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230|回复: 25

[清华简] 讀《繫年》臆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3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讀《繫年》臆札

 

【1】.第一章第3簡:共伯和歸于宋。

原整理者以爲:簡文“宋”係“宗”字之誤,“宗”指其宗國,即衛。

按:宋,心母冬部;宗,精母冬部;二字古音極近,故它們之間更有可能當屬通假關係。

 

【2】.第三章第15簡:世作周

原整理者以爲:,字似從尸從山,疑即《說文》“仚”字,在曉母元部,在此讀爲匣母元部的“扞”,《左傳》桓公十二年杜注:“衛也。”

按:若原整理者此釋不誤,則字當讀爲“翰”,字又作“幹”、“榦”、“”。《詩經》中“翰”字多見,如《小雅·桑扈》“之屏之翰”、《大雅·文王有聲》“王后維翰”、《大雅·板》“大宗維翰”、《大雅·崧高》“維周之翰”、“戎有良翰”、《大雅·江漢》“召公維翰”等。

聞一多先生認爲:

《說文》曰:“,井垣也。从韋,取其帀也,倝聲。”相承皆用幹。、垣聲近,蓋本一語。爲凡垣之通稱,而許君以爲井垣專字,非也。《詩》“翰”字當爲“(幹)”之假借。《桑扈》篇“之屏之翰”,“翰”與“屏”並舉;《板》篇“价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宗子維城”,“翰”與“藩”、“垣”、“屏”、“城”並舉;《崧高》篇“維周之翰,四國于蕃(藩),四方于宣(垣)”,“翰”與“蕃”、“宣”並舉,皆複文也。……《江漢》篇“召公維翰”,……“翰”亦當訓爲“垣”。

同時,聞一多先生指出,《兔罝》篇“公侯干城”的“干”爲“閈”之省,亦“”也,亦當訓爲“垣”。而毛傳將“干”訓爲“扞”,以名詞爲動詞,失之尤遠。【聞一多著,呂明濤箋注:《聞一多詩經講義稿箋注》,第106-107頁,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

若原整理者將“”讀爲“扞”的意見可信,則字在簡文中當讀爲“翰(幹、)”,其義與“藩”、“垣”、“屏”、“城”等字接近。而原整理者訓“扞”爲“衛”的意見,因在“世作周”句中“”字顯然是作名詞用的,故其說與聞一多先生所指出的毛傳“以名詞爲動詞”之失正同。

 

【3】.第四章第20-21簡: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20】公子啓方焉,是文公。

按:最後一字模糊不清,原圖版作“”,原整理者以“□”代之。與第29簡的“歸”字形“”相比較,兩者筆劃較爲接近,故此字有可能是“歸”字。“歸公子啓方焉,是文公”,上句言啓方“奔齊”,這句說“歸”,從文義上看也很合適。

 

【4】.第十三章第64簡:趙旃不欲成,弗召,于楚軍之門。

原整理者釋“”字爲“射”,並引清華簡中其它的“射”字形爲證,當可信。原整理者根據《左傳》的相關記載“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以爲“”字在此讀爲“席”,“席”與從射的“謝”、“榭”同爲邪母鐸部。

按:從音理上說,“射”、“席”確實音近可通,然這種對簡文文意的理解恐還可商榷。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此次晉楚之戰前,兩國本來已經定下結盟之日,然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簡59:宋人是故殺申伯無畏,[貝它](奪)其玉帛。

116:王命莫敖陽爲率師侵晉,[坨攵](奪)宜陽。

又,簡76:連尹襄老與之爭,敓(奪)之少[孔皿]

原整理者讀爲“奪”之字,有上述三種寫法,前兩種從“它”聲者,似當直接釋爲“拕”(當然因音近可讀爲奪)。《說文》“拕”字段注云:“《易》:‘終朝三褫之。’鄭本作拕,叚拕爲褫也。高誘注《淮南》‘遇盜拕其衣’云:‘拕,奪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簡69-70:齊三嬖大夫南郭子、蔡子、晏子率師以【69】會於斷道。

原整理者注:嬖大夫,《國語·吳語》韋注:“下大夫也。”

按:

此種理解上恐有偏差。嬖,《說文》:“便嬖,愛也。”寵愛之義。

而所謂的以“下大夫”注“嬖大夫”,當爲官階之名。

如:

《左傳》昭公七年:“宣子爲子產之敏也,使從嬖大夫。”

注:“下大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簡71:“齊人爲成以骼玉與淳于之田”

原注釋云:此句疑應乙為“骼(賂)以(甗)、玉與淳于之田”。

按:此種說法恐不妥,至今似未發現簡帛文獻有這種誤倒的現象(不是前後兩個字誤倒,而是一個字誤倒在兩個字之後的)~

黄杰先生認爲“原句自可講通”,而如何理解才通卻沒說~

按:很懷疑這句話中的“骼”當讀爲“鉻”。“鉻”,《玉篇》“鉤也”,而《廣韻·陌韻》出了個很奇怪的解釋:“鉻:陳公鉤也。”不知源出何典?

不過,據常理推測,作為賄賂的東西基本上是寶貨珍玩之類。齊人當時賂晉的甗,《左傳》作“”,即紀國的寶器。杜預注以爲是“滅紀所得”。故“鉻”解釋爲“陳公鉤也”似乎也不無可能

懷疑所謂的“陳公鉤”與陳公子完奔齊有關:

《史記·陳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爲胡公。 ”(——陳國爲公爵。)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齊桓公使陳公子完爲工正。(——其人精於工藝。)

陳公鉤似乎是原屬於陳國的寶器,由陳公子完帶到齊國,此時作爲賄賂獻給晉國~

故推測簡文當讀爲:

齊人爲成,以甗、骼(鉻)、玉筲與錞于之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鉻”解釋爲“鉤”,鉤本當屬於金屬製作,

而簡文作“骼”,從“骨”,似乎有可能這個“鉤”是骨製的~~

发表于 2011-12-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簡71-72“齊人為成,以甗骼玉筲與錞于之田”可以與簡120“齊與越成,以建陽、[巨阝]陵之田,且男女服”合觀,兩者句法大體相似,如此基本可以確定簡71-72中的這段話沒有訛誤。
另外,俺也瞎猜一下簡71-72中“骼”的意思,俺認為該字或可讀為義為車的“輅”,字或作“路”。《尚書•顧命》:“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設兩觀,乘大路”,何休注:“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能叫“輅(路)”的車可能不是一般的車,所以簡文這裡才拿它當寶物送人。不過,這個“骼”也有可能讀為義為大的“路”,與“玉筲”連言,義為大玉筲。《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裴駰《集解》引韋昭曰:“路,大也。”
发表于 2011-12-2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又見於《集成》2205「叟父作旅鼎」,字作。若《係年》「」讀為「甗」,則銘文可讀為「甗(獻)叟父作旅鼎」。 ,
发表于 2011-12-2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筲」,《左傳》作「玉磬」,筆者以為「筲」(心紐宵部)可讀為「璆」(群紐幽部),聲韻皆近,如「其」(群紐),「斯」(心紐)。韻部幽宵旁轉相通相當常見,[1]如「慅」字古文作、「」字古文作。[2]「喿」是宵部,「慅」是幽部;「秀」是幽部字,從「秀」得聲的「誘」、「莠」都是宵部字;《窮達以時》簡3的「」就是古籍的「皋陶」,是宵部,陶是幽部;[3]《馬王堆帛書‧雜療方》13行「去陵」,整理者認為「陵」當即「陵藁」。據《名醫別錄》系甘遂別名。[4]高是宵部,咎是幽部。陳劍先生曾指出:「『蕘』、『柔』、『匘』古音並相近。『柔』是日母幽部字,『蕘』是日母宵部字,兩字中古音都是開口三等;『匘』是泥母宵部字,與蕘同從『堯』聲的撓、橈、鐃和譊等字也是泥母字。」[5]宋華強先生也指出:「『嘄』與『叫』古音聲母相同,韻部宵幽旁轉,音義皆近,大概是一對同源詞。」[6]《郭店‧老子甲》38「喬」作,已有學者指出字形所從的九與高都是聲符,「九」,古音見紐幽部,與群紐宵部的「喬」音近。[7]《用曰》簡13也有幽宵合韻的例證。[8]

  《漢語大辭典》對「璆」的解釋說:1.同“ 球 ”。美玉。可製磬。亦借指磬。《書‧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孔 傳:“璆,玉名。”《國語‧晉語四》:“官師之所材也,戚施直鎛,蘧蒢蒙璆。” 韋昭注:“璆,玉磬。” 晉  劉琨 《重贈盧諶》詩:“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釋奠文宣王樂章》:“堂獻瑤篚,庭敷璆縣

【璆磬】玉磬。《漢書‧禮樂志》:“璆磬金鼓,靈其有喜。”


[1] 參見李家浩:〈攻敔王姑義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頁306。

[2] 徐在國:《傳鈔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下冊,頁1064、1348。

[3]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又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頁7-8。

[4]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頁124。

[5] 陳劍:〈郭店簡《六德》用爲「柔」之字考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頁61。

[6] 宋華強:《新蔡葛陵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頁265。

[7]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頁294、葉玉英:《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416頁、曲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佚書詞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頁61。

[8] 顧史考:〈楚簡韻文分類探析〉《先秦文本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8月7日)頁29。

,

[此主题已被 海天 在 2011-12-24 16:38:39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說不足之處是“俞”字實無著落,再提個有點可能的想法吧:

    杜注“句瀆之丘即穀丘也”,即“句瀆”之合音爲“穀”。因“俞”在侯部,故“句俞”之合音亦當可以讀爲“穀”,則“句俞之門”即“穀之(關)門”也。

    穀,作爲地名,《左傳》常見,乃齊邑,如《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齊地)。……寘桓公(齊桓公)子雍(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爲魯援。


僖公二十七年:

    出穀(齊地)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晉文公)之教也。

襄公十九年:

    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若拙說成立,則由現有材料可見似乎三晉伐齊常經由穀地?)

    穀,據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說是在今山東東阿縣南之東阿鎮。驫羌鐘銘文:“……韓宗……率征秦迮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東阿縣東部即緊鄰平陰縣,又由驫羌鐘銘文知越過齊長城即可至於平陰,則“句俞之門”指春秋“穀”地的關門亦不可謂無據也。(《括地志》云齊長城西起平陰縣。)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11-12-25 10:50:29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襄公十八年:

    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杜預注:城南有防,防有門,於門外作塹。”】……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此亦是晉人伐齊之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6:41 , Processed in 1.0655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