、深文周納要直接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旭 发表于 2019-1-23 19:12 《說文》:“銚,溫器也% ...

    谢谢提供这些例子。但其实这些字都是和“竈"、“奥”等字音近的字。
    竈、奥、銚、鎬、䥝是宵部字;鍋是歌部字;䀊是幽部字;鋞是耕部字。歌部和宵幽部近可通。耕部歌部也有通的例子,如赢、羸。
    温器就是可以在火上加热使用的炊具,所以这些炊具的音也是相近的,这个音的字都有温、热、火等义。而且有可能这些字都是一个词的异写。
    繆,交错之形也(后汉书注引徐广曰)、绞也(汉书颜注)、自缢也(汉书颜注引郑氏曰)。经,绞也(广雅)、缢也(论语“自经死”朱熹注)。差,過也(吕氏春秋高注)、错也、謬也。错,交错也、藏也(广雅、方言)、杂也、文也。過,謬也(汉书颜注)。過错、差错、错谬都是同义复合词。郁郁,文章貌。交错义和文章、文采义相因,交错义引申为纷杂义、杂乱义,再引申为积聚、隐藏、深隐义(与温热义相因,见上文)。所以,错,可以训交错义,也可训藏也;缪,交错之形。寥,深也、藏也(广雅)。
      狼藉、蕴藉、藉藉,意思都差不多。狼藉: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汉语大词典);    蕴藉: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文》:「前輩文采風流,蕴藉如此。」   藉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坑满谷,掩平弥泽。」颜师古注引郭璞曰:「言交横也。」
    
   缪、過、经、交、郁(奥)等字既然都音义相近,那么和这些字对应的䀊、鍋、鋞、鎬(高声字和交声字多通)、䥝等字也就音义相近了。所以这些字实为一词,故都训温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寧 发表于 2019-1-23 20:08 本帖最后由 王寧 于 2019-1-23 20:12 编辑 看來,梁園客%8 ...
说说“炊累”:
    “炊累”是同音义复合词,歌微部音近。炊累,就是“垂累”(“累垂”)。帝京景物略》“寺南观音阁,苹婆一株,高五六丈。花时鲜红新绿,五六丈皆花叶光。实时早秋,果着日色,焰焰于春花时。实成而叶渴矣,但见垂累紫白,丸丸五六丈也。“      垂累,指果实累累下垂之貌。垂为歌部字,垂累,同音义复合词,众多、积聚义。明于谦《夏日忆故乡风景》诗:「红绡焕烂蜀葵开,金弹累垂卢橘熟。」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垂、炊,音近通。●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唐朝野僉載》“將一楪槌餅與之曰:「〈口童〉却,作箇飽死鬼去。」“       䭔,蜀人呼蒸饼为䭔(玉篇)。
     蒸饼、炊饼、槌饼、䭔饼都是一个词(垂声字和追声字音近多互通,如缒作錘)与避讳没关系,古人误解。蒸、郁皆有热义(郁、燠通),二字为之蒸对转。    郁蒸,为同音义复合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其令郁蒸。」王冰注:「郁,盛也;蒸,热也。言盛热气如蒸。」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郁、蒸皆有热义、郁积义,所以,炊也有热义、郁积义。。
发表于 2019-1-2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等處不得漫以音轉說之,當以語源求之。舉例說吧,之所以命名溫器為鍋,其正字是𩰫,指土釜,作用是溫熱,𩰫的語源是“果蠃”,當以器形圓而名之,故此物也稱作“鍋𨰠”(王念孫說:“物形之小而圓者,謂之銼𨰠。”此說最精。)。之所以命名溫器為鋞,鋞之言徑,直也,亦以器形直而圓名之。語音只是外殼,語義才是內核。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旭 发表于 2019-1-24 12:05
此等處不得漫以音轉說之% ...

    您说的有道理。但我原文已经说了”䀊、鍋、鋞、鎬、䥝”等温器的语源是于火上加热故名。后来又仔细分析了下,感觉既然经、過、缪、交等词皆有交错义,因此这些温器的得名,大概是取炊具横置于火上加热。横,交也。至于您说的取炊具的形状得名,如锅,取果螺、椭圆状,这个看似有道理,因为后来的炊具(用于火上加热的)基本都是椭圆状的(或圆状),但其是古人用炊具之始,只能是取交横于火上义,不可能顾及炊具的形状。因为后来地炊具都是椭圆状的,所以有些炊具就音转为過(果螺、椭),这个也是文字演变发展的规律。
    另外想探讨下“爨、竈、炊、烧”等字的语源,爨,是象形字,本义是用材木烧火,上面放着炊具。表示炊义。所以这类字大概重点是取材木积聚在一起、在炊具之下之义,材木纵横积聚,并且在炊具的下面,就和“藉“字的意思一样。所以这些词有积聚的意思(因而有温热义?).
发表于 2019-1-2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請您舉幾個爨、竈、炊、烧在古書中用為積聚義和溫熱義的用例來證明您的觀點,但是別象您上面那樣繞來繞去的“山路十八彎”,那種論述和論證竊以為靠不住。{: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2-22 00:22 , Processed in 1.0824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