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古战争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农村,与城市只隔着一条GS河。两岸的孩子有时发生摩擦,就会隔河开战。这边的石头抛过去,那边的石头也会飞过来。虽说并没有枪林弹雨的感觉,但也兴奋刺激,让人会不时的出一身冷汗。
这样的记忆,最近在我的心里又重现了,在我审视某些古文字的时候。这些古文字告诉我,古时的战争场面与我童年的记忆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在打仗的时候,难道都要靠石头来解决问题?
我爱好古文字三十余年。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字,使存在于我脑子里的某些问题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个字就是“殳”。殳:读音shu阴平,一般字书解释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其实这种解释并不正确,我以为。殳的篆字写作“”,甲文字体为。下面从又(手);上面弯弯的一笔顶着一个圆形物,似乎不应该是“竹木”之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爱好古文字的生涯中,我发现弯笔(曲线)有时会被用来表示运动轨迹。别人是否知道这一点我孤陋寡闻不得而知。但我是知道的,从理论到实例。从理论上讲,从美学角度分析,曲线具有动感(直线表示平静)。不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心电图图谱。篇幅所限,实例只能举一个,那就是这个“殳”字上面的弯笔。这弯笔就是运动轨迹。什么东西的运动轨迹呢?石头,由上面的圆东西表示。我会在后面证明它就是石头。手,石头,运动轨迹,这个殳字的意思就昭然矣。它是“投”的初字。投: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汉典》)。殳字下边已经有了手(又)了,所以投字的提手应为蛇足之笔了。那么殳字里的石头是投向哪里的呢?我可以告诉你,投向了城墙上的守敌。请看以下分析。
古文磬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此字为古文磬字,中间从石,古文写作(厂),上边是系磬的绳子,下边手持击磬之锤。但此说有个明显的错误。击磬之锤是直柄而非曲柄。并且再与下边的古文砓字仔细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磬字问题就更大了。
古文砓(zhe去声)砓阻貌(《字汇补》)。只是少了上面系磬的绳子,磬就不是磬了。这是否不合情理呢?其实这俩字解说都不妥当,错就错在中间所谓石字其实是城墙。认真审视会发现,古文磬字里,殳字所投的石头都达不到城墙顶端,所以城上的人仍然露出半个身子,并不躲避。怎么会是半个身子呢?下半身被城垛遮挡所致。古文字表现正面之人往往就是一个“大”字。请看下面这个字,口字表示城墙,上边的大字就表示一个人。右边恰恰也是一个殳字。石头投向守城之人应无异议。磬字里的半个大字与此字中大字的上半部分完全一致,说明前者应该是人的上半身。那么古文砓字里的守城人哪里去了呢?仔细看一看古文砓字里的殳字所投的石头都达到了城墙之上,应当具有杀伤力的。所以守城人就躲避了。 古文庇。从厂不从广,守城的人蜷伏在城垛后躲避,这应该是庇字的初始意义。
还有两个字可以作为旁证。一个是“没”一个是“殁”。
没:没字的古文,又上边是个回字,若分析其意义,倒不如现在这个没字好理解。在古文磬字里,殳字所投的石头尚达不到城墙的高度,一般就会落入护城河中,这就是没字从水从殳的初始意义。《辞源》没: mò (一) 入水,(二)淹没。但殳(投)的目标是守城的人,奏效了吗?没。于是没字的引申义就出来了。“没”字的这个引申义,普通话读作méi,方言有读作mu、mo、mao、me的,与没的初始意义读音更接近,当然这个意义有的地方写作“冇”。
殁:殳字所投的石头必然会有许多击中目标的,这就是殁字的初始意义了。殁:从歹从殳。歹,原为歺,坏的意思,石头砸身上自然不是好事;歺也与死有关,所以后来殁有死义。
上面所说,都与殳(投)有关。正如字书所说,投大多都是有目标的,殳的目标就是守城之敌。为什么要用石头来攻击守城之敌呢?为攻城作掩护也。
下面是和攻城有关的古文字。
古文登。从阜从登。一般认为阜乃土堆土丘,其实是城墙。把古文阜字横过来,那上边的三个短杠正像许许多多的城垛。受版筑技术制约,一般城池都是方形的。但鲁国故城的外城平面却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所以叫“曲阜”。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阜为城墙却是没有疑义的。古文登字里表示城义的阜现在省略了,但登字的本义就是登城。“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瑕叔盈又以蝥弧登”。这是《左转 隐公十一年》里攻打许国时的情形。当然,城墙又陡又高,“登”必须借助他人之力。
古文陆。人们不知阜乃城墙故误解为陆字。这里的几个阜字是不是更像城墙上的城垛?其余部分或二人或三人上下相叠,应是众人登城的场面无疑。
古文及。《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许氏此说不确,这里的手(又)是托着脚使劲的,前一及字特意画了一只大脚,后一及字更是直接从止从手(又),意思很明确:“至也”(《广雅》),就是已经到了(够得着)城墙上端了。
古文及字似乎看不出登城的意义,但及字的这几个孳乳字分别从阜、土、口,而这三个部首都有城义。阜有城义不需多说;古时筑城多为土打墙,故“城”字从土;古时城池多为方形,故口字也有城义,如“韋”字。
以上是和攻城有关的古文字,下面是与守城有关的古文字。
字形还是从阜从二人,不过人的身边多了点儿东西。前一字是两短杠,后一字的短杠上有表示下落轨迹的竖线。什么东西呢?城墙上边砸下来的东西。
古文堕,这个字里看不到登城的人了,看到的是一只或两只手(又)。阜,厂都有城义。由最后一字可以看出城上之人手里拿的应该是石头之类的东西。上边一小竖表示下坠的轨迹。仔细与攻城方的殳字作一比较就会发现,
两方面文字里的短杠和圆东西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攻城方的殳字是曲线,我们现在叫做抛物线,表示的是往城头抛掷石头的情形。而守城方的短竖则是物体下落的轨迹,表示守城一方往下砸石头的情形。
说一个和守城有关的字,证明厂字与城有关。这个字就是“反”。
古文反,从厂从手(又)。似乎没有人把此字解释得合情合理。因为没人知道厂字即城字。古文厚就是厂字下一城字。用城墙表示厚义,合情合理。同样,反字里的厂也是城。有人到了城上什么打仗的家什也没带,只有一双手。空手是不能打仗的,所以必须返回去拿家什。可见反是返字的本字。返是反的孳乳字。
以上说的是城下往城上扔石头,城上往城下扔石头。但怎么知道扔的是石头呢?
这要从“砲”字说起。
砲,现在写作炮。古时为什么写作砲呢?因为古时的砲其实就是“抛石机”,所以此字才从石从包。砲为什么与抛同音?音近意不远,砲有抛义也。抛与投同义,都从手,用手抛投石头时常力有不逮,于是人们发明了砲——抛石机。 :砲的异体字,此字说明砲既与抛有关,又与车有关。古时的砲又叫抛石车,可以推着行进的。
古文阵古文库,我怀疑这俩字实为一字,都是车到城下之意。车到城下做什么?这应是不言而喻的了。
另外炮字的本义是炮制,一种烹调方法,读作páo,与庖丁解牛的庖同音,意义也相近。
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以后,炮才从厨房走向了战场而取代了砲。
以上对砲字的分析解读可以证明,人类确实曾以相互投掷石头作为作战手段来的。
|