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出土竹简文献一则清李调元《淡墨录》卷七《重修孔庙》一则载: 辛亥九年,复命世倌监修孔林,去圣墓四十馀步,陷出一穴,广尺馀, 内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有白骨一具,甚伟。 旁置铜剑长丈馀,莹绿色, 有竹简数十页,皆蝌蚪文,取视成灰。 世倌以墓尚在孔子之先,加石封之,为设少牢之礼焉。 疑问: 墓葬形制,石榻,大概是石制平台。尸体在这种平台上的葬制是否有两周先例? 最近几年出土的山西太原隋虞弘墓有石制平台,但也有石制屏风类的东西。 朱棺,大概属于漆器,红漆木胎。 尸骨,保存状况看来还比较不错,身高比较大型, 山东人的体质特征,在两周,其总体是比较高大。 此处没有提及性别,从随葬品来看,估计为男性。 铜剑,长达丈馀的金属器物,大概不是剑。 如果,按照一丈等于3.3米的换算来看,这个兵器该是很长,墓室很大。 竹简数十页,竹简如果是编联的话,想必会用枚这个量词。 但用页,我想可能是木牍。 蝌蚪文,大概是对古代文字的一种统称。 取视成灰,而不是取视成泥。大概保存条件比较干燥? 但是干燥是不符合孔林的地理条件的,因为孔林附近有河流,地下水位不会很低。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0:07:20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fencius 在 2009-2-20 10:09:2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